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作者:刘占友余冲边相鹏黄欧阳李亚新来源:《企业导报》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大学生仇富心理的产生以及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三个角度对大学学生仇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江西省的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此篇文章。
力图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帮助大学生群体减轻因仇富问题产生的影响,从而度过一个美好和谐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仇富;社会心理一、大学生仇富的现状近几年屡屡发生的仇富行为愈演愈烈,已经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仇富心理对大学生仇富心理的产生必然造成影响,无论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还是发生在2013年的“李作银仇富杀害舍友案”都让我们倍感震惊。
这种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呈现极速蔓延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仇富问题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的重视。
2015年10月至12月,我们调查小组对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共计8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仇富现象专题调研,调研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49份,回收率89.8%。
最后经过筛查有效问卷390份,合格率78%。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仇富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大学生仇富行为尚未激化,仇富心理存在范围有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认为自己有仇富心理的有35人占调查总数的9%,有283人认为自己没有仇富心理站调查总数的72.6%。
其中在对待富人的的态度问题上认为有仇富心理的有70人占调查总数的17.9%。
这都说明大学生在对待仇富这一问题时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对问题看待比较深刻,没有采取过激的群体行为,而是有着较为理性的想法。
(二)大学生仇富行为具有明显的明确性和同质性。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仇富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比如在认为仇富是仇视的那一部分,其中认为是全部富人的有40人,占调查总数的10.3%。
当前“仇富”心理的成因与矫治

一
、
当 前 仇 富 的 主 要 对 象
许多 富二代成 为“ 温室里 的花朵 ” , 既受别 人羡 慕 , 又骄纵 跋 扈, 目中无人 , 给社会造成较 大潜在危 害。 ( 二) 一夜暴 富者。2 0 1 5年重庆晨报 报道 了一则新 闻 : 重 庆男 子隐瞒 自己彩票 中奖消息 , 逼 迫妻子离 婚。这位男 子扮 演 的角色 是想要和妻 子离婚 然后顺 理成 章领 取 中彩所得 和
2 0 1 7年 第 1 6 卷 第 4 期
当 前“ 仇富" 心 理的成 因与矫治
口 张和 娜
【 内容摘要 】 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 坚克难阶段 , 就会有一些社会矛盾层 出不 穷。本文通过对 当 代 中国 仇 富现象及产生原 因 社 会财富分配不均 、 个人 方面、 信息传播途径和社保等方 面的分析 , 给 出了建 立健 全我 国的体 制机制 、 对 于仇 富者 和富人 、 信 息传播 途径等 对策与建议 。 【 关键词 】 当代 中国; 仇 富心理 ; 社会心理 【 作者简介 】 张和娜( 1 9 9 3 ~ ) , 女, 吉林师 范大学马 克思主 义学院硕 士研 究生
位, 更别说在全 国范 围内落马官员 了 , 他们在 落 马之前 违 法
能就是想 “ 用钱摆平 ” 来表 达对 孩子的溺 爱 , 才致使现在 有那 能腐败 。 ” l 6 因此将 自利性 归为 政府腐 败的 根源经 不起 逻辑
验证 。将 杜绝腐败 主要建 立在 官员思 想道 德修 养上 不符 合 中国 目前 的反腐实际 , 就 国际上公 认 的廉 政 国家 和地 区的经 验 来看 , 唯有永 固制度 之笼 , 方 能真 正形成 不能 腐不 敢 腐的 局面 。目前 中国强 政府 的角色 在推 进改革 过程 中已基 本完
社会心理学-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摘要】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
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
"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
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
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
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
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正文】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
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
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
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
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
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
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
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
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
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
试析仇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种感觉与 自己的实际处境并没有多大关系 ,而是在 的行径 自然会为老百姓所仇视 。除此之外 , 过分炫
相互 比较 中产生 ,也就是说产生于比较心理 。剥夺 耀财富, 追求奢侈享受也是仇富产生的重要原因。 感会产生消极情绪 ,表现为怨恨 、不满 、愤怒 ,并 由此造成压抑 、自卑 ,引起集体的暴力行动 ,甚至 革命等行为。相对剥夺感 的产生有着四个方面的条 件 :一是意识到 自己不具有某种资源 ;二是意识到 别人具有某种资源 ;三是 自己期望能够获得某种资
1 9 7 9 年我 国改 革开 放 以来 , 在“ 先让一 部分 人 富起 来”
的总体方针指导下 , 国家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
动 先 富起 来 ,再 通 过 先 富 来 带 动 后 富 ,但 是 ,从 现
实来看 , 一些先富起来的人非但没有帮助其他人富 起来 , 反而花费金钱在社会上炫富,以此来达到满
为 一 个 穷人 对 一 个 富 人 的仇 视 、也 可 以理 解 为 穷人
上的争斗 。由于社会资源和报酬分配的不均匀 ,这 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 ,而通过合理有效的冲突又
群体对富人群体 的仇视 。仇富总的来说 ,是一种消
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
题 ,避免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可见 ,只要社会冲 突是适当的、 合理的 , 也能够起到化解社会矛盾 、 促 进社会和 谐发 展的作 用。C o s e r 认为 ,弹性 的、灵
的批 判 和 反思 ,该理 论认 为 一定 范 围 内的社 会 冲 突
