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

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

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

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

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

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

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

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

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

譬如绘画。

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

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

又譬如书法。

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

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

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

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道劲里,显得尤为强烈。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

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

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譬如南朝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

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

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
既有兴寄,更有骨气。

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

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

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

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

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

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

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材料二: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崇尚“凌云健笔意纵横”,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

从杜甫的诗歌内容上看,杜甫用他的诗,记叙了安史之乱时很多的重要事件,写了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苦难,用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了战乱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风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章思想内容要充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也是“骨”的具体体现,而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而且融入了他个人强烈的思想情感。

从杜诗中,我们看到了四个字——“为民请命”,即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他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文心雕龙·风骨篇》)在刘勰看来“风骨”和“采”都是很重要的,当然“风骨”和“采”仍然是有
主次问题的,他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为“风骨”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杜甫在语言上精于用字,刻画细微,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并没有影响诗歌的“风骨”,反而是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杜甫创作时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对章法、句法、字法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他自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属语造词。

必极尽意之所至,以求在形神上符合所写的实际。

而七古不似五古,可以从容委曲叙写,文词更须有强健的骨力,乃能振起气势而不致庸沓软弱,所以杜甫七古风格,大致是沉老雄健的。

相对于五古而言,杜甫的各种语言特色,使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充满风骨意蕴。

可见,杜甫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他也符合了“风骨”的要求。

刘勰认为文章应该“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他又说到:“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
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文心雕龙·风骨篇》)可见刘勰认为必须善于学习,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广集创作方法,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经验。

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就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的原则就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既要继承风雅传统,“别裁伪体”(别,是分别、鉴别;裁,是裁去、革除。

“伪体”指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卑下的,便是“伪体”),又要“转益多师”,这才是对待文学遗产的真正态度。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创作体现了“风骨”的特征和要求,而且在各方面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摘编自李清娟《浅析杜甫诗歌的“风骨”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

B.魏晋时期,人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因而议论人物偏于玄虚,注重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C.虽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但后人提起“风骨”,往往会想到汉魏一代。

D.杜甫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虽然对章法、句法、字法有着严格要求,便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六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讲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其实就是用“风骨”品评绘画。

C.刘勰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杜甫反其道而行之,也使诗歌充满风骨意蕴。

D.刘勰认为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风骨”,就必须善于借鉴,从经典中吸取有益的创作方法。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材料一中“大气之美”特点的一项是()
A.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结合材料一,梳理“风骨”一词的源流。

【答案】1.A2.C3.D4.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首先总说杜甫“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杜甫诗歌具有“风骨”,最后再总结全文。

5.①起源: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①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即风骨是对人外在的形容①魏晋: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即风骨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气象①后世:用于绘画、书法、文学艺术的品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说法错误,文中举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之例是阐述“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之理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杜甫反其道而行之”说法错误,文中并无杜甫认为“采”比“风骨”更重要的相关信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诗句的意思是“断送我的一生,令我常年憔悴,只要几个黄昏就够了”,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情绪,这不符合“大气之美”的特点和要求。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二采用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

首先第一段总说杜甫“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第二至四段写“从杜甫的诗歌内容上看……”“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杜甫诗歌具有“风骨”;第五段“综上所述……”总结全文。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可见其起源: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

依据“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可见: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即风骨是对人外在的形容。

依据“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
气象”可见:魏晋时期,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即风骨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气象。

依据“‘风骨’是一种意境美。

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

譬如绘画。

中国画讲究……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

又譬如书法。

书法讲究……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

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可见:后世,“风骨”用于绘画、书法、文学艺术的品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银匠满满
第代着冬
鹤游坪的银匠满满,十五岁那年去王官岭学艺,除了背着被褥、粮食,还揣着两颗九岁时换下来的乳牙。

按照鹤游坪的习俗,换下的乳牙应该放在虚楼木柱的孔洞里,据说这样有益牙齿生长。

满满等牙齿长出来后,把乳牙从孔洞里拿出来揣在身上,不时掏出来看上一眼,仿佛在看另一个自己。

满满的师父是个名声很响的银匠,传说他能打制出比蝉翼还薄的银片、比鸟声还悦耳的响铃、比真花还迷人的花朵。

满满见到师父时,有些失望。

师父长得尖嘴猴腮,喜欢斜眼看人,脾气很暴躁。

一天早晨,师父一边洗脸,一边斜着目光,看满满从怀里掏出乳牙玩耍,他说:“乳牙不是应该放在木柱上的孔洞里吗?”
“是呀,后来我把它带在身上了。


“找个地方埋起来吧。

”师父说,“你快要当银匠了,不能像孩子那样只顾玩耍。

”满满到王官岭学会的第一件事,不是烧炉子,也不是使用小铁锤,而是学会不要玩耍。

他按照师父的要求,找了只竹筒把乳牙装进去,拿着一把小挖锄,一本正经地到虚楼后面的桃子树下去埋好。

路过堂屋时,师父唯一的儿子天赐坐在板凳上看太阳。

天赐有先天性眼疾。

满满往外面走时,天赐听到了他的脚步声,歪过头来问:“弟弟,你到哪儿去?”
“我去埋我的牙齿。


满满把最后一抔泥土撒到竹筒上,突然觉得自己有一部分身体被埋在了王官岭。

回到虚楼,师父让满满坐在炉子前看他打制银器。

当小锤落在银片上时,空中响起好听的“叮当”声,那些声音从树梢落下来,像浮土似的堆积在秋虫鸣叫之上。

满满问师父:“师父,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银匠呢?”
“等你的手艺超过我,就成为银匠了。


