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原文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周髀算经》选读
《周髀算经》选读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周髀算经》是一部至关重要的文献。
它是战国时期数学家周髀所撰写的一本算学著作,总共分为九篇。
本文将选取《周髀算经》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探索这一古代算学宝库的精华所在。
第一篇:加法《周髀算经》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了加法的运算方法。
其中,周髀以清晰的思路讲述了基本的加法运算,包括正数、负数和零的加法运算法则,而这些法则对于数学习题的解答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他还通过具体例子的解算,使得抽象的加法运算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这一篇的内容可以说是《周髀算经》的开篇之作,为随后的九篇内容铺垫了基础。
第二篇:减法在第二篇中,周髀详细介绍了减法运算的方法和规则。
他解释了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具体例子的运算演示,展示了减法的实际应用。
这一篇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减法运算,更是为后面更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解答打下基础。
第三篇:乘法《周髀算经》的第三篇主要着眼于乘法运算。
周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了如何进行乘法运算,包括正数、负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法则。
他还强调了乘法与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数学思维方式。
通过反复演算例题,周髀展示了乘法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的本质。
第四篇:除法在第四篇中,周髀解释了除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他讲述了如何进行除法运算,以及正数、负数和零之间的除法运算特点。
并通过具体例子的运算过程,帮助读者掌握除法运算的技巧和要点。
这一篇对于理解除法运算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方程《周髀算经》的第五篇中,周髀详细介绍了方程的求解方法和技巧。
他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以此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
这一篇的内容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为古代数学问题的解答奠定了基础。
第六篇:根号定理在第六篇中,周髀提出了一个根号定理,即在求解正方形面积时,边长的平方根等于对角线的一半。
他通过几何推理和数学运算,解释了根号的含义和特点。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在天文学上曾有三种学说。
“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
这派学说主张:天象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一世纪)。
南宋时的传刻本(1213)是目前传世的最早刻本。
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
《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周髀算经正文周髀算经卷上之一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
窃闻乎大夫善数也。
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夫天不可阶而升。
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
数之法。
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
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
以为句。
广三。
股修四。
径隅五。
既方其外。
半之一矩。
环而共盘。
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
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
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
大哉言数。
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
平矩以正绳。
偃矩以望高。
覆矩以测深。
卧矩以知远。
环矩以为圆。
合矩以为方。
方属地。
圆属天。
天圆地方。
方数为典。
以方出圆。
笠以写天。
天青黑。
地黄赤。
天数之为笠也。
青黑为表。
丹黄为里。
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
知地者智。
知天者圣。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数。
其裁制万物。
惟所为耳。
周公曰。
善哉。
周髀算经卷上之二昔者。
荣方问于陈子。
曰。
今者窃闻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
光之所照。
一日所行。
远近之数。
人所望见。
四极之穷。
列星之宿。
天地之广袤。
夫子之道。
皆能知之。
其信有之乎。
陈子曰。
然。
荣方曰。
方虽不省。
愿夫子幸而说之。
今若方者。
可教此道耶。
陈子曰。
然。
此皆算术之所及。
子之于算。
足以知此矣。
若诚累思之。
于是荣方归而思之。
数日不能得。
复见陈子曰。
方、思之不能得。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夫高而大者,莫大於天;厚而廣者,莫廣於地。
體恢洪而廓落,形脩廣而幽清,可以玄象課其進退,然而宏遠不可指掌也。
可以晷儀驗其長短,然其巨闊不可度量也。
雖窮神知化不能極其妙,探索隱不能盡其微,是以詭異之說出,則兩端之理生,遂有渾天、蓋天,兼而並之。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有以見天地之,則渾天有靈憲之文,蓋天有周髀之法,累代存之,官司是掌,所以欽若昊天,恭授民時。
爽以暗蔽,才學淺昧,隣高山之仰止,慕景行之軌轍,負薪餘日,聊觀《周髀》。
其旨約而遠,其言曲而中,將恐廢替,濡滯不通,使談天者無所取則,輒依經為圖,誠冀頹毀重仞之墻,披露堂室之奧,庶博物君子,時逈思焉。
卷上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
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請問數安從出?”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
圓出於方,方出於矩。
矩出於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脩四,徑隅五。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
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
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句股圓方圖:周公曰:“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方數為典,以方出圓。
笠以寫天。
天青黑,地黃赤。
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丹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
智出於句,句出於矩。
夫矩之於數,其裁制萬物,唯所為耳。
”周公曰:“善哉!”昔者榮方問於陳子,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所望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
其信有之乎?”陳子曰:“然。
”榮方曰:“方雖不省,願夫子幸而說之。
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陳子曰:“然。
此皆算術之所及。
子之於算,足以知此矣。
若誠累思之。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
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
”陳子曰:“思之未熟。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西汉时期,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时,出现了一本有关天文学和数学的著作,名叫《周髀》。
由于它最先记载许多高水平的数学成果,被后人当作数学经典,称为《周髀算经》。
在天文学方面,《周髀》主要阐述盖天说和四分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学按照提出的宇宙模式不同可分为三家学说,《周髀》是其中盖天说的代表。
在数学方面,《周髀》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记载了汉代最新数学成就,在许多领域具有创新。
先秦典籍中广泛出现的分数都较简单,《周髀》中则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分数运算,如在计算小岁、大岁、经岁、小月、大月等时用到一些复杂的运算;为推算木、金、土、火、水五大行星会合周期时也用到一种“通其率”算法,这对中国古代不定分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髀》中出现了严格的等差数列。
卷上的“七衡图”是“盖天图”上以北极为心的七个等距同心圆,由内而外分别称为“内一衡”、“次一衡”……“次七衡”,其衡间距、衡直径、周长都是等差数列。
《周髀》开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公与商高的一次对话,商高认为数学原理出于方圆,并总结了使用矩的方法,还绘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规矩是用以验证图形是否规范的工具,后成为最基本的作图工具,方圆则是古代几何学的最基本图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几何学的性质、内容和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传统数学。
《周髀》还率先提出了几何学上重要的勾股定理,并在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公式。
对几何学中其他图形的比例,《周髀》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推测日地距离时,虽然由于假设大地是平面而导致计算错误,但运用的原理是完全正确的。