社会群 体 问的冲突 ,但一 些社 会矛盾就 会长期 积 压, 冲突一旦爆发 , 就会对社会造成毁灭性的的打击。
( 二) 相 对剥 夺 理论 分析 社会 经 济 的剥 夺分 为 绝对 剥 夺和 相 对剥 夺 两种
浅析当前社会 仇官心理 的成因及消解对策

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浅析当前社会“仇官心理”的成因及消解对策吴建华赵德岩摘要:“我爸是李刚”、官员诗人车延高获文学奖等事件受到社会公众广泛热议,在质疑与批判的背后,折射出当今社会部分民众存有“仇官心理”。
本文从两则“网事”说起,剖析了“仇官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探讨化解社会“仇官心理”的路径选择,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网络事件“仇官心理”“官德”建设依法治官中图分类号:C91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1)02—0036—04作者简介:吴建华,女,哲学博士,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政治学教授。
研究方向:哲学、政治学。
赵德岩,男,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2010年可谓是网络事件“井喷式”爆发的一年,各种各样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秋季可谓“多事之秋”,十月份连发两大“网事”,时至今日余温未减。
它们是:“我爸是李刚事件”、官员诗人车延高获文学奖事件。
由网事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广为流传,公众舆论力量凸显。
一、问题的提出:从两则“网事”说起网事一:2010年10月16日晚,一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新区门口撞倒两名女生,其中一名抢救无效死亡。
肇事司机李启铭在现场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经查,他爸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广大网民迅速跟帖评论,表达愤怒与嘲讽,“我爸是李刚”语句蹿红网络,成为年度网络最火流行语。
网民发起了针对当事人的歌曲改编、造句大赛等活动,有关图片、漫画、帖子满“网”飞舞。
网事二:2010年10月19日,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以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车延高的获奖被不少网民强烈质疑、诟病和批评,有人认为他的获奖与其官员身份有关,存在“花钱买奖、官权交易”的不公行为。
他的被网民戏称为“羊羔体”诗作《徐帆》被广泛转载并引发热烈争议,一时间,对其恶评如潮,甚至出现针对其人的恶意人身攻击行为。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导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
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教育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的人群。
本文将探讨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
原因分析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有限。
而一些地区则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技术支持等原因,实现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普遍不足,这也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受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儿童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取优质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转型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但能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和单位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无法实现有效增长。
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农村人口不得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策思考1.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产业收入。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 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为了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产业、推动农村电商等创新模式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新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弱势群体的心理,多呈消极负面等特点。
弱势群体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
这无论是对社会的稳定,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消解,主要通过认知重建策略和合理归因策略来实现。
标签:弱势群体;心理困境;消解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较为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下岗失业者、进城务工农民等。
弱势群体的产生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心理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稳固的心理基础,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负面的社会心理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
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所形成的消极负面心理,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也不利于弱势群体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困境,改变弱势境遇。
一、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表现综合我国当前对弱势群体所做的调查资料,总体上看,这一群体的心态较为消极,且多呈现负面,在很多问题上,他们有相当程度的失落感和被剥夺感。
河北省社科院的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其中5%的人认为极不满意。
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生活状况,有72.9%的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对他们自身利益有哪些方面的损害,有76%的人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强烈的被剥夺感。
在社会地位方面,有78%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有76%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忧郁和焦虑。
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
1、弱势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
