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9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光滑表面都是理想化模型
B.主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的物理学家是伽俐略C.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D.千克、米、牛顿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2.如图所示,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的小滑块,当冲上光滑的斜面后,在斜面上受到的力有( )
A.重力和弹力 B.重力、弹力和上冲力
C.重力、弹力和下滑力D.重力、弹力、上冲力和下滑力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参加校运会跳高决赛的现场,他以背越式跳过1。

65m的高度拿到冠军,为班级争了光.若忽略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脚离地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B.小明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等于他的重力
C.小明起跳以后在下降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D.小明起跳以后在下降过程中重力消失了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在运动中通过的路程一定比位移大
B.力、位移、速度这三个物理量都是矢量
C.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5.甲、乙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2倍,甲距地面的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B.甲物体着地速度是乙物体着地速度的2倍
C.甲物体下落到地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到地的时间的倍
D.下落过程中(取g=9。

8m/s2),物体在任一秒末速度是该秒初速度的9.8倍
6.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D.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7.下列所给的图象中能反映作直线运动物体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
A.B. C.D.
8.如图所示,一木块受到垂直于倾斜墙面方向的推力F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墙面与木块间的弹力可能为零
B.墙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C.在推力F逐渐增大过程中,木块将始终维持静止
D.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随推力F的增大而不变
9.如图所示,AO、BO和CO是材料完全一样的三段轻绳,其中AO、BO分别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60°、θ=30°,OC下端挂有重物G.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B.当不断增大重物的重量时,三段轻绳中的AO绳会先被拉断C.若将轻绳A端水平向P处缓慢移动,AO、BO绳受到的拉力将变大
D.若将轻绳A端水平向P处缓慢移动,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将变小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0.用等效代替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 为细绳,图乙是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中“等效代替"的含义是(填字母代号).
A.橡皮筋可以用细绳替代
B.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C.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D.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
(2)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测力计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3)实验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F1的示数为N.(4)图乙中的F与F′两力,方向一定沿着AO方向的是.
1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
系.
(1)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调节木板倾斜度以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时,将装有沙子的小桶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实验中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填“远小于”,“远大于”或“等于”)沙子和桶的质量.
(3)某次实验中计时器在纸带上依次打出一系列的点,取A、B、C、D、E四个计数点,距离如图2所示,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且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

02s,则打C点的瞬间,小车的速度大小为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某同学由实验数据画出如图3的a﹣F图象,其中F0和﹣a0分别是图线与横轴、纵轴的交点.由图象可知该同学实验时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用图中的已知量字母表示).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
12.如图所示,在国庆阅兵中,某直升飞机在地面上空某高度A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待命.要求该机10时57分由静止状态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AB段加速后,以v=80m/s进入BC段的匀速受阅区,11时准时通过C位置.已知S BC=8km.问:
(1)直升飞机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飞行的时间为多少?
(2)直升飞机在AB段的加速度是多少?
(3)AB段的距离大小为多大?
13.美丽的湛江奥体水上运动中心是一个以海上运动训练为主体,融比赛、训练、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国际海上运动基地.某运动员在该中心进行一项非常刺激的水上运动﹣﹣滑板运动训练(如图所示),研究表明,在进行滑板运动时,水对滑板的作用力F N垂直于板面斜向上,大小为kv2,其中v为滑板速率(水可视为静止).设运动员在水平牵引力作用下与滑板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和滑板的总质量为108kg,取g=10m/s2,sin37°=0.6 cos37°=0.8 tan37°=0。

75,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
(1)当滑板和水平面的夹角θ=37°时,水平牵引力F和水对滑板作用力F N的大小;
(2)若改变牵引力大小使人和滑板以2m/s的速率匀速运动时,为保持平衡,应调整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为多大?设此时相应的
k=54kg/m.
14.如图甲所示,粗糙的水平面上固定一倾斜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紧靠斜面底端有一质量M=0。

8kg的木板B,一质量m=1.2kg 的滑块A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以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大小v0滑上木板B的左端,之后两者发生相对滑动,运动到相同速度后一起做匀减速到停止.当滑块滑上木板后,滑块和木板的v﹣t 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滑块与木板之间动摩擦因素μA=0。

