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三颂之《石门颂》:隶书中的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隶三颂之《石门颂》:隶书中的草书
东汉隶书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以山东、河南为中心,二是以陕西、四川为中心。
前者接近于官方正体文字,具有“庙堂气”;后者稍远于官方正体文字,具有“山林气”,《石门颂》等摩崖石刻为其代表。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写。
碑额和正文均为隶书。
整块摩崖高261cm,宽205cm,题额高54cm。
正文22行,每行字数3到37字不等,字径7—8cm,全文共655个字。
此石原刻于陕西汉中石门内壁西侧的摩崖上,因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周边农田灌溉的问题,在此筑坝蓄水,于是《石门颂》被切割成9块后移入汉中博物馆。
图1 《石门颂》刻石侧面的弧度
《石门颂》是汉隶摩崖中的精品,被称为隶书中的草书。
清张祖翼评此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由于此石刻气象宏大、风格突出、变化丰富,学之者或被其笼罩,或失之单调,所以学《石门颂》鲜有成功者。
2018年7月,我到陕西汉中褒斜道南端走访石刻原址并到汉中博物馆考察了原石,有两点感受:其一是书刻载体形制的问题。
我原本以为《石门颂》是刻在裸露的山崖石壁上的,看了原石后才知道该石是刻在穿山隧道弧形的内壁上(图1可见刻石侧面的弧度)。
其二是书风与其所处环境完美结合。
石门周遭层峦叠嶂,栈道艰险,这与《石门颂》浑朴逸宕、洒脱恣肆的书风相吻合,假如将此刻石放在富丽堂皇的庙堂之上,则显格格不入。
《石门颂》的笔法直接篆书,以圆笔为主,逆入平出,圆起圆收。
由于该碑用笔提按不像“庙堂气”隶书变化那么明显,所以线条凝练瘦劲,粗细变化不大,作为隶书装饰性笔画的“蚕头燕尾”也是通过稍加提按和起伏加以表现,比较含蓄。
折笔处时而笔断意连,时而翻笔转折,时而捻管绞转,手法多样。
提按变化不大的字往往给人以单
一呆板的感觉,而《石门颂》则明显增加了长短、粗细、曲直、俯仰、向背、提按、疾涩、虚实、起伏等诸多变化,使得貌似单一的线条顿时鲜活起来,寓沉雄静穆于洒脱飘逸之中,用笔变化非常丰富。
图2 曰
图3 静
图4 书
图5 第3行第4字“命”
《石门颂》的结体特点有:一是以扁为主,因字赋形。
书写者根据每个字自身的笔画结构特点,或扁(图2)、或方(图3)、或长(图4),大小不一,一任自然。
同时,又要考虑到摩崖的裂缝、凸凹等因素而因石赋形(如图5“命”字的竖笔特别长)。
图6 其
二是中宫宽绰,内松外紧。
《石门颂》的结体以舒朗开阔为基调,中宫比较宽松,字的外部紧结,从而呈现出雍容大度、从容不迫的气息,如“其”字(图6)。
图7 有
三是重心居上,上紧下松。
《石门颂》的结字重心偏上,上部收紧,下部舒展,足显潇洒飘逸、神采飞扬之态,如“有”字(图7)。
图8 纪
图9 明
四是偏旁多姿,险中求稳。
《石门颂》中相同的偏旁,变化非常丰富,各具神态,如碑文中的20多个“走之底”,没有雷同。
另外,合体字中偏旁之间通过造险和化险,在平稳中体现出跌宕恣肆的特点。
如“纪”字(图8)、“明”字(图9)。
图10 上
图11 是
五是松而不散,虚实相生。
《石门颂》的显著特点就是松而不散,如“上”字(图10)、“是”字(图11),在笔画之间较为宽松且多处断开的情况下,又能做到不散不乱,就要靠主次笔画的虚实来调节统摄,体现出它的线条美和空间美。
图12 中间部分行列较为整齐
图13 最后四行有行无列
由于《石门颂》刊刻在崖壁上,书写时会根据石质等现场情况而临时发挥,所以它的章法自由率意,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比如每行字数基本不等,中间部分行列较为整齐(图12),而最后四行则有行无列(图13),书写者任性挥洒,得自然率真之美。
在读帖时,要透过刀法看笔法。
因为《石门颂》是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崖面上书刻的,自然会造成线条波动起伏的表象,既要相信东汉时期石刻工匠的高超技艺,又要遵照毛笔书写的自然属性去辩证地掌握,这样才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真正体悟出《石门颂》的笔法。
要完整感受《石门颂》的章法。
由于该摩崖石刻形制较大,所以我们看到的出版字帖多是拓片的剪裱本,不是原碑的形态,这就给我们完整地感受《石门颂》的章法带来了障碍。
因此,我们要尽量实地考察原石,了解石刻所处的自然环境,现场体验原作的气息,才能完整地感受它的章法魅力,以求了然于胸。
同时可以对比学习同期同地的《杨淮表记》,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
(文/许强编辑/叶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