一部分人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占有的大量社会财富以及拥有的更多发展机会可能会招致较低阶层的人们的怨愤。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作者:杜攀刘静指导老师:高翠欣摘要: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注意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处于社会弱势群体范围内的人们,在经济、社会地位及权益维护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这种“弱势”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因此,全社会携手共同商榷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is a tough problem weconfronted with in current era. It has been an obstruct that prevent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People of this community are at relative disadvantages, range from economic, social status and the power of maintaining their rights, and the forth. The “disadvantage” not only afflicts our citizens’ dailylife but also causes a great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which severely prevent the great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uch situation, itis high time for us, the whole society, combined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soon as possible.关键词:弱势群体经济社会地位国家政策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就是“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化解“仇富”心理

化解“仇富”心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仇富”心理情绪很容易把本来只是社会角色的差异和收入的差异上升到政治高度,最终把社会统一体撕裂。
■程美东“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是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有这样的文化心理作用,再加上我国现实的贫富差距,使得一些人尤其是城乡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仇富心理”或不公平感。
应该说,弱势群体痛恨富豪包括权贵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在强烈的对比下感受到不公平,在没有深思熟虑的前提下产生了这样一种情绪化的反应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将之付诸行动就很可怕了。
因为这是一种极端的非理性的意识,对社会的危害极大,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制造社会对立和冲突,引起社会动荡。
“仇富”心理不仅使富人和穷人之间形成了隔膜,而且使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这种情绪一旦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很容易把本来只是社会角色的差异和收入的差异上升到政治高度,最终把社会统一体彻底地撕裂,进而引起社会动荡。
第二,弱化了正当致富动力,阻遏了社会进步。
“仇富”心理的恶性发展会使得人们不敢正大光明地发财致富,致富将会变成一个牟利不公的代名词,富人将会成为社会上高风险的生存群体,这自然会阻遏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丧失社会进步动力。
第三,煽动“暴民”情绪,违反现代民主。
“仇富”者会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简单地归咎于富人的存在,这种心理一旦获得普遍的认同,就可能激发他们内心报复情绪的释放,使得个体的怨恨情绪转换为集体的报复行动,从而把社会上潜藏的暴民倾向彻底地加以释放。
在现代民主社会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愿望和利益,如果任由“仇富”情绪蔓延,其结果只会践踏民主。
第四,无视法律制度,任凭主观好恶行事。
“仇富”情绪仗着以广泛的道义同情为基础,以传统的法不责众逻辑为掩护,很容易突破法制的框架,任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自由行事。
论仇富心理

论仇富心理审计1410班桑蕾14125300改革开放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仇富心理”,“仇富心理”即人们对富贵阶层所表现出的怀疑、迁怒、嫉妒、蔑视、不屑、愤懑、仇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对财富的眼红都是一种心态的存在,只是人们往往会自觉地找到平衡这种心态的理由,譬如把这种富人财富的拥有理解成对方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的付出,祖辈几代人打拼下的遗荫。
然而一旦替对方寻找的富裕的因由不能很令自己信服,或者认为对方付出的富裕成本太过低廉,尤其是当财富和腐败的重叠性太多的时候,那种不公平感就会升华到仇视,就产生了“杀富济贫”的仇富心理一、仇富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纵观历史,关于仇富问题由来已久,一些农民起义的口号里已经隐隐约约显现对富人的敌视倾向,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通过对这些农民起义口号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由于农民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他们大多数是迫于生计,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况,在平均主义的倡导的下,纷纷拿起武器“闹革命”。
近代社会,农民与富人的矛盾尤其表现在土地革命时期,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口号,这个口号无疑是吸引众多贫下中农参加革命的原因之一。
这些农民起义或者农民革命,很大一部分是在行动上直接打击富人,心理层面仇视的成分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仇富心理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产生,但是却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问题被引起重视并做出界定,是从近十年开始。
二、仇富群体庞大,问题严重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和表述,社会学家常常采用类比的方法。
比如“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就是试图描述那种顶层呈尖端状,上层阶级、富有阶级人数很少,中间阶级呈过渡状。
“橄榄型”或“锤纺型”社会结构,是指中间阶级为主体,而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比例都较小的社会结构。
当代“弱势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兰
作者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出版物刊名: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90-91页
年卷期:2015年第3期
主题词:弱势群体;心理问题;自我效能感;复原力
