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tal.346
April 2016(A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46期2016年4月(上)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
盛
娟蒋烨清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871/ki.kjwha.2016.04.074
作者简介:盛娟(1988—),女,江苏盐城人,新疆农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疆本地有着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想法理
念、思考方式和言行举止都和汉族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本篇论文主要就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提出相对应心理教育方式的研究。
关键词新疆大学生少数民族心理特点心理教育Explor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d 原uc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Xinjiang Minority Nationality University Students //Sheng Juan,Jiang Yeqing
Abstract In Xinjiang,there are a lot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whose ideas,thinking styles and behaviors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of Xinjiang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ir growth environment,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Key words Xinjiang university students;minority nationality;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高校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着重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他们是建设国家的栋梁和接班人,所以心理健康的好坏也影响到中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成败[1]。
在新疆,汉族学生的比例较低,各民族学生齐聚一堂,复杂的结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之一[2]。
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完善人格和品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提出因人制宜的教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多元化的领悟和思索。
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马克思曾说:“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
”在新疆地区,这个有着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习俗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们的心理状况也会出现不同表现。
1.1新疆仍然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
新疆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区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产生的经济效应在城市和乡村、区域和区域间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可是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却是中国三十余个省市地区中最差的。
从GDP 总量的各个参数中可以看到,新疆依旧是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还存在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不稳定的情况。
虽然经济水平有所
提高,能够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更好的教育,但是从数据上
看,发展不全面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前进,大多数农民或是牧民家庭都没有过多的收入来支持孩子的教育[3]。
1.2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
从2008年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新疆的总人口有2130.81万人,少数民族人数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少数民族人民主要以“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方式分布,在民风民俗、宗教信奉、文字文化上都有少许区别。
其中,有13个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有9个是横跨其他国家的少数民族。
在新疆的高等学府中也有许多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的学生,这是其他地区的高校不常出现的情况。
民族不一样的学生和民族一样但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地方,一般表现在心理、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上,这些不同往往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作用[4]。
2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2.1.1过重的学习负担
校园缺少良好风气,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过大,老师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方法又缺乏责任心,进而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断裂,同学之间的关系恶化,这些因素都会阻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心理压力以及焦急的不良情绪。
2.1.2不适当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分数排名而忽视素质教育,对学生采取专制、独断、粗鲁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出现消极悲观的心理。
2.1.3不良的人际关系
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中的人际交往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大作用。
如果学生所在的是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集体,那么就能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肯定,如果学生所在的是一个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的集体,那么只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不公平对待。
2.1.4家庭的不良影响
一个温馨温暖的家庭往往能对渐渐走向成熟的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有利的作用,一旦这个家庭出现变故,比如家庭中存在不好的行为习惯、长辈粗鲁落后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出现变动、父母离异或重组、长辈间教育方式不一、过分溺爱和爱护等都是使学生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2.2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2.2.1挫折心理
人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遭受到没有办法逾越或
155
是自身认为没有办法逾越的困难和阻力,而出现的悲观消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一种挫折心理。
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情感中,会使人出现焦躁、苦痛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自虐、自我否定等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但是同等程度的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这取决于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承受能力的高低。
2.2.2应激状态
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形下所做出的反应并出现的紧张情绪叫做应激,应激也会对人产生不良的、悲观的影响。
根据情况来看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医学问题超过一半以上。
特别强烈的应激会造成胃部溃疡、血压升高和心率问题等疾病,程度更深的应激会侵蚀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人体自身杀死病菌的能力,持续长时间的应激会令身体能量减少,最终使人身染重病或病入膏肓。
所以说应激是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
2.2.3疲劳
非常劳累会引起大脑受损,神经反应和心理状态都会受到影响。
据分析数据,青少年的大脑皮层部分长时间保持一种疲惫的状态,会影响视力和胃口,面部没有血气但血压升高,阻碍大脑供血,出现无法睡眠等情况。
伴随以上情况还可能出现抑郁、自卑和焦躁的心理,记忆力和注意力都减弱等问题。
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3.1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疆的高等学府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工作,和其他地区相比是比较迟的,原始条件也比较差,方式方法也比较简单、狭隘,开展工作的专业团队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由不同民族学生共同构成的新疆地区高等学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繁杂和特别。
少数民族学生是建设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高学历素质人才的储备力量,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就能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所以,一定要注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心理干预等活动,来增加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有利因素,也能够引导他们为人乐观、互帮互助,活动进行中要顾及到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接触,保证他们得到有益的、有重点的帮助。
3.2创建多元文化教育环境
现在看来,教育的多样性慢慢也成为了一种很受关注的思想观念,原本的教育观念常常会以本地高校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民族的文化习俗为主,而忽略了所占比例较少的民族,这种情况会导致本地主要民族的学生养成从自身出发、从本地民族出发的习惯,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会形成一种惯性,让少数民族学生误以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出现一种被主流观念抛弃的感觉,会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产生隔阂和距离。
所以,新疆的高等学府要进行多样性的教育思想,并深入贯彻到各个角落中,比如教职工团队建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科内容的设置、管教方式的改变、研究课题的计划等,让少数民族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认同自己,认同老师学校和国家社会,进而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校教育理念。
新疆文化环境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多样性的观念和思维,也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各类文化的方法,在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3.3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高等学府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保证对文化的继承和创造,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同样有这样的职责,继承发扬少数民族自身优质的文化传统。
其一,要从理论知识着手,先学习《民族学》的有关知识,再学习《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使学生学习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其二,要从社会实践着手,学习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从自己能够接触到的日常文化传统出发。
可以在校园内举行各项与少数民族相关的活动,比如说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活动,参与少数民族知识对答,邀请少数民族学者做讲座,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做调查研究等,把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经过学校搭建的舞台进行传播,使学生可以主动了解和体会活动中传达的思想和理念,自然地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一种认识,借此能进行有理有据的教育。
在这些实际的活动中展现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各个民族间的交融,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各个民族的认知和接受。
3.4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教育能够体现两种价值,其一是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维系个人在具体场景中,自身身体体系和心理体系的正常运作,平稳地进行积极乐观的情感释放;其二是实现社会价值,也就是以维系个体能够在具体场景中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得到良好的社会认同,对具体场景下的要点能够一一实现,并且能对场景的完善做出自己的努力。
所以,在进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干预的时候,要对学生自身根据环境做出的反应提出必要的改动,还要渐渐营造出积极乐观的自我接受的内心环境,同时要根据学生在逐渐接受环境时所出现的心理设定而做出控制。
细化到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来说,就是把人的心理是否健全的各个指定参数,作为在接受特定场景时能够进行文化结合的一项内容,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其他活动形式,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引导。
这样就可以起到充实自身所在民族的文化,以及调控心理健康程度的作用,切实履行为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个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引导,是民族教育事业的重点部分,这项工作的成绩效果将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育、地区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有利因素。
新疆的高等学府,面临的是特定的生活环境、多样的生源结构,以及少数民族的宗教信奉,受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相互作用,出现各种文化差别和矛盾,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新疆的高等学府难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作为以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工作者,要从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寻找原因,并且进行有重点、有深度的分析,整理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曾维希,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J].西
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鞠晓英.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青海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
研究,2006(3).
[4]刘桂芬.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模式的构建[J].思想
教育研究,2009(10).
编辑李前锋
教育心理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