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音乐 课件
第四章第一讲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宫廷音乐· 坐部伎、立部伎
• 立部伎人数较多(64-120),规模较大,坐部 伎(3-12)人数少,对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 • 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别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 主,其中也有“唯《龙池》备用雅乐”, 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三
音乐机构
太常寺由政府 管辖。 大乐署与鼓吹 署隶属于太常寺。 大乐署监管雅 乐、部分宴乐、 对艺人的训练和 考核。 鼓吹署主管鼓 吹乐和部分宫廷 礼仪活动。
(589—960年)
教学设计
• 一、对学生作业及预习情况做了解 (20分钟) • 二、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讲授(突出重 点(50分钟) • 三、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讨论 (30分钟) • 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 (50分钟)
教学要点
•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内容
• 教学难点:唐代音乐机构的理解
• 1、书写作业:整理唐代宫廷音乐的内容 • 2、知识拓展: • (1)查阅音乐作品《亲王破阵乐》的创作背 景和音乐故事 • (2)了解李隆基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与贡献 • 3、预习作业:唐代歌舞戏的发展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国伎:即西凉伎,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 音乐。南北朝时,这一地区曾先后建立后 凉、西凉、北凉政权,它位于中西交通的 枢纽地带,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 的产物。 •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 乐。公元589年,隋平陈,获南朝宋、齐旧 乐,隋炀帝时改称清乐。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第二编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第一节;概述: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以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唐袭隋制。
大唐帝国统治的近300年中,尤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年问,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吊自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等,乃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与普及的盛况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
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荟集于此(图4-1)。
唐代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
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东部国家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位于今朝鲜境内 。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 即传入中原地区。 • 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 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传入。 • 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 克布哈拉一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 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教学内容二
宫廷音乐
•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 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 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 音乐为基础的。 •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 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 字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ຫໍສະໝຸດ 唐“九部乐”宴乐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龟兹伎 天竺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安国伎 礼毕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ppt
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 发展。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关系 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 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唐王朝的宫廷舞蹈 更 是 表现了 万国来仪的气度,民间舞蹈也同样不逊色。大量的诗歌反映出 当时歌舞的活跃局面。
4、《六幺》、《凉州》、《后庭花》、《水调》、《甘
州- 》
10
现-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骆驼平台上的表演——三彩 骆驼载乐俑
• 1957年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 墓,
• 驼背平台上的乐俑头戴软巾 ,足穿短靴,貌似西域人。
• 中间站立一人为歌唱者。 • 四周坐着4位。一为弹琵琶,
一为吹奏竖笛类乐器者,另 外两个姿态相同,双手抬至 胸部正欲下拍,可能是击鼓 。除琵琶外其它三件乐器均 失。这类演奏形式是丝绸之 路音乐活动的反映。
-
27
-
28
•
柘枝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
江布林一带。《柘枝舞》从西域传入中原。
原为女子独舞,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
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
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即将结束
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
•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 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
• 《柘枝舞》与今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 多相似之处。
-
29
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 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 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 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 鸿舞》,一座光辉”。
-
23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四、隋唐时期的重要人物介绍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家被称为“乐工”,但其地位十分卑贱,是专 门供统治阶级享乐而服务的职业。我国古代历史上“乐工”的来源有: 乐工世家; 西域流浪艺人; 民间优秀音声人; 当官员犯罪被流放,家属归为乐户等等。
隋唐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有万宝常、郑译、永新、李龟年等。
唐代螺田五弦琵琶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五代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管乐合奏场面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四音乐理论的发展隋唐时期虽然没有出现专门的音乐美学论著但是有关音乐本体的专门著述却空前增多
第五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公元581年——公元937年
一、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一)宫廷燕乐
2、《送元二 使安西》谱曲而成。此诗表达了深切的惜别之情,影响颇大。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因此又名《渭城曲》、《阳 关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六)俗讲与变文
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将讲与唱的方式相结合, 以宣传佛教经义。
以演出形式为划分的坐、立部伎是继九、十部乐后出现的,是民族 音乐真正融合的产物。他们演奏的大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一共有14曲。
坐部伎:3—12人;演奏6曲;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更为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64—180人;演奏8曲;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乐舞,是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课件
梨园《同光十三绝》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古怨》、《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 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
西周、东周时期
《伯牙弹琴图》元代王振鹏绘
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霓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PPT课件
37
五: 宋元时期
•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 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PPT课件
18
中国音乐发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PPT课件
19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交流和融合期)
• 出现:秦朝 • 职责: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
PPT课件
32
音乐机构
政府:
大乐署一一兼管艺乐,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鼓吹署一一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庭礼仪活动。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法 曲
• 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
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 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 “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新唐书· 礼乐志》)“法 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产物。
《阳关三叠》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 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 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 或“手法谱”。 • 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 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 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 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 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 仪活动。
音乐机构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
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 梨园弟子”。
燕乐大曲
•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
宫廷音乐
• 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
称。 • 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 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即礼毕) • 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
• 唐初沿袭隋代旧制 • 唐“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
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 • 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 伎”。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
《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 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 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 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 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 (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 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第二节 宫廷燕乐——二部伎
❖ 坐、立部伎的表演特色。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达180人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坐部伎最多12人,少至3人,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旧唐书·音乐志》
❖ 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的谥(shi)号文康。其死后,家伎戴上他的假面跳舞追思, 故称文康伎。
昭陵六骏; 展子虔(qian)的《游春图》(今存最早的山水画)、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
阎立本(《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吴道子的人物画; 书法纳入吏部的选拔官员的考试中,出现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欧体)、褚遂
良,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孙过庭的《书谱》
第一节 概述[1]
❖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 的分裂割据局面。自此,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 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辉煌阶段。开放性的文化政策,在客观上使中国封 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其历史意义 不容低估.