摘要:随着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度的提高,本文通过对于弱势群体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研究弱势群体的心理及社会成因,找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关注弱势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身的复原力,帮助弱势群体最终走出心理的阴影,面对现实,实现从消极自卑向积极、自信的理想自我的转化,成为心理与生活上的强者。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是指一种强烈的对富人的反感、嫉妒和不满情绪。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仇富情绪日益增强。
首先,仇富情绪的背后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的加剧。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速度非常快,富裕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
距的急速扩大。
贫富分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受生活成本,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弱势群体。
这种贫富分化会引发羡慕、妒忌的心态,进而演化出仇富心理。
其次,媒体的煽动和引导也成为了仇富心态加强的原因之一。
当今社会,新闻媒体对
于贫富差距和富人的报道数量多于富人的优点。
大众媒体不断强调所谓的“富人不义”。
不可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部分富人存在道德缺陷,但并非所有的富人都是如此,媒体
的报道有时候存在误导。
这样的煽动和引导让人们对于富人有了负面的印象,自然也会增
强仇富情绪。
第三,人们自身的经济压力也会引发仇富情绪。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加班加点,而富人却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由于个人原因不能
过上富足的生活,从而对于富人既羡慕嫉妒又不满,心理上会产生仇视情绪。
总之,仇富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在消除仇富心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
到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不公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政策制定者要制定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政策,消除社会贫困,让富人与穷人公平待遇,在共同的基础上,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作者:张静张国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2期摘要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分析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发现,诱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动机主要有:补偿心理,仇富、仇官心理,报复心理等,对策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实施立法保护、司法救助与打击犯罪相结合等。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对策思考作者简介:张静,四川化工高级技工学校,讲师;张国蓉,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252-02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1月至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①。
其中弱势群体犯罪案件上升较快,自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校园惨案”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相继发生5起类似惨案。
这6名作案凶手的共同特点:一是多为青壮年男性,最小的31岁,最大的48岁。
二是作案者都是社会弱势人物,这6人中,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为什么会在走投无路之时制造恶性刑事犯罪?本文试从犯罪心理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与其他社会群体犯罪相比较,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仇富式心理犯罪2005年9月11日,北京王府井大街发生一起劫车案件,一位31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为报复社会在王府井抢窃出租车撞人,导致3人死亡,6人重伤。
2006年艾绪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时,公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开车撞人?”,艾绪强回答:“因为我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我觉得现在十个城里人有九个都是黑心的。
贫富差距悬殊背景下的“仇富”现象

贫富差距悬殊背景下的“仇富”现象贫富差距悬殊以及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仇富现象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话题不仅充斥在新闻媒体上,也是许多学者所感兴趣的研究话题,我想应该也是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的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但是,尽管已经有许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也已经产出很多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研究成果在仇富现象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三方面有十分丰富的体现,但也还有许多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例如:哪些人被认为是富人阶层,哪些人被认为是穷人阶层,哪些阶层的人会有仇富的心理,仅仅是穷人阶层吗?贫富差距悬殊和仇富现象产生之间有何内在的逻辑,仅仅就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吗?本文试图对这一话题的已有研究做一个研究评述,以期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对这一问题有所把握,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背景自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新的执政理念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大的社会变革,党和政府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中国梦”的新概念,新一届政府的各项工作都一直被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各中央巡视组进入各省市政府及国家单位组织,反腐倡廉则成为其最吸人眼球的大动作。
随着众多“老虎”与“苍蝇”纷纷被查落马,其背后牵扯出来的巨大利益令人咂舌,“围观群众”纷纷叫好,整个中国政坛刮起了一股“反腐倡廉”的热潮。
不管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其落马之后被曝光出来的经济财产令小老百姓瞠目结舌,小小地方长官能够家藏数亿现金还外带不少黄金,在房价高昂的市场体系中能够拥有数十套房产,而“大老虎”背后所拥有的财产就更是难以想象了,甚至出现了“点钞机罢工”的闹剧,我们不禁好奇,在公务员普遍抱怨工资太低的背景下,为何他们能积累下如此丰厚的家产?另一方面,环卫工人在大雪天早起晚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大冬天里夜宿街头、许多西部偏远地区的孩子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的新闻报道亦充斥了人们的眼球。