“我等不了那么久,”满满往小泥炉里加上一块木炭,轻轻扯着风箱说,“学得差不
....
多就行了
....。


“既然给我当徒弟,”师父严肃地说,“手艺超不过我就别想出师。


之后,满满不敢贪玩了。

他知道自己要想早点出师回鹤游坪,手艺得超过师父。

可是,师父是很难超过的。

在触摸师父的工具前,满满先是漫山遍野地认识植物:洗银藤、锁银草、马奶叶……他把这些东西采摘回来,放在铁锅里煎煮,直到成为能够擦除银锈或保护银饰的汁液。

汁液的火候很难掌握,只有经过师父验收,满满才能带着天赐去楼廊上玩一会儿。

洗了一段时间旧银器,满满终于有机会摸到师父那把小锤子了。

满满快乐地把它握在手里,等待师父给他一块银子敲打。

师父说:“你不知道铁锤的轻重,我怎么敢把银子交给你?”
“没银子我敲打什么呢?”
“铁砧呀。

徒弟,你记住,你心里已经有一块银子了。


满满按照师父的要求,用小锤子在空铁砧上敲打。

尽管他开始时用力很轻,第一锤的声音还是把他吓了一跳。

他赶快把手劲往回收了收,第二锤下去,还是响得像敲锣。

满满尴尬地回望了一下,看见师父站在竹林边,歪着头,假装没听见。

师父背后,是空旷的田野。

田野之上,天幕如同被洗染过了一般,海蓝色的天穹深处,几只南迁的候鸟落下喑哑的鸣叫,奋力飞过了山冈。

满满敲打空铁砧那段时间,声音显得莽撞、粗鲁、混乱,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只有天赐对他充满了信任。

天赐坐在板壁前,不时对铁砧前的满满露出干净的笑容。

天赐的笑容激励了满满,他手中的小铁锤渐渐有了节奏,声音很均衡地落满了虚楼外的树梢。

等他的锤声像鼓师的鼓点那样自如时,师父说:“徒弟,你手里的铁锤可以跟银子见面了。

”“师父,”满满放下小铁锤,心里“怦怦”跳动着,像有一只出洞的兔子正用力往外撞,“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师呢?”
“你出师容易,可要当一个好银匠很难。

”“什么是好银匠呢?”
“能够打出‘百鸟醉’的银匠。


“师父,你为什么不打制‘百鸟醉’呢?”
“我不行,”师父看了一眼天赐说,“我要照顾天赐,他把我的专注带走了。

”“那就没人能打制出‘百鸟醉’了。


“你呢?”
“我也不行
....,”满满遗憾地说,“鹤游坪在修铁路了。

人们说等到鹤游坪通了火车,
大家就不需要银匠了。


“瞎说,”师父愤怒地说,“徒弟,你答应我,你学了我的手艺,就好好当个银匠。

”“师父,我答应你。


天赐快乐地抖动眼皮说:“弟弟,你也得答应我,等到鹤游坪的火车来了,你得带我离开王官岭,去听听火车累了吐气的声音。


满满答应师父和天赐后,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

白天,他跟师父下地,或者坐在小泥炉子旁边,用微火修补一些旧的银饰。

到了晚上,他就在师父指导下敲打新银饰。

那时,疲倦的月光在地上摊成一张薄饼,像水一样发亮。

两个敲打银子的声音在王官岭你追我赶,它们攀上树枝、月亮,然后又跟着月光的汁液从天上落下来,在安静的土地上流淌。

到了满满二十岁那年春天,师父觉得教不动他了。

那时,王官岭的桐梓花开了。


了炒爆米花的季节,师父把剩下的玉米种子炒成爆米花,说:“徒弟,我教不了你了
.....,你吃了爆米花回家吧。


“可我还是打制不来‘百鸟醉’。


“那得靠你自己想办法,师父教不了你了。


春天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临王官岭,满满已经登上了山冈。

从栎树的阴影里回过头来,他看见师父牵着天赐站在水渠上,像两根一动不动的木桩。

他们身后,那棵桃树的枝头已开满桃花,正像一朵粉红色的云朵悬停在空中。

桃树下,埋着装有满满乳牙的竹筒。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满去王官岭学艺时,将两颗乳牙从孔洞里拿出来揣在身上,原因之一是孩子贪玩的天性。

B.“学得差不多就行了”“我也不行”,语言描写,体现满满对成为“好银匠”缺乏耐心和信心。

C.“遗憾”体现满满对银匠未来前景的隐忧;而师父的“愤怒”则隐含对满满成为好银匠的期待。

D.最后两次强调“教不了你了”,说明师父认为满满手艺已超过他了,再留满满会耽误其发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中的师父形象与满满初见师父时的形象构成反差,这种反差也为下文师父的严厉伏笔蓄势。