15,木板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素μB=0.05,取g=10m/s2.求
(1)斜面的长度L;
(2)滑块A从滑上木板B到两者达到相同速度所需时间t1;
(3)整个过程中,木板B通过的位移s.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9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光滑表面都是理想化模型
B.主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的物理学家是伽俐略C.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D.千克、米、牛顿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考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牛顿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分析】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单位m、kg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而牛顿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主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的物理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从而即可一一求解.
【解答】解:A、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光滑表面实际并不存在,是理想化模型,故A正确.
B、伽利略将理想斜面实验通过合理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故B错误.
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规律,而不受力
的物体不存在的,故该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实验验证.故C错误.
D、单位m、kg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而牛顿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故D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的小滑块,当冲上光滑的斜面后,在斜面上受到的力有()
A.重力和弹力 B.重力、弹力和上冲力
C.重力、弹力和下滑力D.重力、弹力、上冲力和下滑力
【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根据重力,弹力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顺序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即可求解.
【解答】解:小球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没有上冲力,因为该力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下滑力,下滑力是重力的一个分力.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参加校运会跳高决赛的现场,他以背越式跳过1.65m的高度拿到冠军,为班级争了光.若忽略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脚离地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B.小明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等于他的重力
C.小明起跳以后在下降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D.小明起跳以后在下降过程中重力消失了
【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分析】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
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解:A、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只受重力的作用,有向下的重力加速度,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A错误;
B、小明起跳的初始阶段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所以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的重力,故B错误;
C、小明下降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有向下的重力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故C正确;
D、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在运动中通过的路程一定比位移大
B.力、位移、速度这三个物理量都是矢量
C.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考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位移与路程.
【分析】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的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惯性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解答】解:A、沿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大小和路程是相等.只是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故A错误;
B、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三个物理量都是矢量;故B正确;
C、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故C 错误;
D、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5.甲、乙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2倍,甲距地面的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B.甲物体着地速度是乙物体着地速度的2倍
C.甲物体下落到地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到地的时间的倍
D.下落过程中(取g=9.8m/s2),物体在任一秒末速度是该秒初速
度的9.8倍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分析】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0,加速度等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故根据v2=2gh可得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根据h=gt2,即可求出物体下落的时间关系.
【解答】解:A、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均为零,加速度均为g;故A 错误;
B、由v2=2gh可得,v=,故说明甲物体着地速度是乙着地速度的倍;故B错误;
C、由h=可得,t=,故说明甲物体下落到地的时间是乙物体下落到地的时间的倍;故C正确;
D、由v=v0+gt可知,物体在任一秒末速度比初速度多9。

8m/s;由于各时间内初速度不同,故物体在任一秒末速度不一定是该秒初速度的9.8倍;故D错误;
故选:C.
6.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D.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考点】加速度;速度.
【分析】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解:A、物体的速度越大,速度变化不一定快,加速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根据a=知,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C正确.
D、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比如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CD.
7.下列所给的图象中能反映作直线运动物体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A.B. C.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x﹣t图象中的纵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v﹣t图象中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分析各图象中的运动过程可得出正确结果.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体开始和结束时的纵坐标均为0,物体先沿正向运动,后沿负向运动,最后回到了初始位置,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物体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位移增大,故不可能回到初始位置,故B错误;
C、物体在第1s内沿正方向运动,第2s内继续沿正向运动,故2s末物体没有回到初始位置,故C错误;
D、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s末时物体的总位移为零,故物体回到初始位置,故D正确;
故选:AD.
8.如图所示,一木块受到垂直于倾斜墙面方向的推力F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墙面与木块间的弹力可能为零
B.墙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C.在推力F逐渐增大过程中,木块将始终维持静止
D.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随推力F的增大而不变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对木块受力分析,将重力按照效果正交分解,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墙面下滑,使物体远离斜面,再结合共点力平衡条件,可以求出各个力.
【解答】解:A、B、对木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受推力F,重力G,将重力按照效果正交分解,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墙面下滑和要使物体远离墙面,由于木块一直静止,合力为零,因而静摩擦力必须与G2平衡,有静摩擦力,则接触面处一定有支持力,即支持力一定不为零.
因而物体一定受推力、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故AB错误; C、D、在推力F增大过程中,最大静摩擦力增大,故木块一直保持静止,即静摩擦力f始终与分力G2平衡,不变,故CD正确;
故选:CD
9.如图所示,AO、BO和CO是材料完全一样的三段轻绳,其中AO、BO分别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60°、θ=30°,OC下端挂有重物G.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B.当不断增大重物的重量时,三段轻绳中的AO绳会先被拉断C.若将轻绳A端水平向P处缓慢移动,AO、BO绳受到的拉力将变大
D.若将轻绳A端水平向P处缓慢移动,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将变小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与物体对O点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作出O点受力图,根据平衡条件表示出各个力,力最大的绳子先断.
【解答】解:A、对O点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可知,AO、BO 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与物体对O点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故A正确;B、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重力mg,AO绳的拉力T AO,BO绳的拉力T BO.根据平衡条件得知:拉力T AO和T BO的合力F与重力m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有
T AO=Fsinθ=mgsinθ
T BO=mgcosθ
故CO绳子拉力最大,故CO绳子先断开,故B错误;
C、若将轻绳A端水平向P处缓慢移动,AO、BO绳对O点作用力的合力不变,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α和θ都增大,则T AO增大,T BO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0.用等效代替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 为细绳,图乙是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中“等效代替”的含义是 D (填字母代号).A.橡皮筋可以用细绳替代
B.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C.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D.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
(2)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的是BD (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测力计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3)实验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F1的示数为3。