或许用这样的例子对比会显得有点极端,那转向每年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数百万“高材生”,不仅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在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后再城市中生存下来也是十分艰辛的,“蚁族”一词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范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自力更生的能力薄弱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逐步形成,弱势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经济因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1、农村弱势群体是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
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严重偏低,有自然因素或偶然因素创伤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是长期以来、甚至是几代人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积弱难返的结果。
农村弱势群体科学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经济状况恶劣,无力顾及教育的历史;农村弱势群体中孤寡老人、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口较多,缺乏劳动力,折射出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低下,以及婚姻弱弱结合的历史;由于生存和发展能力薄弱,农村弱势群体容易因偶然因素的打击一蹶不振。
2、自然环境差、生产结构单一。
农村弱势群体中的多数人口分布在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多数地处多灾、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
同时,由于贫困县农民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所以大多数农户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一旦遇到灾情,生产自救的能力几乎没有。
3、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逐步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成败由市场决定。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仇富心理是指一种对富人或富有阶层的反感、嫉妒、敌对甚至仇视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和情境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扩大。
仇富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过大,导致一部分人对富人抱有厌恶和不满。
富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也使得他们成为别人攀比和炫耀的对象,这些也是仇富心理的触发因素之一。
而仇富心理现象的存在对社会是有害的,首先它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有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富人在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财富也可以成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和公平分配的基础,但如果人们对富人抱有敌意和仇视,那么富人很难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仇富心理也会造成富人心理的封闭和孤立,使得富人对社会有更深一层的排斥感和疏离感,进而导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代沟日益加深。
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仇富心理的解决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
社会应该努力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平等。
富人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回馈社会。
媒体在报道富人时也应当尽量客观公正,避免对富人的攻击和批评,从而减少人们对富人的敌意。
教育也是缓解仇富心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增加人们对富人的理解和认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仇富心理是一种负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阻碍作用。
解决仇富心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减少贫富差距,增加富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是指一种对富人或富裕阶层的憎恨、嫉妒或不满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
在社会中较为常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原因和个体原
因两个方面对仇富心理进行探析。
社会原因是导致仇富心理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社会不公平的表现,使得一部分人处于贫困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拥有巨大的财富。
这种贫富悬殊容易引起贫
困者的不满和对富人的仇视。
部分富人的不当行为也给富人群体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富
人靠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挥霍无度、不关心社会公益等行为,这种行为容易引起公众的
不满和对整个富人群体的不信任,从而形成了对富人的仇视情绪。
个体原因也是造成仇富心理存在的原因之一。
嫉妒心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
当一
些人看到别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拥有高品质的物质享受时,会产生嫉妒心理。
这种嫉妒心
理会激发人们对富人的仇恨情绪。
对财富的追求和不满也是导致仇富心理的因素。
一部分
人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满,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不满容易转化为对富人的仇视情绪。
仇富心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同时受到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
仇富心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努力
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浅谈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浅谈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摘要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分析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发现,诱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动机主要有:补偿心理,仇富、仇官心理,报复心理等,对策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实施立法保护、司法救助与打击犯罪相结合等。
