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

首先,我们要了解天
体的概念,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恒星如太阳,
通过核聚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为太阳系提供光和热。

行星则围绕恒星
运行,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
近圆性和同向性的特点。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使得生命
得以诞生和繁衍。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表面温度既不过高也
不过低;大气层的存在不仅能够保持温度,还能阻挡有害的宇宙射线;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
主要动力。

同时,太阳辐射的差异也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
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
斑则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的磁场,
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还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来划分。

地震
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
气体圈层,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水圈是由地球上各种水体组成
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它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

四、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
是氮气、氧气、氩气等。

水汽和杂质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较少,但对
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差异,可以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的
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
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通信有着重要作用。

五、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削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升
温后又会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
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升温,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很重要。

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后会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
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六、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例如,城市
和郊区之间就存在热力环流。

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释放出
大量的热量,气温较高,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的风则从城市吹向郊区。

海陆风、山谷风也是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白天,陆地升温快,海
洋升温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则相反。

在山谷地区,白天山坡
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山风。

七、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
低气压区的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但在实际情况中,风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它只改变风
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摩擦力则会减小风速。

八、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
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和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
不断补充和更新。

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
径流等。

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产生影响,例如修建水库
可以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
分布。

九、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的主要性质。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一纬度,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
减。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包括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洋流等。

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和压力有关,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

十、海水的运动
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海浪、潮汐和洋流。

海浪是由风引起的,它
可以侵蚀海岸、搬运泥沙。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
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都有
着重要的影响。

十一、常见的地貌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和沉积作
用形成的,如溶洞、石钟乳、石笋等。

河流地貌包括河流侵蚀地貌和
河流堆积地貌。

在上游,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在中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
旱地区,如风蚀蘑菇、沙丘等。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如海蚀崖、沙滩等。

十二、地貌的观察
观察地貌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和观察顺序。

可以先观
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小的地貌。

观察地貌时,还要注意高度、
坡度、坡向等要素。

可以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了解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总之,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内部和
外部圈层、大气的组成和运动、水循环、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常见的
地貌类型以及地貌的观察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相互关联,构成了
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
地理解地理现象,解释地理规律,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