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七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七篇
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七篇
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怎么写?地理学利用它们来解释地理现象及其变化,用定量指标来表达地理结构,提高了地理学研究的严谨性、系统性和精确度,并由此产生了地理数量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篇1)
第三节水资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

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

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

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

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

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

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建议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更有特色的水资源环保活动
九年级学生地理教案(篇2)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

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

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

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

(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

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

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

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

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

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

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

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

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

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
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