论文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对策思考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1月至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
其中弱势群体犯罪案件上升较快,自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校园惨案”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相继发生5起类似惨案。
这6名作案凶手的共同特点:一是多为青壮年男性,最小的31岁,最大的48岁。
二是作案者都是社会弱势人物,这6人中,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为什么会在走投无路之时制造恶性刑事犯罪?本文试从犯罪心理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与其他社会群体犯罪相比较,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仇富式心理犯罪2005年9月11日,北京王府井大街发生一起劫车案件,一位31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为报复社会在王府井抢窃出租车撞人,导致3人死亡,6人重伤。
2006年艾绪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时,公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开车撞人?”,艾绪强回答:“因为我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我觉得现在十个城里人有九个都是黑心的。
”(二)补偿式心理犯罪处于社会弱势中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在绝望之时除了往往会选择自杀之外,更主要的是不会选择默默无闻地死去,而想在社会上“轰轰烈烈”地去死,从而出一口气,找回“自我价值的补偿”,自认为自己“死得值得”,可以“永垂不朽”或“遗臭万年”。
如何消除报复心理

如何消除报复心理如何消除报复心理一、如何遏制报复心理的产生1、挥别独行侠的日子还想像小学生那样科科争第一?别傻了,这个世界只有团队成绩,没有个人成绩,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名”。
告别独行侠的生涯,你的人生将从黑白转为彩色,全新出发。
2、学会自我调节当遭受欺侮,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愤怒之情会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烧。
这时,我们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加以淡化、转移。
如:暂时离开一下你看不顺眼的人或环境。
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转而从事一些自己最开心的活动以帮助转移注意。
也可以找知心朋友倾诉、请教,以渲泄心理压力,听听他人的评论、劝解,冷静反思一下,看着对方的真正动机,弄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自己主观臆造或有人从中制造的,并站到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想,看人家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事出有因,是出于何因;想想自己如此报复是否值得,有没有个妥之处。
经过冷静理智的反思与调节,可能你心中的火会不知不觉地熄了一大半,甚至烟消云散。
3、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
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4、赞同别人赞扬别人绝对不要忘记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对别人,而只有智者和伟人才会赞同——尤其当对方犯错误时!”赞同艺术“可概括为:学会赞同和认可。
当你赞同别人时请说出来。
当你不赞同时,千万不要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
当你犯错时,要勇于承认。
避免与人争论。
正确处理冲突。
赞同艺术的根源在于——人们喜欢赞同他们的人。
人们不喜欢反对他们的`人。
人们不喜欢被反对。
慷慨些,去赞扬别人吧!先找到一些值得赞扬的人和事,然后赞扬他们。
要真诚。
赞扬行为本身,而不要赞扬人。
赞扬一定要具体——要有的放矢。
快乐方程式——养成每天赞扬三个不同的人的习惯。
你会感到,这么做后,你自己是多么开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摘要:仇富心理是当前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滋长蔓延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若任其发展,必将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转移财富、帮扶弱者;遏制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培育富者文化等措施化解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
关键词:仇富心理;贫富差距;非法富裕
一、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与富豪有关的凶杀、伤害案件。
自2003年以来,山西亿万富翁李海仓被杀;浙江温州富豪周祖豹被杀;甘肃地产大亨刘恩谦被杀;四川明达公司董事长葛君明被杀;香港凤凰卫视前副主席周一男一家被“灭门”……随着这些案件的陆续被暴光,“仇富”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笔者认为,时下一些人的仇富心理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促成:
1、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
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仇富心理产生的根源。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且发展极不均衡,物质财富远远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程度,一部分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在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少有盈余,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处于贫困山区的居民和社会弱势群体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仅能维持生存。
在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物质财富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人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竞争而多拥有一部分财富,都有可能导致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甚至生存艰难,从而使这部分人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别人的富裕过度警惕甚至充满偏见,久而久之便转化为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仇富心理。
2、非法收入现象常见且严重。
非法收入现象的存在是时下仇富心理滋长蔓延的最重要的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了起来,一部分人即使辛勤劳动、合法经营也没有富起来,还有一部分人不劳动、非法经营甚至不经营却暴富了起来。
客观地说,任何人看到这种现象都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滋生不满情绪。
与此同时,贪污贿赂、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频繁出现,这极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富人的财富都是利用特权或钻法律的空子聚拢来的,他们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是穷人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