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吉林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2)同步验收过关检测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今言“华
.(hu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
.(shèng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篇幅斑驳沧海一粟走头无路
B.愠色问津杂乱无章一以灌之
C.修葺裨益杀生成仁以德抱怨
D.纹身晦朔犯上做乱鹬蚌相争
3.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前合后偃祸起萧墙揠苗助长持才傲物
B.脍灸人口委曲求全言简意赅鳏寡孤独
C.言不及义莫名其妙繁文缛节杳无音信
D.春风箫瑟患得患失词藻新颖无可质疑
4.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扣舷.(xuán)舳.舻(zhú)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 潜蛟.(jiāo) 卒莫消长.(zhǎnɡ)
C.匏.樽(páo) 遗.世(yí) 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hé)
5. 下列词语中,没有读音及字形错误的一项是( )
A.盘桓(huán) 纰 (pī) 漏凭添平心而论
B.城垣(yuán) 门扉(fēi) 番茄草木蕃盛
C.庖 (páo) 厨疱 (pào) 疹亭轩喧然大波
D.先妣(bǐ) 绯 (fěi) 闻彰显无所不致
二、语言综合运用
6.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拮.据/攻讦.毗.邻/濒.临穷形尽相./相.机行事
B.殉.职/殒.灭晦朔./媒妁.光风霁.月/江山社稷.
C.梦魇./赝.品悱.恻/菲.礼狼吞虎咽./咽.喉要道
D.泯.灭/沧溟.解.数/解.读量.体裁衣/车载斗量.
7.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
....的一组是( ) A.忖度./度.德量力披.露/凤冠霞帔.窗帷./惟妙惟.肖B.霓.虹/初露端倪.晦.涩/诲.人不倦模.样/模.棱两可
C.魔爪./张牙舞爪.淡薄./厚积薄.发蚊蚋./方枘.圆凿
D.粮囤./囤.积居奇倚.靠/风光旖.旎和.解/和.盘托出
8.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行.伍/道行.处.方/设身处.地数.落/数.见不鲜
B. 熨.斗/熨.帖湖泊./淡泊.宁静脉.搏/含情脉.脉
C. 募.捐/描摹.抨.击/怦.然心动悭.吝/铿.锵有力
D. 干涸./禁锢.阡.陌/纤.毫毕现毗.连/蚍.蜉撼树
9.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扎.(zā)场.院(chánɡ)
悭.吝人(jiān) 鹬.蚌相争(yù)
B.偌.大(ruò) 夹.缝(jiā)
跷.跷板(qiāo) 休戚.相关(qī)
C.支绌.(chù) 胸脯.(fú)
焚椒.兰(jiāo) 雄关险隘.(ài)
D.应.届(yīnɡ) 阻.击(jū)
看.家狗(kān) 丢三落.四(là)
10.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伛偻./佝偻.孱.弱/孱.头
下载./一年半载.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B.扎.针/驻扎.胸脯./果脯.
标识./远见卓识.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C.挣揣./揣.摩占.卜/占.据
粮囤./囤.积居奇颠三倒.四/排山倒.海
D.靡.费/靡.丽复辟./辟.谣
渐.染/防微杜渐.是非曲.折/曲.意逢迎
三、文言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B.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C.正襟危.坐危:高。
D.知不可乎骤.得骤:屡次。
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客有吹洞箫者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 渺渺兮予怀
D. 而今安在哉
3.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4.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2. 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
1、下列句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绕。
2.对下列各句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挥斥方遒(遒:强劲有力)
B.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际:交会)
D.君子不齿(不齿:不以……为耻辱)举酒属客(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新的成长
曾经是一个对未来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自己方向的人,把大把的青春浪费在优哉游哉之中,曾经对所谓“竞争”不屑一顾,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曾经对于那些一头扎在书中如痴如醉拼命苦学的人不以为然……一直都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大好年华消磨在古板的校园中。
直到看到那位幸福的父亲,我才知道自己对一切的不在乎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
那时候我们正从高一升入高二,学校在开学典礼上给在高考中成绩优秀的同学颁奖。
我们学校的文科那年出奇的好,一位师姐拿下了金华的第一名,校领导高兴得满面红光。
颁奖典礼是她父亲去的,当时她人已经在北大了,她父亲坐在领导席上,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尽管校领导在作冗长的报告,但场下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父亲身上,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静静地坐着,但是人们似乎觉得目光无法移开。