重差术是盖天说中推求太阳高度的一种方法,《周髀》中出现了运用重差术绘出的日高图,但未详述方法,三国时赵爽、刘徽进一步研究,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测望理论的核心内容。
另外,《周髀》还给出了平行线的做法,全过程即使按欧几里得几何的严格要求也是正确的。
《周髀算经》的作者不详。
从它的成书时间来看,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对先秦数学成就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写成於西汉中期(西元前一百年左右),在这部数学典籍中,就记载了古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据「周髀算经」,太阳距离的求法是:先在全国各地立一批八尺长的竿子,夏至那天中午,记下各地竿影的长度,得知首都长安的是一尺六寸;距长安正南方一千里的地方,竿影是一尺五寸;距长安正北一千里则是一尺七寸。
因此知道南北每隔一千里竿影长度就相差一寸。
又在冬至那天测量,长安地方影长一丈三尺五寸。
周髀算经取夏至与冬至间,竿影刚好是六尺的时候来计算。
为了说明方便,这裏将原书的简单步骤及心算部份改写成大家熟悉的算式,并以图形标示出来。
这十万里,就是周髀算经所记载的太阳与地面距离。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约为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公里。
即使将周髀算经中汉制为单位的十万里换算成今天习用的公里,数值仍然悬殊得很。
理由很简单,因为汉朝人没有地圆的观念,是以在设计实验之初,就将前提建立在「地是平的」假设上,加之观测设备简陋,而得到并不周延的数据。
因此周髀算经的答案是不合事实的。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这段求太阳距离的运算过程却是绝对的正确。
资料来源:中国童话《一月号》汉声出版社有太阳,稻米才能生长节穗,人类才有粮食吃,才能生存。
性命相关的事啊见到太阳,人的精神都会一暖。
光明,温暧,太阳神。
太多了,比如说古代人类非常崇拜太阳,西腊神话故事里有个太阳神阿波罗,小日本有个天照大神更是以太阳为民族图腾…还有现代资源枯竭,人类以后走的是利用太阳能这种无污染无限的能量生存,再有就是几百亿年后太阳爆炸人类将要灭亡等等台湾一月盛产桶柑,二月盛产莲雾,三月盛产凤梨,四月盛产香蕉,五月盛产荔枝,六月盛产高接梨,七月芒果上市了,八月水蜜桃甜蜜蜜,九月杨桃黄澄澄,十月甜柿红彤彤,十一月洋香瓜香喷喷,十二月草莓红艳艳。
台湾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
《周髀算经》作者:战国佚名
谢谢您下载我们的书籍,祝您看的愉快~请记住我们的网址:周髀算經卷上之一卷上之二卷上之三卷下之一卷下之二卷下之三周髀算經卷上之一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商高曰.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周公曰.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丹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夫矩之于數.其裁制萬物.惟所為耳.周公曰.善哉.周髀算經卷上之二昔者.榮方問于陳子.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所望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陳子曰.然.榮方曰.方雖不省.願夫子幸而說之.今若方者.可教此道耶.陳子曰.然.此皆算術之所及.子之于算.足以知此矣.若誠累思之.于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子曰.思之未熟.此亦望遠起高之術.而子不能得.則子之於數.未能通類.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夫道術、言約而用博者.智類之明.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今子所學.算數之術.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難.是子之智類單.夫道術所以難通者.既學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習.既習矣.患其不能知.故同術相學.同事相觀.此列士之愚智.賢不肖之所分.是故能類以合類.此賢者業精習智之質也.夫學同業而不能入神者.此不肖無智.而業不能精習.是故算不能精習.吾豈以道隱子哉.固復熟思之.榮方復歸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知不能得.願終請說之.陳子曰.復坐.吾語汝.于是榮方復坐而請陳子之說.曰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句六尺.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之孔.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故以句為首.以髀為股.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徑一里.十萬里得徑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徑.千二百五十里.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句.日高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從髀所旁至日所.十萬里.法曰.周髀長八尺.句之損益.寸千里.故曰.極者天廣袤也.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句一丈三寸.由此觀之.則從周北十萬三千里而至極下.榮方曰.周髀者何.陳子曰.古時天子治周.此數望之從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日夏至南萬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萬五十里.日中無影.以此觀之.從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此夏至日道之徑也.其周.七十一萬四千里.從夏至之日中.至冬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里.北至極下亦然.則從極南至冬至之日中.二十三萬八千里.從極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四十七萬六千里.此冬至日道徑也.其周百四十二萬八千里.從春秋分之日中北至極下.十七萬八千五百里.從極下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故曰月之道常緣宿.日道亦與宿正.南至夏至之日中.北至冬至之夜半.南至冬至之日中.北至夏至之夜半.亦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極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極下常無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時.日光所照.適至極.陰陽之分等也.冬至夏至者.日道發斂之所生也.至晝夜長短之所極.春秋分者.陰陽之修.晝夜之象.晝者陽.夜者陰.春分以至秋分.晝之象.秋分至春分.夜之象.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極下.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極.此日夜分之時也.故曰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里.人所望見遠近.宜如日光所照.從周所望見.北過極六萬四千里.南過冬至之日三萬二千里.夏至之日中光.南過冬至之日中光四萬八千里.南過人所望見萬六千里.北過周十五萬一千里.北過極四萬八千里.冬至之夜半日光.南不至人目所見七千里.不至極下七萬一千里.夏至之日中與夜半日光九萬六千里.過極相接.冬至之日中與夜半日光.不相及十四萬二千里.不至極下七萬一千里.夏至之日.正東西望.直周東西日下至周五萬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冬至之日.正東西方不見日.以算求之.日下至周二十一萬四千五百五十七里半.凡此數者.日道之發斂.冬至夏至.觀律之數.聽鐘之音.冬至晝.夏至夜.差數及日光所還觀之.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從周南至日照處三十萬二千里.周北至日照處五十萬八千里.東西各三十九萬一千六百八十三里半.周在天中南十萬三千里.故東西短中徑二萬六千六百三十二里有奇.周北五十萬八千里.冬至日十三萬五千里.冬至日道徑四十七萬六千里.周百四十二萬八千里.日光四極.當周東西各三十九萬一千六百八十三里有奇.此方圓之法.周髀算經卷上之三凡為此圖.以丈為尺.以尺為寸.以寸為分.分、一千里.凡用繒方八尺一寸.今用繒方四尺五分.分、為二千里.呂氏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凡為日月運行之圓周.七衡周而六閒.以當六月.節六月為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東井極內衡.日冬至在牽牛極外衡也.衡復更.終冬至.故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歲一內極一外極.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極一內極.是故.一衡之閒.萬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即為百步.欲知次衡徑.倍而增內衡之徑.二之.以增內衡徑.次衡放此.內一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周七十一萬四千里.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一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次二衡徑二十七萬七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周八十三萬三千里.分里為度.度得二千二百八十里百八十八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三百三十二.次三衡徑三十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周九十五萬二千里.分為度.度得二千六百六里百三十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二百七十.次四衡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分為度.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四千百六十一分步之六百六十九.次五衡徑三十九萬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周百一十九萬里.分為度.度得三千二百五十八里十二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六十八.