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丝绸之路旅游区域竞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五省丝绸之路旅游区域竞合分析
作者:陈卓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文章结合当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通过对西北五省丝绸之路的旅游区域合作和竞争进行分析,探讨西北五省区域合作的可能性,为实现跨区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西北五省丝绸之路旅游区
“一带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重要战略构想,“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其中丝绸之路涉及了中国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22个遗产点。
古代丝绸之路是西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以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通过河西走廊,穿过玉门关和阳关,到达新疆后,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穿越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的交通渠道,其中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长约4000多公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单指实体的交通枢纽,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合作共同体,它以多国合作申遗成功为标志,以古丝路为文化象征,更强调其战略合作功能。
它是以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合作平台,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加强中国与欧亚各领域的联系,并与欧亚各国在贸易,能源,金融,通信,农业等领域开展经济合作,实现各国经济,环境共同发展,提高各国人民生活水平。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强调区域合作与发展,在中国,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西北五省区,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更需要应该注意中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东西部发展水平不均衡,收入不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如何在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背景下,提高西北地区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如今旅游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之一,西北地区以其辽阔的地域,特色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国一个极具特点的旅游区域,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其发展在全国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
实际上西北五个省份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截至2007年批准的西部重点旅游城市共有 10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其中西北区共有40个,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陕西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甘肃4个(武威、张掖、敦煌、天水),宁夏 1个(银川),新疆1个(喀什),青海1个(同仁);优秀旅游城市27个:陕西 4个,甘肃8个,宁夏1个,新疆 12个,青海 2个。
然而西北区城市因为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旅游开发接待水平、交通建设开
放程度都较为落后,导致旅游游憩价值降低,吸引力减弱,需求减少,因此旅游城市综合吸引力不强,旅游带来的效益和收入较少。
因此需要通过丝绸之路的兴起,带动相关城市的旅游发展,打造西北区域间旅游开发合作共同体的战略目标。
这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妥善利用自然景观,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并加强以旅游资源共享为基础,旅游价值共同提高为目的的区域合作,深度构建以丝绸之路为内在联系,以带动当地消费,提高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收入为动力的旅游合作体系,拉动各省份人均收入水平及总GDP水平。
一、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
区域旅游合作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打破区域间的行政界线,根据旅游产品和地理空间的性质等,加强合作区域间旅游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谈到的西北五省的区域旅游合作,由于受到现有体制和行政的限制,因此可以看做是中国境内五个丝绸之路联动省份之间以连续的旅游资源,相近的旅游文化,统一的内在核心为基础的,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体在旅游的规划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形式和手段。
这种合作以利益共享为前提,强调区域旅游的一体化,打破互相设置壁垒的僵化模式,以实现彼此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为游客带来最优质的旅游体验。
在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中,本文梳理了有关区域合作的理论,用来指导西北五省区域旅游的规划开发与管理营销。
1.核心边缘理论。
1966年,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后来由缪尔达尔和赫希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指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中心-外围)的发展是不平等的,核心是发展的中心,边缘依靠核心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但核心区与边缘区域的关系是可以转化的,这是因为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核心的技术,人才,资金会向边缘扩散,形成次核心。
2.点-轴系统理论。
点是各级区域的中心集聚点,形成增长极。
轴是由交通、通信、能源、水源等干线结合起来的“基础设施束”,点起着空间集聚的作用,而轴的作用更倾向于空间的扩散。
区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要素往往在点上聚集,由轴联结并通过轴扩散。
点-轴开发,就是通过轴的建立,将点上的资源和要素通过偏远地区扩散,逐步形成新的点,即新的发展中心。
当点-轴发展至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聚集区,最终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3.区域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是在借鉴了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工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汤普森的区域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各区域的发展也会遵循着发展中的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的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活动会逐步从高梯度区域转向地梯度区域。
该理论认为高梯度发达地区往往会出现处于创新阶段的产业,随着产业发展到衰退阶段,会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依次向中低梯度地区转移,由于转移趋势的存在,而使各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形成连续性和完整性。
4.旅游竞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旅游区域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关系,竞争是必然存在的,而合作则是发展的需要。
只有将旅游置于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中,以市场需求导向,通过开展旅游区域的竞争和合作,才能提升旅游区域中各个部分和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实现各个分区域的共同发展。
该理论强调以竞争为载体,合作为主导,通过区域间以政府为主体的横向联合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纵向开发,双管齐下才能够实现区域的合作。
5.空间结构理论。
该理论更强调了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分布和组合形式。
强调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不是只有点-轴,其发展也不是只通过核心-边缘的模式,在区域间倾向于核心-边缘的发展模式,而在区域内的发展,更符合点-轴模式的发展规律,因此经济发展应是多种组合形式的共存。
6.网络开发理论。
在点-轴理论的扩散的基础上形成,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点-轴形成的聚集区的资源的广泛的聚集和流通,会形成综合网。
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经济发展形式。
网络的开发旨在加强整个区域之间要素相互作用的广度和密度,并通过网络外延,从而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动整个区域,从而实现区域的发展。
7.圈层结构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整体关系。
城市的中心性导致了其对区域的吸引和辐射作用,城市对区域形成集聚,但是会在距离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集聚区会向外扩散形成圈层状。
二、西北五省区域合作发展丝绸之路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西北五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自然、人文等资源,地理辽阔,种类繁多且同质性低,旅游产品基础优良。
各省份之间的旅游资源具有层次性。
劣势分析:由肖建刚主持的“省域旅游产业实力综合评价理论及应用”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排名,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分属倒数1、2、3、4名,陕西、新疆分属21、24名。
由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各省资源的开发,旅游的发展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且各省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面临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视和关注,以及目前旅游业繁荣发展,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和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的提高,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发展有着机遇和动力。
面对挑战:丝绸之路的建立需要五省份共同的合作,且各省份单独发展既不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也难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然而西北各省份经济水平的差距,资源禀赋的差异,交通区位的优劣,相关政策的不同等因素,使得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丝绸之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区域合作加强联系协同发展,共同将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旅游业做大做好则成为西北五省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南宇:西北丝绸之路五省区跨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07,P27.
[2]南宇: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网络模式研究.
[3]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2003, 18(1):78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