B.画横线的句子写师父敲打银片的声音,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声音的轻盈、动听。

C.天赐是师父的牵挂,某种程度上也是满满前进的动力,虽着墨不多,但在文中有重要作用。

D.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敲打银子的声音与环境巧妙融合,生动呈现师徒二人你追我赶的和谐图景。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百鸟醉”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说,“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手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满满的师父身上体现了哪些“一流的心性”。

【答案】6.D7.A8.①“百鸟醉”,是高超技艺的象征。

只有能打制出“百鸟醉”的银匠才是了不起的银匠。

①“百鸟醉”是满满成为一个好银匠的追求,代表了满满今后成为好银匠的努力方向。

①“百鸟醉”是对传统手艺的继承和弘扬,也蕴含着人们对传统手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

9.①对待徒弟:严格要求,满满学艺之初,就要求他不能像孩子那样只顾玩耍;教导有方,学艺从认识植物开始,练习从敲打铁砧开始,传授技艺,懂得循序渐进。

①对待儿子:疼爱有加,为照顾患有眼疾的儿子,宁可放弃打制“百鸟醉”。

①对待手艺:满怀敬畏,对满满严厉的说教,以及“你心里已经有一块银子了”的教导,都表达出师父对这门手艺由衷地热爱和敬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满满手艺超过他了”表达失当,原文是“到了满满二十岁那年春天,师父觉得教不动他了”,可见是师傅觉得自己教不动他了才让他走,不是认为“满满手艺超过他了”;“耽误其发展”也于文无据。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这种反差为下文师父的严厉蓄势”不准确。

名声很响的师傅“长得尖嘴猴腮,喜欢斜眼看人,脾气很暴躁”,这种反差没有起到为下文蓄势的作用。

下文师傅对天赐虽然严格却并不苛刻。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师父看了看天幕上银盘似的月亮,给满满讲了‘百鸟醉’的传说。

人们认为,只有打制出“百鸟醉”的银匠,才是了不起的银匠”可以看出,“百鸟醉”,是高超技艺的象征,师
父认为只有能打制出“百鸟醉”的银匠才是了不起的银匠。

从““徒弟,你答应我,你学了我的手艺,就好好当个银匠”“师父,我答应你”“满满答应师父和天赐后,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可以看出,“百鸟醉”是满满成为一个好银匠的追求,代表了满满今后成为好银匠的努力方向。

从“满满的师父是个名声很响的银匠,传说他能打制出比蝉翼还薄的银片、比鸟声还悦耳的响铃,比真花还迷人的花朵”“能够打出‘百鸟醉’的银匠”可以看出,“百鸟醉”是对传统手艺的继承和弘扬,也蕴含着人们对传统手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对待徒弟:师傅是个有名的银匠,他对待徒弟要求很严格,他看到满满贪玩,“看满满从怀里掏出乳牙玩耍”,就告诉他说“找个地方埋起来吧”“你快要当银匠了,不能像孩子那样只顾玩耍”,满满学艺之初,就要求他不能像孩子那样只顾玩耍;作为师傅,他教导有方,“在触摸师父的工具前,满满先是漫山遍野地认识植物:洗银藤、锁银草、马奶叶……他把这些东西采摘回来,放在铁锅里煎煮,直到成为能够擦除银锈或保护银饰的汁液。

汁液的火候很难掌握,只有经过师父验收,满满才能带着天赐去楼廊上玩一会儿”“满满按照师父的要求,用小锤子在空铁砧上敲打。

尽管他开始时用力很轻,第一锤的声音还是把他吓了一跳……”“满满敲打空铁砧那段时间,声音显得莽撞、粗鲁、混乱,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他手中的小铁锤渐渐有了节奏,声音很均衡地落满了虚楼外的树梢”“等他的锤声像鼓师的鼓点那样自如时,师父说:‘徒弟,你手里的铁锤可以跟银子见面了。

’”,学艺从认识植物开始,练习从敲打铁砧开始,传授技艺,懂得循序渐进。

①对待儿子:师傅的儿子天赐“有先天性眼疾”,师傅对他疼爱有加,为照顾患有眼疾的儿子,宁可放弃打制“百鸟醉”,“‘我不行,’师父看了一眼天赐说,‘我要照顾天赐,他把我的专注带走了。

’”。

①对待手艺:师傅很看重这份手艺,对手艺满怀敬畏,他多次对天赐说“‘既然给我当徒弟,’师父严肃地说,‘手艺超不过我就别想出师。

’”“你不知道铁锤的轻重,我怎么敢把银子交给你?”“你出师容易,可要当一个好银匠很难”“徒弟,你记住,你心里已经有一块银子了”,对满满严厉的说教,以及“你心里已经有一块银子了”的教导,都表达出师父对这门手艺由衷地热爱和敬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的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
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
..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①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注】①说:说教。

①兑:通“悦”。

①硾(zhuì):拴上重物往下沉。

①堇(jǐn):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B.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C.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D.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此处特指有学问、修养、品德的人。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数量极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