次六衡徑四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周百三十萬九千里.分為度.度得三千五百八十三里二百五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六.次七衡徑四十七萬六千里周百四十二萬八千里.分為度.度得三千九百九里一百九十五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四百五.其次曰.冬至所北照過北衡十六萬七千里.為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過北而往者.未之或知.或知者.或疑其可知.或疑其難知.此言上聖不學而知之.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日晷損益寸.差千里.故冬至夏至之日.南北遊十一萬九千里.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分為度.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此度之相去也.其南北遊日六百五十一里一百八十二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七百九十八.術曰.置十一萬九千里為實.以半歲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為法.而通之.得九十五萬二千為實.所得一千四百六十一為法.除之.實如法得一里.不滿法者.三之.如法得百.步.不滿法者十之.如法得十.步.不滿法者十之.如法得一.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周髀算經卷下之一凡日月運行.四極之道.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沱四隤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里.故日光外所照.經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故日運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東.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極西.西方日中.東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極四和.晝夜易處.加四時相及.然其陰陽所終.冬夏所極.皆若一也.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天離地八萬里.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里.故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星辰乃得行列.是故秋分以往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遠.此天地陰陽之性自然也.欲知北極樞.旋周四極.當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遊所極.冬至夜半時.北遊所極.冬至日加酉之時.西遊所極.日加卯之時.東遊所極.此北極璇璣四遊.正北極樞.璇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遊.冬至日加酉之時.立八尺表.以繩繫表顛.希望北極中大星.引繩計地而識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時.復引繩希望之.首及繩致地.而識其端相去二尺三寸.故東西極二萬三千里.其兩端相去.正東西.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加此時者.皆以漏揆度之.此東西南北之時.其繩致地.所識去表丈三寸.故天之中去周十萬三千里.何以知其南北極之時.以冬至夜半北遊所極也.北過天中萬一千五百里.以夏至南遊所極.不及天中萬一千五百里.此皆以繩繫表顛而希望之.北極至地所識丈一尺四寸半.故去周十一萬四千五百里.過天中萬一千五百里.其南極至地所識九尺一寸半.故去周九萬一千五百里.其南不及天中萬一千五百里.此璇璣四極南北過不及之法.東西南北之正句.周去極十萬三千里.日去人十六萬七千里.夏至去周萬六千里.夏至日道徑二十三萬八千里.周七十一萬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百七萬一千里.冬至日道徑四十三萬六千里.周百四十二萬八千里.日光四極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從周南三十萬二千里.璇璣徑二萬三千里.周六萬九千里.此陽絕陰彰.故不生萬物.其術曰.立正句定之.以日始出.立表而識其晷.日入復識其晷.晷之兩端相直者.正東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極下不生萬物.何以知之.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萬九千里.萬物盡死.夏至之日.去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是以知極下不生萬物.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五萬九千五百里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萬九千五百里而冬至.中衡去周七萬五千五百里.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再熟.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立二十八宿.以周天歷度之法.術曰.倍正南方.以正句定之.即平地徑二十一步.周六十三步.令其平矩以水正.則位徑一百二十一尺七寸五分.因而三之.為三百六十五尺四分尺之一.以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審定分之.無令有纖微.分度以定.則正督經緯.而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于是圓定而正.則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繩繫顛.希望牽牛中央星之中.則復候須女之星先至者.如復以表繩.希望須女先至定中.即以一遊儀.希望牽牛中央星.出中正表西幾何度.各如遊儀所至之尺.為度數.遊在于八尺之上.故知牽牛八度.其次星.放此.以盡二十八宿度.則定矣.立周度者.各以其所先至遊儀度上.車輻引繩就中央之正以為轂.則正矣.日所以入.亦以周定之.欲知日之出入.以東井夜半中.牽牛之初臨子之中.東井出中正表西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而臨未之中.牽牛初亦當臨丑之中.于是天與地協.乃以置周二十八宿.置以定.乃復置周度之中央.立正表.以冬至夏至之日.以望日始出也.立一遊儀于度上.以望中央表之晷.晷參正.則日所出之宿度.日入放此.周髀算經卷下之二牽牛.去北極百一十五度千六百九十五里二十一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八百一十九.術曰.置外衡去北極樞二十三萬八千里.除璇璣萬一千五百里.其不除者.二十二萬六千五百里.以為實.以內衡一度數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以為法.實如法得一.度.不滿法.求里步.約之.合三百得一.以為實.以千四百六十一分為法.得一.里.不滿法者.三之.如法得百.步.不滿法者.又上十之.如法得一.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次、放此.婁與角.去北極九十一度六百一十里二百六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二百九十六.術曰.置中衡去北極樞十七萬八千五百里.以為實.以內衡一度數為法.實如法得一.度.不滿法者.求里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東井去北極六十六度千四百八十一里百五十五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二百四十五.術曰、置內衡去北極樞十一萬九千里.加璇璣萬一千五百里.得十三萬五百里.以為實.以內衡一度數為法.實如法得一.度.不滿法者.求里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凡八節二十四氣.氣損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冬至晷長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長一尺六寸.問次節損益寸數長短各幾何.冬至晷長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啟蟄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穀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小滿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夏至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處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小分一.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凡為八節二十四氣.氣損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冬至夏至.為損益之始.術曰.置冬至晷.以夏至晷減之.餘為實.以十二為法.實如法得一.寸.不滿法者.十之.以法除之.得一.分.不滿法者.以法命之.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術曰.置章月二百三十五.以章歲十九除之.加日行一度.得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月一日行之數.即後天之度及分.小歲.月不及故舍三百五十四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術曰.置小歲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以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為實.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為法.實如法.得積後天四千七百三十七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四千四百六十五除之.其不足除者.三百五十四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數.他皆放此.大歲.月不及故舍十八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萬一千六百二十八.術曰.置大歲三百八十三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四十七.以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為實.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為法.實如法.