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秋兴·其八》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下面是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供大家参考!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释:
[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
”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
《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
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
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
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
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
陂,池塘湖泊。
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
本句为倒装语序。
[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
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
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
[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
晚更移:指天色
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
《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8]白头:指年老。
望:望京华。
句解: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是回忆长安的景物:那稻米,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香粒;那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
这种充满豪情和诗情画意的描绘,正反映了强烈的今昔对比,反衬出诗人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
译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
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
“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
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
“渼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陂,水池。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
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
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
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亦指歌女而言。
“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
”问,问遗、馈赠。
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
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
“仙侣”,指同舟游人。
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彩笔”,比喻文才高超。
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赏析:
这一首是诗人回忆在长安时与友人同游渼陂的情形。
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渼陂。
颔联以“鹦鹉粒”写渼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渼陂景色之美。
颈联记渼陂泛舟中的盛事。
结尾以当年才华横溢反衬今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感慨。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