隋唐五代音乐 课件
乐工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才,李彭年善舞, 李龟年、李鹤年则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 曲等。
唐代音乐发展的原因
一. 唐代的政治经济达到顶峰时期,带动了舞蹈音乐艺术的发展。
二. 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给了舞蹈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三. 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唐代乐舞继承隋制,又受到少 数民族以及国外民间乐舞的影响,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出现了民族融合后带 来的文化交流的大环境。 四. 统治者的支持。在宫廷设置各种乐舞机构, 诸如教坊、梨园、太常寺等。统治者除调集大 批民间艺人充实宫廷乐舞机构外,每年还要调 集各地的歌舞百戏进京演出。其中唐玄宗酷爱 音乐,对音乐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隋 唐 音 乐 史
一、隋唐音乐机构
政府管辖
宫廷管辖
太常寺——唐代掌管礼 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由太常卿主管
教坊——宫廷中训练、培 养乐工,传习、管理宫 廷音乐的机构 梨园——唐玄宗在内廷设 立的音乐、歌舞机构, 以教习法曲为主。因设 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 名。
敦煌唐壁画露台图
二、宫廷
音乐
1.宫廷燕乐——隋、唐至宋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 2多部乐——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分成 若干部。虽形成于隋唐,但其中大多产生于南北朝,是当时 大规模文化交流的产物。
立牛葫芦笙
牛角筚篥
羯鼓
我 国 最 早 的 拉 弦 乐 器
轧筝似筝但较小,约有七
弦。定弦为bB调。一般是一 弓一音。奏时值长的音符时, 双手震颤,发出颤音效果。 轧琴音色柔细动听,可使整 个伴奏乐队的音响谐和丰满。
轧 筝
和
奚琴是现今胡琴前身。两
者都用竹片擦弦发音。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2.唐玄宗 2.唐玄宗
作曲方面:《龙池乐》、《得宝子》、《春光好》、 得宝子》 春光好》 作曲方面: 龙池乐》 《光圣乐》等四十余首。 光圣乐》等四十余首。
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善于吹笛。 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善于吹笛。
排练与指挥:组织太常乐工三百余人排练器乐合奏。 排练与指挥:组织太常乐工三百余人排练器乐合奏。
2、《教坊记》 教坊记》 唐代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 条目。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 最便利的史料。 最便利的史料。 3、《羯鼓录》 羯鼓录》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这是一 )。这是一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 首羯鼓曲名,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对于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2.软舞与健舞: 2.软舞与健舞: 软舞与健舞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3.法曲: 3.法曲: 法曲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响乐。 响乐。
4、《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 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 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 个条目。 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 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角筚篥
羯鼓
我 国 最 早 的 拉 弦 乐 器
轧筝似筝但较小,约有七
弦。定弦为bB调。一般是一 弓一音。奏时值长的音符时, 双手震颤,发出颤音效果。 轧琴音色柔细动听,可使整 个伴奏乐队的音响谐和丰满。
轧 筝
和
奚琴是现今胡琴前身。两
者都用竹片擦弦发音。
奚 琴
三、民俗音乐
隋唐五代的曲子也称小曲,是指流行于村镇、集市广 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一般来自经过长期流传、 选择、加工的民间歌曲。 唐代最流行的曲子有:《五更转》《竹枝歌》《十二 时》《长相思》《鱼歌子》《南歌子》《虞美人》 《拜新月》《内家娇》《杨柳枝》《鹊踏枝》等。被 称作“亡隋之曲”的《杨柳枝》是隋代的名曲,唐白 居易曾用它填过八首词。
表演及器乐创作的发展
隋唐盛行龟兹 琵琶,最著名演奏 家有改拨子创用手 弹的裴神符,善于 右手用拨的曹刚, 擅长左手拢撚的裴 兴奴,能将曲子在 不同调上演奏的康 昆仑,在演奏和教 学上都名重一时的 僧人段善本等。