得積後天五千一百三十二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二千六百九十八.以周天除之.其不足除者.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數.經歲.月不及故舍百三十四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萬一百五.術曰.置經歲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以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為實.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為法.實如法.得積後天四千八百八十二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萬四千五百七十.以周天除之.其不足除者.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數.小月.不及故舍二十二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七千七百五十五.術曰.置小月二十九日.以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為實.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為法.實如法.得積後天三百八十七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萬二千二百二十.以周天分除之.其不足除者.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數.大月.不及故舍三十五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萬四千三百三十五.術曰.置大月三十日.以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為實.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為法.實如法.得積後天四百一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九百四十.以周天除之.其不足除者.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數.經月.不及故舍二十九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九千四百八十一.術曰.置經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以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為實.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為法.實如法.得積後天三百九十四度萬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萬三千九百四十六.以周天除之.其不足除者.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數.六百五十二萬三千三百六十五除之.得一周.餘分五十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一.即不及故舍之分.以一萬七千八百六十除之.得經月不及故舍二十九度.不盡九千四百八十一.即以命分.周髀算經卷下之三冬至晝極短.日出辰而入申.陽照三.不覆九.東西相當.正南方.夏至晝極長.日出寅而入戌.陽照九.不覆三.東西相當.正北方.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從坎陽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見日光多.故曰暑.日月失度.而寒暑相姦.往者詘.來者信也.故詘信相感.故冬至之後.日右行.夏至之後.日左行.左者往.右者來.故月與日合.為一月.日復日.為一日.日復星.為一歲.外衡冬至.內衡夏至.六氣復返.皆謂中氣.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紀歷.何以知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日行一度.而月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為一月.十二月十九分月之七.為一歲.周天除之.其不足除者.如合朔.古者包犧神農.制作為歷.度元之始.見三光未如其則.日月列星.未有分度.日主晝.月主夜.晝夜為一日.日月俱起建星.月度疾.日度遲.日月相逐于二十九日三十日閒.而日行天二十九度餘.未有定分.于是三百六十五日南極影長.明日反短.以歲終日影反長.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歲終也.月積後天十三周.又與百三十四度餘.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未有定.于是日行天七十六周.月行天千一十六周.及合于建星.置月行後天之數.以日後天之數除之.得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則月一日行天之度.復置七十六歲之積月.以七十六歲除之.得十二月十九分月之七.則一歲之月.置周天度數.以十二月十九分月之七除之.得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則一月日之數.┏━━━━━━━━━━━━━━━━━━━━━━━━━━━━━━┓虫虫书吧===虫虫文化:简洁,免费,高价值!虫虫出品必属精品!-----我们只专注于TXT文本免费下载!┗━━━━━━━━━━━━━━━━━━━━━━━━━━━━━━。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作者:赵爽(汉) 甄鸾(北周)注《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在天文学上曾有三种学说。
“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
这派学说主张:天象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一世纪)。
南宋时的传刻本(1213)是目前传世的最早刻本。
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
《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周髀算經卷上之一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
竊聞乎大夫善數也。
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
夫天不可階而升。
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
數之法。
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
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
以為句。
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半之一矩。
環而共盤。
得成三四五。
兩矩共長二十有五。
是謂積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
此數之所生也。
周公曰。
大哉言數。
請問用矩之道。
商高曰。
平矩以正繩。
偃矩以望高。
覆矩以測深。
臥矩以知遠。
環矩以為圓。
合矩以為方。
方屬地。
圓屬天。
天圓地方。
方數為典。
以方出圓。
笠以寫天。
天青黑。
地黃赤。
天數之為笠也。
青黑為表。
丹黃為裏。
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
知地者智。
知天者聖。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數。
其裁制萬物。
惟所為耳。
周公曰。
善哉。
周髀算經卷上之二昔者。
榮方問于陳子。
曰。
今者竊聞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
光之所照。
一日所行。
遠近之數。
人所望見。
四極之窮。
列星之宿。
天地之廣袤。
夫子之道。
皆能知之。
其信有之乎。
陳子曰。
然。
榮方曰。
方雖不省。
願夫子幸而說之。
今若方者。
可教此道耶。
陳子曰。
然。
此皆算術之所及。
子之于算。
足以知此矣。
若誠累思之。
于是榮方歸而思之。
數日不能得。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
我国古代将重要的数学著作称为"算经"(汉唐年间出现了十部数学著作,曾在唐代被作为教科书使用,被称为"算经十书",《周髀算经》是其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周髀算经》是我国流传至今,成书年代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著作,据考证,现在所见到的版本大约写成于公元前1世纪(书中涉及到的主要数学内容包括:用勾股定理测量、计算高深远近、分数及分数的计算以及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等,另外,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天文学知识(商高谈勾股定理那段著名的话就记录在《周髀算经》中:"商高曰,数之法处于圆方,圆处于方,方处于矩,矩处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以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它表明了
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已知道勾股定理,展示
了他们卓越的数学成就(。
《周髀算经》原文(全文)
《周髀算经》原文(全文)一:《周髀算经》之《序》夫高而大者,莫大于天;厚而广者,莫广于地。
体恢洪而廓落,形修广而幽清,可以玄象课其进退,然而宏远不可指掌也。
可以晷仪验其长短,然其巨阔不可度量也。
虽穷神知化不能极其妙,探 索隐不能尽其微,是以诡异之说出,则两端之理生,遂有浑天、盖天,兼而并之。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有以见天地之 ,则浑天有灵宪之文,盖天有周髀之法,累代存之,官司是掌,所以钦若昊天,恭授民时。
爽以暗蔽,才学浅昧,隣高山之仰止,慕景行之轨辙,负薪馀日,聊观《周髀》。
其旨约而远,其言曲而中,将恐废替,濡滞不通,使谈天者无所取则,辄依经为图,诚冀颓毁重仞之墙,披露堂室之奥,庶博物君子,时逈思焉。
二:《周髀算经》之《卷上》1、卷上: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请问数安从出?”2、卷上: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
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3、卷上:句股圆方图:右图:左图:4、卷上: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5、卷上: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方数为典,以方出圆。
笠以写天。
天青黑,地黄赤。
