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白山一高2013学年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章整合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本章整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读下面“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回答1~4题。

1.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
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棉花、亚麻B.甜菜、小麦
C.高粱、黄麻D.甜菜、亚麻
3.该省的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名称为() 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C.辽河平原D.江汉平原
4.该省山区的主要天然植被是()
A.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和草甸草原
(2012·苏州高二期末)读下图,完成5~6题。

5.甲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林地B.草地
C.耕地D.湿地
6.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①土壤肥沃②地形平坦、完整
③水热条件好④人均耕地多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读下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8.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
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

近年来,农业生产结
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B.气候高温少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10.广大农民弃耕的深层次原因是()
A.农产品价格低,谷贱伤农
B.生产资料价格高,入不敷出
C.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D.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12.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2010·潍坊质检)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3~14题。

13.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经济腹地较小企业间过度竞争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14.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市较高
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二、综合题(共22分)
15.读下面中国、美国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⑤是__________平原,与该地种植同类农作物的美国农业地域是__________(①②③④)。

(2)②④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__________,但经营方式各具特点,一般④处是以________经营,⑤处则以__________经营。

(3)我国已加入WTO,与美国相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相比,⑤区的粮食生产最大优势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③为__________带,该农业带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下面浙江省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业部门________。

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市场
C.技术D.动力
(4)某时间段,该地茶叶遭遇了“绿色壁垒”,出口受阻。

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提示:从安全无公害方面分析)(至少答出两点)
17.(2010·盐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下图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1)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区域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

(2)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你认为苏中、苏北
可以引进苏南的________,大力发展________型和________型产业,提升区域________,推进________化进程。

(3)简述当前苏南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的途径。

详解答案
【答案】 1.A 2.D 3.B 4.A
【解析】从地形图来看吉林省东部是山地,再向西依次是丘陵、平原、湿地。

该地适宜种植甜菜、亚麻。

该省的商品粮基地位于松嫩平原。

此处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

5【答案】 B
【解析】甲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以草原为主,乙位于东北平
原,种植业发达。

6【答案】 D
【解析】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完整,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7【答案】 C
【解析】东北地区河流的补给以春季的积雪融水和夏季降水为主,因此一般有两个汛期;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会出现凌汛现象。

8【答案】 B
【解析】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一年只能一熟,热量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9.A10.D
【解析】第9题,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降水多,应因地制宜发展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第10题,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第一产业收入相对较低,农业比重逐渐降低,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答案】11.B12.C
【解析】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均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而中国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不相适应。

13【答案】 B
【解析】B地位于福建南部、C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B地受地形的影响,经济腹地较小;C地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众多,相互间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14【答案】 C
【解析】根据题中对“内含式”发展模式的解释可知,这样发展主要是考虑用地紧张的状况。

15【答案】(1)三江④(2)商品谷物农业家庭农场国营农场(3)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4)乳畜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16【答案】(1)水稻油菜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增产缓慢,山区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
(3)水果罐头、茶饮料、毛竹加工 A
(4)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品质;提高科技水平,进行综合开发。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浙江西部山区纬度较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

发展单一农产品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且过度开垦易造成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且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7【答案】(1)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人均粮食产量低。

(2)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劳动力导向(密集)资源导向(密集)产业(经济)城市
(3)困难:土地租金高;劳动力不足;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萎缩。

途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引进劳动力;实施产业转移;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第(1)题,提取表格中的各项目数据,进行对比、归纳区域发展的特点。

第(2)题,苏中、苏北地区是相对欠发达地区,苏南是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欠发达地区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第(3)题,苏南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和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遇到的问题基本是一样的,迁移提取知识回答本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