唐代的乐队融会了传统与外来乐器,据《乐府 杂录》称唐代乐器约有三百种左右,其中琵琶、 筚篥、笙、笛、羯鼓在燕乐中占重要地位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家
万宝常: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生卒:约556-595年。隋代音乐家。
他在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还发明了用水尺来定音律,以调整乐器 声音的办法,这无疑比传统的“管口校律”要更为科学。正是鉴于 万宝常所作的这些历史性贡献,郭沫若曾撰文称他是“隋代大音乐 家”。 裴神符:传统琵琶演奏方式的创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唐太宗最 看重的宫廷乐师之一,被封为“太常乐工” 。生卒:约627~649年。 是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作品有《火凤》、《倾杯乐》和 《胜蛮奴》等。
敦煌唐壁画露台图
二、宫廷
音乐
1.宫廷燕乐——隋、唐至宋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 2多部乐——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分成 若干部。虽形成于隋唐,但其中大多产生于南北朝,是当时 大规模文化交流的产物。
3.大曲——隋唐大曲,也成燕乐大曲。它 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个整体中, 连续表演的一种大型艺术形式。 唐大曲主要曲目有:《绿腰》(《六幺》) 《乐世》《凉州》《薄媚》《雨霖铃》 《浑脱》《剑器》《破阵乐》《霓裳羽衣》 《玉树后庭花》等。 遗憾的是唐大曲没有乐谱传世,只有 《破阵乐》在武则天时期由日本遣唐使栗 田真人将该曲带回日本,现日本保存这首 乐曲有九种遗谱。
俗讲与变文 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源于 佛教寺院佛教宣传教义的活动。宣讲的人 叫俗讲僧,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 的通俗作品,用民间流传的说唱相间的表 演方式讲唱,并有画像展示作为配合。其 后又演进为讲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讲 唱的底本叫变文。
四、音乐理论和思想
隋唐时期音乐理论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已经被人注 重的乐律研究不甚重视,而把注意力集 中到同创作实践有关的宫调、乐曲创作 中有关结构的“解曲”,以及“犯调”、 “移调”等技术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 迚行研究、阐述的,除周隋的万宝常、 郑译外,还有唐代的祖孝孙、后周的王 朴等。
李隆基: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即唐玄宗。生卒:685-762年。精通
琵琶、横笛等丝竹乐,尤喜击羯鼓,称之为"八音之领袖"。在位期间,对 唐代音乐制度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促进了唐代歌舞音乐的繁荣。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音乐家。生卒:701—761年。精音律,
善奏琵琶。
李龟年: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宫廷乐师。梨园乐人。
乐工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才,李彭年善舞, 李龟年、李鹤年则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 曲等。
唐代音乐发展的原因
一. 唐代的政治经济达到顶峰时期,带动了舞蹈音乐艺术的发展。
二. 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给了舞蹈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三. 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唐代乐舞继承隋制,又受到少 数民族以及国外民间乐舞的影响,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出现了民族融合后带 来的文化交流的大环境。 四. 统治者的支持。在宫廷设置各种乐舞机构, 诸如教坊、梨园、太常寺等。统治者除调集大 批民间艺人充实宫廷乐舞机构外,每年还要调 集各地的歌舞百戏进京演出。其中唐玄宗酷爱 音乐,对音乐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五代音乐
叶凌
隋唐时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及经济的繁 荣,为音乐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统治 者在文化上较少保守思想,广泛吸收外来音乐文 化,兼容并蓄,更使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
隋 唐 音 乐 史
一、隋唐音乐机构
政府管辖
宫廷管辖
太常寺——唐代掌管礼 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由太常卿主管
教坊——宫廷中训练、培 养乐工,传习、管理宫 廷音乐的机构 梨园——唐玄宗在内廷设 立的音乐、歌舞机构, 以教习法曲为主。因设 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