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智出于句,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唯所为耳。
”周公曰:“善哉!”6、卷上:昔者荣方问于陈子,曰:“今者窃闻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远近之数,人所望见,四极之穷,列星之宿,天地之广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
其信有之乎?”陈子曰:“然。
”荣方曰:“方虽不省,愿夫子幸而说之。
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陈子曰:“然。
周髀算经——精选推荐
周髀算经天⽂算法类三代上之制作,类⾮后世所及,惟天⽂算法则愈阐愈精。
容成造术,颛顼⽴制,⽽测星纪闰,多述帝尧。
在古初已修改渐密矣。
洛下闳以后,利玛窦以前,变法不⼀。
泰西晚出,颇异前规,门户构争,亦如讲学。
然分曹测验,具有实徵,终不能指北为南,移昏作晓,故攻新法者⾄国初⽽渐解焉。
圣祖仁皇帝《御制数理精蕴》诸书,妙契天元,精研化本,於中西两法权衡归⼀,垂范亿年。
海宇承流,递相推衍,⼀时如梅⽂⿍等,测量撰述,亦具有成书。
故⾔天者⾄於本朝,更⽆疑义。
今仰遵圣训,考校诸家,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古来疏密,厘然具矣。
若夫占验禨祥,率多诡说。
郑当再⽕,裨灶先诬,旧史各⾃为类,今亦别⼊之术数家。
惟算术、天⽂相为表⾥,《明史·艺⽂志》以算术⼊⼩学类,是古之算术,⾮今之算术也。
今核其实,与天⽂类从焉。
△《周髀算经》·⼆卷、《⾳义》·⼀卷(永乐⼤典本)案《隋书·经籍志·天⽂类》,⾸列《周髀》⼀卷,赵婴注。
⼜⼀卷,甄鸾重述。
《唐书·艺⽂志》李淳风《释周髀》⼆卷,与赵婴、甄鸾之注列之天⽂类。
⽽历算类中复列李淳风注《周髀算经》⼆卷,盖⼀书重出也。
是书内称周髀长⼋尺,夏⾄之⽇,晷⼀尺六⼨,盖髀者股也。
於周地⽴⼋尺之表以为股,其影为句,故⽈周髀。
其⾸章周公与商⾼问答,实勾股之⿐祖,故《御制数理精蕴》载在卷⾸⽽详释之,称为成周六艺之遗⽂。
荣⽅问於陈⼦以下,徐光启谓为千古⼤愚。
今详考其⽂,惟论南北影差以地为平远,复以平远测天,诚为臆说。
然与本⽂已绝不相类,疑后⼈传说⽽误⼊正⽂者,如夏⼩正之经传参合,傅崧卿未订以前,使⼈不能读也。
其本⽂之⼴⼤精微者,皆⾜以存古法之意,开西法之源,如书内以璇玑⼀昼夜环绕北极⼀周⽽过⼀度,冬⾄夜半璇玑起北极下⼦位,春分夜半起北极左卯位,夏⾄夜半起北极上午位,秋分夜半起北极右⾣位,是为璇玑四游所极,终古不变。
以七衡六间测⽇躔发敛,冬⾄⽇在外衡,夏⾄在内衡,春秋分在中衡,当其衡为中⽓,当其间为节⽓,亦终古不变。
《孙子算经》全文
《孙子算经》全文《序》孙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元首;五常之本末,阴阳之父母;星辰之建号,三光之表裹;五行之准平,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六艺之纲纪。
稽群伦之聚散,考二气之降升;推寒暑之迭运,步远近之殊同;观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从横之长短;采神祇之所在,极成败之符验;穷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
立规矩,准方圆,谨法度,约尺丈,立权衡,平重轻,剖毫厘,析黍絫;历亿载而不朽,施八极而无疆。
散之不可胜究,敛之不盈掌握。
向之者富有馀,背之者贫且窭;心开者幼冲而即悟,意闭者皓首而难精。
夫欲学之者必务量能揆己,志在所专。
如是则焉有不成者哉。
《卷上》1、卷上:度之所起,起于忽。
欲知其忽,蚕所生,吐丝为忽。
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尺为一端;四十尺为一疋;六尺为一步。
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三百步为一里。
2、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
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钩,四钩为一石。
量之所起,起于粟。
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抄,十抄为一撮,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斛得六千万粟。
所以得知者,六粟为一圭,十圭六十粟为一抄,十抄六百粟为一撮,十撮六千粟为一勺,十勺六万粟为一合,十合六十万粟为一升,十升六百万粟为一斗,十斗六千万粟为一斛。
十斛六亿粟,百斛六兆粟,千斛六京粟,万斛六陔粟,十万斛六秭粟,百万斛六壤粟,千万斛六沟粟,万万斛为一亿斛六涧粟,十亿斛六正粟,百亿斛六载粟。
3、卷上: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万万陔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日正,万万正曰载。
4、卷上:周三径一。
方五邪七;见邪求方,五之,七而一;见方求邪,七之,五而一。
5、卷上:黄金方寸重一斤。
白金方寸重一十四两。
玉方寸重一十二两。
铜方寸重七两半。
铅方寸重九两半。
铁方寸重六两。
《周髀算经》既创造了夏历,也创造了公历
《周髀算经》既创造了夏历,也创造了公历《周髀算经》既创造了夏历,也创造了公历杨润根“……三百六十五日南极日影之长,明日反短。
以岁终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
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终也。
”这是<周髀算经>通行的版本之中的最后一章(第十八章)之中的一段话,我认为它是《周髀算经》创造了现在被全世界普遍地使用的公历的最可靠的证明。
这一段话不仅陈述了每一个地球年(即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准确的时间的长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也不仅陈述了对于这个时间的长度的特殊的处理——每四年一闰,其中的三个平年为365日,一个闰年为366日(这与现在被全世界普遍地使用的公历的处理的方法是完全地一致的),而且陈述了确定每四年之中的哪三年是平年和哪一年是闰年的具体的方法:用一根固定的高度的表尺在南极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测量日影的长度,如果在冬至的这一天——这也就是一年之中的最后的一天(“岁终”)——之后的第一天,日影的长度变短了,那么这一年就是具有365日的平年,如果在冬至的这一天之后的第一天,日影的长度反而变长了,那么这一年就是具有366日的闰年。
、当然,在南极进行这样的测量也许太奢侈了,如果选择在北回归线上进行这样的测量,不仅结果是完全地一致的,而且也是十分地节省的。
将《周髀算经》的最后一章的这一段话与《周髀算经》的第十四章之中的对于经岁的陈述联系起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周髀算经》创造的公历是建立在经岁的概念——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一周需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一准确的时间的长度——的基础础之上的。
与此同时,当我们理解了《周髀算经》创造的公历是建立在经岁的概念——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一周需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准确的时间的长度——的基础础之上的,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周髀算经》创造的夏历是建立在经月的概念——月球环绕着地球运行一周需要29又499/940日——的基础之上的。
01 《周髀算经》上是怎样记载勾股定理的
凤凰初中数学配套教学软件_知识拓展
《周髀算经》上是怎样记载勾股定理的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一条直线叫做“勾”,把较长的一条直线叫做“股”,把斜边叫做“弦”,《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指出:“昔者周公(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大臣)问于商高(注:学者)曰:‘窃闻科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就是“勾三、股四、弦五”的由来.书中还介绍了公元前7世纪我国已应用了直角三角形中勾平方加上股平方等于弦平方的性质,所以我们把这一定理叫做“勾股定理”.国外把这一定理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毕氏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人,他自称发现并证明了这一定理,可惜至今无人看到过他的证明.。
周髀算经古文资料
周髀算经古文资料
《周髀算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数学著作,出处不详,始於周文王时期,系古代中
国最早系统全面地研究运算法则与经验计算技术的著作。
全书共七篇,名为:丑乙、丙丁、乙庚、庚辛、壬癸、癸己、己丁(又称东二十四计),
各篇以表法、计算、作图等形式,涉及数学概念,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算于形、算
于气、算于数、是究虑、动之究虑(即机械计算法)等,是古代数学著作的重要遗产。
其中,丙丁篇中有著名的“十九分法”,可以切割不可分割的事物,变豆逆算,可以把一个
保守数变为四个不同的数,而“十九分法”等运算技术无论对于科技发展还是生活实用来说
都具有重要意义。
《周髀算经》的各篇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数学应用上,都给出了困扰古人的解决方案,加深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彰显了古代中国数学的高超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蒙昧。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周髀算经》对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为数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为许多其他领域,如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等,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思想。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周髀算经》这部古代精炼数学著作,挖掘它的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学习它的运算技术,以期能够以这种方法研究现代复杂的数学问题。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周髀算经(赵君卿注-周甄鸾重述-李淳风注释)?卷下之二
