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园
IMPLEMENT
45
2019.02
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
汉中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陕西省汉中市农机管理站 冯 雄 李 瑞
为总结陕西省汉中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经验,了解落实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近期,市农机管理站抽调人员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各县区都已探索出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诸如收储运体系不健全、政策配套待加强、农民认识不到位、企业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等,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仍需努力。

一、秸秆资源量
汉中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全市四大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玉米、小麦)常年种植面积41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15余万吨。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20万亩,年产秸秆46.87万吨;油菜种植面积115万亩,年产秸秆26.73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10万亩,年产秸秆26.54万吨;小麦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秸秆15.49万吨。

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近年来,汉中市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持续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精心组织、扎实
开展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2017年,全市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面积达385.89万亩,综合利用率91.9%。

其中秸秆粉碎还田203.64万亩, 秸秆饲料、饲草加工利用面积67.29万亩;秸秆免耕覆盖5.97万亩;秸秆机械化编制加工24.93万亩;秸秆堆沤制肥还田及秸秆生物肥生产69.57万亩;食用菌秸秆基料加工4.49万亩。

全年累计投入1.9万台套秸秆综合利用机具。

其中新增拖拉机101台、联合收割机44台、秸秆粉碎还田机具9台、秸秆编织加工机械13台、秸秆捡拾打捆机3台、秸秆揉搓机11台、旋耕灭茬机66台。

秸秆综合利用逐步呈现多元化利用途径,摆脱了“秸秆综合利用就是粉碎还田”的固有思维。

农民群众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意识逐渐增强,重点秸秆禁烧区内焚烧秸秆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空气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城区乡里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维护了汉中生态宜居城市的良好形象。

三、主要技术类型和模式
汉中市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免耕覆盖秸秆、秸秆机械化编织加工、食用菌秸秆基料加工、秸秆饲料化加工和秸秆堆制沤肥及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肥等技术等多种模
示范园
IMPLEMENT
2019.02农 机 科 技 推 广46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
式。

全市农机部门以实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为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大力示范推广各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

就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主要还是以四大农作物的秸秆粉碎还田为主,占总利用面积的52.77%,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生物有机肥利用分别占17.44%和18.03%,编织加工占6.46%,而颇具特色的食用菌秸秆基料加工只占了1.16%。

1.饲料化利用 秸秆饲料化可以很好地保存其自身的养分,而且质地变软,具有香味,能增进牛、羊食欲,代替饲料,解决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

目前,汉台区合力养殖专业合作社、城固县奶牛场秸秆粉碎饲草加工基地、洋县鹏辉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等均从事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加工、秸秆颗粒饲料加工作业。

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饲料、饲草加工利用面积67.29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生物有机肥利用 汉中市大力鼓励发展了诸如汉台区汇力现代农业园区、南郑区陕西绿恒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乡县五丰农业园区生物肥厂等开展秸秆有机生物肥生产示范作业,集“收、产、销”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017年全市秸秆堆沤制肥还田及秸秆生物肥生产秸秆利用面积达69.57万亩,秸秆肥料化生产技术深受群众欢迎。

3.稻草编织加工 目前秸秆机械化编制加工技术现已逐步走向成熟,规模也在稳步扩大。

如汉台区喜林草制品专业合作社、城固县“民为天”草编合作社、洋县海莲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勉县定军山草制品专业合作社等专业从事稻草的收购、加工、销售作业,大力挖掘了秸秆的潜在价值。

2017年汉中市秸秆机械化编制加工2
4.93万亩,经济效益明显,为解决农民农闲就业找到了出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4.食用菌基料加工 食用菌作为汉中市的特色产业,有效促使了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多元化——食用菌基料加工。

秸秆是栽培食用菌的良好原料,而且
出菇后的栽培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达到二次利用,效益显著。

全市目前从事秸秆食用菌基料加工的有汉台区庆丰源、鹏文、秦巴、鑫源食用菌生产企业,城固县家源秸秆生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略阳县启丰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及佛坪县大河坝鑫农食用菌合作社等,将小麦、油菜、水稻秸秆回收后,积极开展花菇、草菇、双孢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生产及销售。