60 N.
(4)图乙中的F与F′两力,方向一定沿着AO方向的是F′.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析】(1、2)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即两次拉橡皮筋效果相同,要求两次拉橡皮筋时的形变量和方向是相同的;(3)确定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从而读出弹簧秤的读数;(4)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法”,由于实验误差的存在,导致F1与
F2合成的实际值与与理论值存在差别.
【解答】解:(1)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法”,即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筋的效果和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筋的效果是相同的,故ABC错误,D正确;
(2)A、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根据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本实验橡皮条两次沿相同方向拉伸的长度要相同,故AC错误,B正确;
D、在白纸上标下第一次橡皮条和绳的结点的位置,第二次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表明两次效果相同,即两个拉力和一个拉力等效,而弹簧称不必拉到相同刻度,故D正确;
故选:BD
(3)弹簧测力计读数,每1N被分成5格,则1格就等于0。

2N,所以示数为3.60N.
(4)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因此其方向沿着AO方向.
故答案为:(1)D;(2)BD;(3)3.6;(4)F′
1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D (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调节木板倾斜度以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时,将装有沙子的小桶
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实验中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填“远小于”,“远大于"或“等于”)沙子和桶的质量.
(3)某次实验中计时器在纸带上依次打出一系列的点,取A、B、C、D、E四个计数点,距离如图2所示,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且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

02s,则打C点的瞬间,小车的速度大小为0.11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0.20 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某同学由实验数据画出如图3的a﹣F图象,其中F0和﹣a0分别是图线与横轴、纵轴的交点.由图象可知该同学实验时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用图中的已知量字母表示).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分析】(1)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
(2)当m<<M时,即当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要远小于小车的重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4)a﹣F图象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根据图象求解.
【解答】解:(1)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故A正确;
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轻轻推动小车,是小车沿木板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来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故B错误;
C、实验时,应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由于小车运动较快,可能会使打出来的点很少,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故C 错误;
D、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D正确.
故选:AD.
(2)当m<<M时,即当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要远小于小车的重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得:v c=═0.11m/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a==0。

20m/s2.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则a﹣F图象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则
由图象可知该同学实验时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故答案为:(1)AD;(2)远大于;(3)0.11;0。

20;(4)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
12.如图所示,在国庆阅兵中,某直升飞机在地面上空某高度A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待命.要求该机10时57分由静止状态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AB段加速后,以v=80m/s进入BC段的匀速受阅区,11时准时通过C位置.已知S BC=8km.问:
(1)直升飞机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飞行的时间为多少?
(2)直升飞机在AB段的加速度是多少?
(3)AB段的距离大小为多大?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飞机水平飞行的总时间,根据位移速度公式可求出飞机水平匀速飞行的时间,由此可求飞机匀加速阶段飞行的时间;结合速度公式v=at可求飞机加速度阶段的加速度;飞机在AB 段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公式可求AB段距离【解答】解:(1)依题意,直升飞机水平飞行的总时间t=180s
水平匀速飞行的时间
所以直升飞机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飞行的时间t1=t﹣t2=80s (2)直升飞机在AB段的加速度2
(3)AB段的距离大小:s AB===3200m=3.2km
答:(1)直升飞机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飞行的时间为80s
(2)直升飞机在AB段的加速度是1m/s2
(3)AB段的距离大小为3。

2km
13.美丽的湛江奥体水上运动中心是一个以海上运动训练为主体,融比赛、训练、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国际海上运动基地.某运动员在该中心进行一项非常刺激的水上运动﹣﹣滑板运动训练(如图所示),研究表明,在进行滑板运动时,水对滑板的作用力F N垂直于板面斜向上,大小为kv2,其中v为滑板速率(水可视为静止).设运动员在水平牵引力作用下与滑板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和滑板的总质量为108kg,取g=10m/s2,sin37°=0。

6 cos37°=0。

8 tan37°=0。

75,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
(1)当滑板和水平面的夹角θ=37°时,水平牵引力F和水对滑板作用力F N的大小;
(2)若改变牵引力大小使人和滑板以2m/s的速率匀速运动时,为保持平衡,应调整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为多大?设此时相应的k=54kg/m.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1)对滑板和人整体受力分析,然后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