周髀算经(赵君卿注-周甄鸾重述-李淳风注释)卷下之二牵牛去北极百一十五度千六百九十五里二十一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八百一十九牵牛冬至日所在之宿于外衡者与相去去之度数术曰置外衡去北极枢二十三万八千里除璇玑万一千五百里北极常近牵牛为枢过极一万一千五百里此求去极故以除之其不除者二十二万六千五百里以为实以三百乗里为步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乗步为分内衡之度以周天分为法法有分故以周天乗实齐同之得九百九十二亿七千四百九十五万内衡一度数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以为法如上乗内步通分内子得八亿五千六百八十万实如法得一度以八亿五千六百八十万为一度法不满法者求里步上求度故以此约之合三百得一以为实上以三百乗里为步而求里故以三百约余分为里之实以千四百六十一分为法得一里里步皆以周天之分为母求度当齐同法实等故乗以散之不满法者三之如法得百上以三百约之为重之实此当以三百乗之【案各本脱百字今补】为步之实而言三之者【案各本脱三字今补】不欲转法便以一位为百实故从一位命为百也不满法者又上十之如法得一步又复上十之者【案各本脱十字今补】便以一位为一实故从一位命为一【案此句各本讹作故从一实为一今据上注改正】不满法者以法命之位尽于一步故以其法命余为残分次放此次娄与角及东井皆如此也臣鸾曰去牵牛星去极洗先列衡去极枢二十三万八千里减极去枢心一万一千五百里余二十二万六千五百里以三百乗里得六千七百九十五万步又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乗之得九百九十二亿七万四千九十五万步为实更副置内衡一度数一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亦以三百乗一千九百五十四里为步内二百四十七步得五十八万六千四百四十七步又以周天分母一千四百六十一乗步内子九百三十三得八亿五千六百八十万为法以除实得一百一十五度不尽七亿四千二百九十五万去下法不周更以三百约余分七亿四千二百九十五万得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五百为实更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除之得一千六百九十五里不尽一五五以三百乗之得三万一千五百复以前法除之得二十一步不尽八百一十九即牵牛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案一十五度各本讹作一十五度全改正】一千六百九十五里二十一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八百一十九娄与角去北极九十一度六百一十里二百六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二百九十六娄春分日所在之宿也角秋分日所在之宿也为中衡也术曰置中衡去北极枢十七万八千五百里以为实不言加除者娄与角准北极在枢两旁正与枢齐以娄角无差故便以去枢之数为实如上乗里为步步为分以内衡一度数为法实如法得一度不满法者求里歩不满法者以法命之臣鸾曰求娄与角去极法列中衡去极枢一十七万八千五百里以三百乘之得五千三百五十五万歩又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分乘之得七百八十二亿三千六百五十五万为实以内衡一度数一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歩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亦以三百乗里内步二百四十七得五十八万六千四百四十七歩又以分母一千四百六十一分乗之内子得八亿五千六百八十万为法以除实得九十一度不尽二亿六千七百七十五万以三百约之得八十九万二千五百下法不用以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除之得六百一十里不尽一千二百九十以三百乗之得三十八万七千如前法除得二百六十四歩不尽一千二百九十六即是娄与角去极九十一度六百一十里二百六十四歩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歩之一千二百九十六东井去北极六十六度千四百八十一里百五十五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二百四十五东井夏至日所在之宿为内衡术曰置内衡去北极枢十一万九千里加璇玑万一千五百里北极游常近东井为枢不及极一万一千五百里此求去极故加之得十三万五百里以为实如上乗里为歩歩为分得五百七十一亿九千八百一十五万分以内衡一度数为法实如法得一度不满法者求里歩不满法者【案各本脱法字今补】以法命之臣鸾曰求东井去极法列内衡去极枢一十一万九千里加璇玑一万一千五百里得一十三万五百里以三百乗里为歩复以分母一千四百六十一乘之得五百七十一亿九千八百一十五万为实通分内衡一度数为歩歩为分得八亿五千六百八十万为法以除实得六十六度不尽六亿四千九百三十五万以三百约之得二百一十六万四千五百下法不用更以周天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之得一千四百八十一里不尽七百五十九以三百乘之得二十二万七千七百复以周天分除之得一百五十五歩不尽一千二百四十五即为东井去北极六十六度千四百八十一里一百五十五歩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歩之一千二百四十五凡八节二十四气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六寸问次节损益寸数长短各几何冬至晷长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啓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八分【小分五】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立夏四尺五寸八分【小分三】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夏至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凡为八节二十四气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损者减也破一分为六分然后减之益者加也以小分满六得一从分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冬至晷长极当反短故为损之始夏至晷短极当反长故为益之始此爽之新术术曰置冬至晷以夏至晷减之余为实以十二为法十二者半嵗一十二气也为法者一节益之法实如法得一寸不满法者十之以法除之得一分求分故十之也不满法者以法命之法与余分皆半之也旧晷之术于理未当谓春秋分者阴阳晷等各七尺五寸五分故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按春分之影七尺五寸七百二十三分秋分之影七尺四寸二百六十二分差一寸四百六十一分以此推之是为不等冬至至小寒多半日之影夏至至小暑少半日之影芒种至夏至多二日之影大雪至冬至多三日之影又半歳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而此用四分十分寸之四百七十六非也节不正十五日有三十二分日之七【案三十二各本讹作二十二今改正】以一日之率一十五日为节至令差错不通尤甚易曰旧全井无禽时舍也言法三十日实当改而舍之于是爽更为新术以一气率之使言约法易上下相通周而复始除其纰缪臣鸾曰求二十四气损益之法先置冬至影长丈三尺五寸以夏至影一尺六寸减之余一丈一尺九寸上十之为实以半歳一十二为法除之得九寸不尽一十一复上十之如法而一得九分不尽二与法一十二皆半之得六分之一即是小寒益法先置冬至影长一丈三尺五寸以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其破一分以为六分减其余即是小寒影长一丈二尺五寸小分五余悉依此法求益法置夏至影一尺六寸以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増之小分满六从大分一即是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次气放此臣淳风等谨按此术本文【案各本脱文字今补】及赵君卿注求二十四气影例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以为定率检勘术注有所未通又按宋书厯志所载何承天元嘉厯影冬至一丈三尺小寒一丈二尺四寸八分大寒一丈一尺三寸四分立春九尺九寸一分雨水八尺二寸八分啓蛰六尺七寸二分春分五尺三寸九分清明四尺二寸五分谷雨三尺二寸五分立夏二尺五寸小满一尺九寸七分芒种一尺六寸九分【案六寸各本讹作九寸今据宋书改正】夏至一尺五寸小暑一尺六寸九分大暑一尺九寸七分立秋二尺五寸处暑三尺二寸五分【案二寸各本讹作三寸今据宋书改正】白露四尺二寸五分秋分五尺三寸九分寒露六尺七寸二分霜降八尺二寸八分立冬九尺九寸一分小雪一丈一尺三寸四分大雪一丈二尺四寸八分司马彪续汉志所载四分厯影亦与此相近至如祖冲之厯宋大明厯影与何承天虽有小差皆是量天实数雠校三厯足验君卿所立率虚诞且周髀经本文衡下于天中六万里而二十四气率乃是平迁【案是各本讹作足今改正】所以知者按望影之法日近影短日逺影长又以髙下言之日髙影短日卑影长夏至之日最近北又最髙其影尺有五寸自此以后日行渐逺向南天体又渐向下以及冬至冬至之日最近南居于外衡日最近下故日影一丈三尺此当每气差降有别【案气各本讹作嵗今改正】不可均为一槩设其升降之理今此文【案文各本讹作又今改正】自冬至毕于芒种自夏至毕于大雪均差每气损九寸有竒是为天体正平无髙卑之异而日但南北均行又无升降之殊即无内衡髙于外衡六万里自相矛盾又按尚书攷灵曜所陈格上格下里数及郑注升降逺近虽有成规亦未臻理实欲求至当皆依天体髙下逺近脩规以定差数自霜降毕于立春升降差多南北差少自雨水毕于寒露南北差多升降差少依此推歩乃得其实既事涉浑仪与葢天相反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月后天者月东行也此见日月与天俱西南游一日一夜天一周而月在昨宿之东故曰后天又曰章歳除章月加日周一日作率以一日所行为一度周天之日为天度术曰置章月二百三十五以章歳十九除之加日行一度得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案十九分各本讹作十分九今改正】此月一日行之数即后天之度及分臣鸾曰月后天一十三度一十九分度之七法列章月二百三十五以章歳一十九除之得一十二度加日行一度得一十三度余一十九分度之七即月后天之度分小歳月不及故舍三百五十四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小嵗者一十二月为一嵗一嵗之月一十二月则有余一十三月复不足而言大小嵗通閠月焉不及故舍亦犹后天也假令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俱起牵牛之初而月一十二与日防此数月发牵牛所行之度也术曰置小嵗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小歳者除经嵗一十九分月之七以七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一万二百二十七以减经嵗之积分余三十三万三千一百八则小嵗之积分也以九百四十分除之即得小嵗之积日及分以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乗之为实通分内子为二百五十四乗之者【案乗之各本讹作之乗今改正】乘小嵗积分也又以度分母乗日分母为法实如法得积后天四千七百三十七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案二各本讹作三今改正】以月后天分乗小嵗积分得八千四百六十万九千四百三十二则积后天分也以度分母十九乗日分母九百四十得一万七千八百六十除之即得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四千四百六十五除之此犹四分之一也约之即得当于齐同故细言之通分内子为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除积后天分得一十二周天即去之其不足除者不足除者不及故舍之六百三十二万九千五十二是也三百五十四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