2017年,全市食用菌秸秆基料加工4.49万亩,有力推进了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多样化。

由此可见,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促进不同利用模式平衡发展,是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的必经之路。

同时对减轻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的观念还有待改变 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文化程度低,加之传统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农民群众心中根深蒂固,部分农民认为,秸秆还田技术增加了耕作费用,不如一烧了之简单省事。

如何让农民的自我观念由“要我用”变“我要用”仍是一个难点。

2.秸秆综合利用仍需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油菜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效果较好,但农民购机除购机补贴外,仍需拿出较多资金,加之油菜秸秆还田机械作业时间有限、效益低,大面积推广需要政策扶持。

二是实施油菜秸秆还田的农户虽然减轻了劳动强度,但增加了一次机械作业费用,需要政府增加作业补贴额度。

三是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来讲,所购置的机械大部分还未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加剧了其发展的资金压力。

3.加快秸秆产业化发展步伐 目前,汉中市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略显滞后,其主要原因一是秸秆收集贮运体系缺失,还未形成“农户+村(农民经纪人)+收贮中心”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难以支撑秸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规模化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偏少。

全市正在运转的3家万吨以上秸秆综合
示范园
IMPLEMENT
47
2019.02
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
利用企业,年利用秸秆不足10万吨,暂不具备有效解决秸秆利用“最后一公里”的能力。

三是秸秆加工利用技术不够广泛。

目前全市范围内大规模秸秆加工利用技术,仅限于秸秆编制加工和秸秆生物肥生产,其它秸秆加工利用技术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秸秆能源化、工业化加工利用尚处于技术空白,有待进一步引进开发。

4.山区丘陵地带秸秆综合利用仍需加强 山区受地理因素限制,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无法深入田间开展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编制、秸秆生物肥、秸秆食用菌生产和秸秆青贮饲料加工目前仅处于点上示范,规模很小,应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规模,消耗更多的秸秆。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近年来主要投放在平川六县区及高速公路沿线2个山区县,没有实现山区县区全覆盖,也影响山区丘陵地带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提升。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被整合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益的工程。

尽管这几年国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有一定的投入,但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2018年,全市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与往年同比下降了近半,而且大部分县区的秸秆项目资金又被扶贫攻坚统筹整合了,对汉中市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缺少资金支持,形成一定的困难。

五、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采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2.立足惠民本心,推广实用技术 要按照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用得好”的要求,引进、示范高效能的秸秆利用机械和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技术水准,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构建多措并举的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

因地制
宜,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制定相应的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方案和标准。

进一步引进适宜山区的先进小型农机具,开辟秸秆利用新途径。

3.完善收储机制,促进规模利用 加强收储运体系建设,打通秸秆综合利用的“微循环”。

进一步壮大秸秆收储经纪人队伍,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坚持秸秆收储布点扩大覆盖面,大力发展秸秆收储经纪人,进一步强化镇、村、组组织秸秆收购的责任;同时积极推行边收割、边运输的收储模式,使资源化消耗秸秆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通过“企业+专业组织(收储大户、经纪人)+农户”等形式,加快形成完备的收储运体系,突破“收储难”的瓶颈。

目前,全市共有35个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正在运转的万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有3家,秸秆编织加工点50多处,通过上门收储和农民自行运输相结合的方式,将秸秆送到集中处理的场所,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使其变废为宝、发挥效益。

4.完善政策倾斜,增强示范效应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从长远看,现在汉中市秸秆禁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议政策支持的重点可适度向秸秆饲料化、草编化、肥料化及基料化利用倾斜,设立相应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多元互补、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效应”,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水平。

建议通过试点、示范等方式,培育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进一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培育更多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多渠道鼓励食用菌基料加工、堆沤制肥、生物肥加工等新技术,促使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多样化。

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资源,弃之为废,焚之为害,用之为宝。

为此,我们应协力搞好秸秆禁烧,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变堵为疏,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汉中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保护好汉中优良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
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