除不及故舍之分得此度矣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数他皆放此次至经月皆如此臣鸾曰求小嵗月不及故舍法列经舍嵗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通分内子得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是为经嵗之积分以十十九分月之七以七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一万二百二十七以嵗经嵗积分不尽三十三万三千一百八小嵗积分也以九百四十除之得三百五十四日不尽三百四十八还通分内子复得本积分三十三万三千一百八更置月后天一十三度一十九分度之七通分内子得二百五十四以乗本积分得积后天分八千四百六十万九千四百三十二为实更列月后天分母一十九以乗日分母九百四十得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为法除之得积后天四千七百三十七度不尽六千六百一十二即是得四千七百三十七度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还通分内子得本分八千四百六十万九千四百三十二为实更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四千四百六十五即通分内子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以除实得一十二下法不用余分即不及故舍之分六百三十二万九千五十二更以日月分母相乗得万七千八百六十为法除不及故舍之分六百三十二万九千五十二【案除字下各本讹分字今删正】得三百五十四度不尽六千六百一十二即不及故舍三百五十四度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六千六百一十二大嵗月不及故舍十八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万一千六百二十八大嵗者十三月为一嵗也术曰置大歳三百八十三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四十七大嵗者加经嵗一十九分月之一十二以一十二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一万七千五百三十二以加经嵗积分得三十六万八百六十七则大嵗之积分也以九百四十除之【案九方本讹作七今改正】即得以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乗之为实又以度分母乗日分母为法实如法得积后天五千一百三十二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二千六百九十八此月后天分乗大嵗积分得九千一百六十六万二百一十八则积后天分也以周天除之除积后天分得一十四周天即去之其不足除者不足除者三十三万三千一百八是也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数臣鸾曰求大嵗月不及故舍法列经嵗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通分内子得经积分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更以一十九分月之一十二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一万七千五百三十二以经嵗积分加大嵗积分得三十六万八百六十七为实以九百四十除之得大嵗三百八十三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四十七还通分内子本分三十六万八百六十七更列月后天一十三度一十九分度之七通分内子得二百五十四以乘本分得积后天分九千一百六十六万二百一十八为实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为法除之得积后天度五千一百三十二不尽二千六百九十八即命分还通内子得本积后天分九千一百六十六万二百一十八为实以周天分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法除实得十四周天之数余以日月分母万七千八百六十除之得大嵗不及故舍一十八度不尽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八即以命分也经嵗月不及故舍百三十四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万一百五【案五各本讹作里今改正】经常也即一十二月一十九分月之七也术曰置经嵗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经嵗者通一十二月一十九分月之七为二百三十五乗周天千四百六十一得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则经嵗之积分又以周天分母四乗二百三十五得九百四十为法除之即得以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乗之为实又以度分母乘日分母为法实如法得积后天四千八百八十二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万四千五百七十以月后天分乗经嵗积分得八千七百二十万七千九十则积后天之分以周天除之除积后天分得一十三周天即去之其不足除者不足除者二百四十万三千三百四十五是也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数臣鸾曰求经歳月不及故舍法列一十二月一十九分月之七通分内子得二百三十五以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即经嵗分也以日分母四乗二百三十五得九百四十为法以除得经嵗三百六十五日不尽二百三十五即命分还通分内子即复本嵗分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更列通月后天度分二百五十内以乗经嵗分得积后天分八千七百二十万七千九十为实更列万七千八百六十除实得积后天度四千八百八十二不尽万四千五百七十即命分还通分内子复本积后天分为实以周天分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除实得一十三周天即去之余分二百四十万【案二百各本讹作三百今改正】三千三百四十五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除之得不及故舍一百三十四度不尽一万一百五即以命分也小月不及故舍二十二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七千七百三十五小月者二十九日为一月一月之日【案各本脱日字今补】二十九日则有余三十日复不足而言大小者通其余分术曰置小月二十九日小月者减经月之积分四百九十九余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则小月之积也以九百四十除之即得以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乗之为实又以度分母乗日分母为法实如法得积后天三百八十七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万二千二百二十以月后天乗小月积分得六百九十二万四千四十则积后天之分也以周天分除之除积后天分得一周天即去之其不足除者不足除者四十万六百七十五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数臣鸾曰求小月不及故舍法置二十九日以九百四十乗之得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则小月之分也更列月后天一十三度一十九分度之七通分内子得二百五十四以乗小月分得六百九十二万四千四十为实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为法除实得三百八十七度不尽一万二千二百二十以命分还通分子得本实更列周天分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除本实得一周天不尽四十万六百七十五即不及故舍之分又以万七千八百六十【案七千各本讹作九千今改正】除不及故舍之分得二十二度不尽七千七百三十五即以命分大月不及故舍三十五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万四千三百三十五大月者三十日为一月也术曰置大月三十日大月加经积分四百四十一得二万八千二百则大月之积分也以九百四十除之即得以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乗之为实又以度分母乗日分母为法实如法得积后天四百一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九百四十以月后天分乗大月积分七百一十六万二千八百则积后天之分也以周天除之除积后天分得一周天即去之其不足除者不足除者六十三万九千四百三十五是也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数臣鸾曰求大月不及故舍法置三十日以九百四十乘之得二万八千二百以后天分二百五十四乗之得七百一十六万二千八百为实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为法以除实得四百一度不尽九百四十即以命分还通分内子复本实更以周天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法除本实得一周余不足除积六十三万九千四百三十五分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为法以除实得大月不及故三千一百之度不尽万四千三百一十五即命分也经月不及故舍二十九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九十四百八十一经常也常月者一月月与日合数术曰置经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经月者以一十九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则经月之积以九百四十除之即得以月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乘之为实又以度分母乗日分母为法实如法得积后天三百九十四度万七千八百六十分度之万三千九百四十六以月后天分乗经月积分得七百五万七百八十六则积后天之分以周天除之除积后天分得一周天即去之其不足除者不足除者五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一是也此月不及故舍之分度数臣鸾曰求经月不及故舍法以一十九乗周天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即经月积分以九百四十除积分得经月二十九曰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还通分内子得本经月积分以后天分乘本积分得七百五万七百八千六即后天之积分更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除之得积后天三百九十四度不尽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六即以命分还通分内子得本后天积分为实以周天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除之得一周余分五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一即不及故舍之分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除之得经月不及故舍二十九度不尽九千四百八十一即以命分。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分者.阴阳之修.昼夜之象.
昼者阳.夜者阴.
春分以至秋分.昼之象.
秋分至春分.夜之象.
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极下.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极.此日夜分之时也.故曰日照四旁.各十六万七千里.
次五衡径三十九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周百一十九万里.分为度.度得三千二百五十八里十二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六十八.
次六衡径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周百三十万九千里.分为度.度得三千五百八十三里二百五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六.
次七衡径四十七万六千里周百四十二万八千里.分为度.度得三千九百九里一百九十五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四百五.
次二衡径二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周八十三万三千里.分里为度.度得二千二百八十里百八十八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三百三十二.
次三衡径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周九十五万二千里.分为度.度得二千六百六里百三十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二百七十.
次四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分为度.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四千百六十一分步之六百六十九.
当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
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
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
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
此北极璇玑四游.
正北极枢.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
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计地而识之.
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相去二尺三寸.
故折矩.
以为句.广三.
股修四.
径隅五.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
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数.
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
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
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故东西极二万三千里.
其两端相去.正东西.
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
加此时者.皆以漏揆度之.此东西南北之时.
其绳致地.所识去表丈三寸.故天之中去周十万三千里.
何以知其南北极之时.以冬至夜半北游所极也.北过天中万一千五百里.以夏至南游所极.不及天中万一千五百里.此皆以绳系表颠而希望之.北极至地所识丈一尺四寸半.故去周十一万四千五百里.
其南北游日六百五十一里一百八十二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七百九十八.
术曰.置十一万九千里为实.以半岁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为法.
而通之.
得九十五万二千为实.
所得一千四百六十一为法.除之.
实如法得一里.不满法者.三之.如法得百.步.
不满法者十之.如法得十.步.
不满法者十之.如法得一.步.
其次曰.冬至所北照过北衡十六万七千里.
为径八十一万里.
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过北而往者.未之或知.
或知者.或疑其可知.或疑其难知.此言上圣不学而知之.
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日晷损益寸.差千里.故冬至夏至之日.南北游十一万九千里.四极径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分为度.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此度之相去也.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冬至.
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
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
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
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
术曰.倍正南方.
以正句定之.
法曰.周髀长八尺.句之损益.寸千里.
故曰.极者天广袤也.
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极.其句一丈三寸.由此观之.则从周北十万三千里而至极下.
荣方曰.周髀者何.陈子曰.古时天子治周.
此数望之从周.故曰周髀.
髀者.表也.
日夏至南万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万五十里.日中无影.以此观之.从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万九千里.
昼夜易处.
加四时相及.
然其阴阳所终.冬夏所极.皆若一也.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天离地八万里.
冬至之日.虽在外衡.常出极下地上二万里.
故日兆月.
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星辰乃得行列.
是故秋分以往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远.
此天地阴阳之性自然也.
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
人所望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
从周所望见.北过极六万四千里.
南过冬至之日三万二千里.
夏至之日中光.南过冬至之日中光四万八千里.
南过人所望见万六千里.
北过周十五万一千里.
北过极四万八千里.
冬至之夜半日光.南不至人目所见七千里.
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
夏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九万六千里.过极相接.
陈子曰.复坐.吾语汝.于是荣方复坐而请陈子之说.曰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
日中立竿测影.
此一者.天道之数.
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
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
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
日益表.南晷日益长.候句六尺.
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日.
从极下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故曰月之道常缘宿.日道亦与宿正.
南至夏至之日中.北至冬至之夜半.南至冬至之日中.北至夏至之夜半.亦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
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方数为典.以方出圆.
笠以写天.
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
周公曰.善哉.
周髀算经卷上之二
昔者.荣方问于陈子.
冬至之日中与夜半日光.不相及十四万二千里.不至极下七万一千里.
夏至之日.正东西望.直周东西日下至周五万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
冬至之日.正东西方不见日.
以算求之.日下至周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七里半.
凡此数者.日道之发敛.
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
冬至昼.夏至夜.
差数及日光所还观之.
不满法者.以法命之.
周髀算经卷下之一
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
极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万里.滂沱四隤而下.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
故日光外所照.经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故日运行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极四和.
衡复更.终冬至.
故曰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一内极一外极.
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极一内极.
是故.一衡之闲.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即为百步.
欲知次衡径.倍而增内衡之径.
二之.以增内衡径.
次衡放此.
内一衡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一万四千里.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一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
于是荣方归而思之.数日不能得.
复见陈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请问之.陈子曰.思之未熟.
此亦望远起高之术.而子不能得.则子之于数.未能通类.
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穷.
夫道术、言约而用博者.智类之明.
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
今子所学.
算数之术.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难.是子之智类单.
而日应空之孔.
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
故以句为首.以髀为股.
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
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
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从髀所旁至日所.十万里.
周髀算经
卷上之一
卷上之二
卷上之三
卷下之一
卷下之二
卷下之三
周髀算经卷上之一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
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此阳绝阴彰.故不生万物.
其术曰.立正句定之.
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
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过天中万一千五百里.其南极至地所识九尺一寸半.故去周九万一千五百里.其南不及天中万一千五百里.此璇玑四极南北过不及之法.东西南北之正句.
周去极十万三千里.日去人十六万七千里.夏至去周万六千里.夏至日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一万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百七万一千里.冬至日道径四十三万六千里.周百四十二万八千里.日光四极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从周南三十万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