他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年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我的同学一脸仰慕的说:“他是文科状元的父亲啊!”刹那间仿佛什么东西击中了我的心脏,我觉得心里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被刺痛了。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为我付出的绝不会比这位父亲为他的女儿付出的少,对于女儿也一定有很大的期望,但得到了什么回报?只是一个不懂事的任性的女儿,经常嚷着高中毕业后去学理发、开餐馆或者做漫游世界的不切实际的梦,相比之下,这位父亲比他们幸福得多,因为他有一个争气的女儿。
忽然,一股愧疚感涌上心头,我跑去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
妈妈刚拿起电话,我就在这边嚷嚷:“妈妈妈妈,你要我将来考什么?”妈妈在那边傻了,就随口开玩笑:“当然是想让你考北大了。
”我说“好”,然后挂了电话,这时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了。
他们对我并不是没有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也不例外。
之所以我以前一直没听到什么“指标”,是因为他们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可以想象父母对孩子满怀期望,
看着女儿任性地挥霍年华却不得加以苛责的时候心里的那份煎熬。
我想起我信口开河说的那些理想,对于我的父母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谁舍得孩子这样度过一生?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又想到自己上学期期末成绩单上那分数,或许对我而言那并没有什么,但是我怎么知道它对于我的父母意味着什么呢?我真的太残忍了。
这一刻,我发现自己有多么爱他们,这一刻甚至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取他们欣慰的一笑。
我要努力。
我希望2003年高考后领导席上坐着的是我的父亲。
他们的幸福其实很简单,而这简单的幸福就掌握在我手上。
我怎么能不努力?
那个学期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我从一个爱疯爱闹的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我曾经很鄙视的书呆子。
我明白,我不仅为了自己,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是他们永远深爱都想着去保护的女儿。
我所能回报他们的只有我的高考成绩。
我的作息时间不可避免地变得枯燥,早上5:40起床,我规定6点一定到教室。
为了节省时间,我的早餐一般都是去教室的时候带去的,到了教室之后就复习前一天所学的内容。
我当时做笔记的时候,就做得特别仔细,一般是上课在草稿纸上做一遍,然后课后再整理一遍,誊写清楚,然后标明日期,这样复习时就一目了然了。
等我复习完了,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来到教室,我就可以跟得上他们的步调,不至于因为复习笔记而落后其他人。
为此,我向老师要来了教室的钥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我知道以前太爱高谈阔论,“谋杀”了不少学习时间,后来甚至一天说不上十句话。
朋友都说我变了,我笑笑没有回答,我感觉旁人是无法理解的。
每天晚上我都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宿舍,看着夜空中朦胧的月亮,心里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也许是因为累,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感动。
说来也奇怪,我每天晚上都睡得特别踏实,觉得我在一天一天地靠近我的目标,每一天都是一个进步。
我在走向成功!
高考前,我的心里异常平静,该做的我已经做了,不管结果是什么我都是无愧于自己的,但是心里还是有一个希望悄悄地迎风摇摆:但愿我能为父亲取到颁奖典礼领导席上那只属于全校第一名的位置,考前我还打电话回家,不想让妈妈紧张。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到学校颁奖典礼时,我已经到了北大,父亲回单位工作去了。
简而言之,那个位置父亲最终没有坐上,想着我苦苦追求了两年的一个位置居然最后没有坐成。
我很坦然,但也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原来生活真的爱开玩笑。
有时一件小事给了你极大的触动,而为此付出了努力并成功之后,你却发现原来促成你成功的那件事根本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重要。
生活也真仁慈,给你一个感动的机会,让你在感动中慢慢懂事,慢慢长大,然后告诉你,其实它做的只是拌了拌你杯中的咖啡,而甜美要你好自己试着去品味。
1.阅读全文,找出能体现全文抒情线索的句子(仅限一句),并作简要说明.
2.全文不仅叙说了感人的成长故事,而且给了我们“备战高考”的启示,请加以概括。
3.怎样理解“促成你成功的那件事根本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重要”?
4.本文结尾很有特色,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 重归鄱阳湖
陈世旭
①鄱阳湖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属于它的。
在鄱阳湖口的一个小沙洲上,我曾经生活了将近十年。
生活,用巨大的,甚至是可怖的风暴和洪水,同时也用暖人的阳光和鼓动帆的风,粗暴而又温柔、无情而又宽厚地铸造了我的生命之舟。
在那之后,我的关于欢乐与痛苦的最深切的经验,我的最热烈与最低沉的情感,乃至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我的审美理想以及艺术追求的激情和情致,都是同它联系在一起的。
②清晨,风在水上滑行,湖边的泊船轻轻地摇动,偶尔撞出亲昵的响声。
一只水鸟在桅杆顶上打了个趔趄,翅膀散开来,拍了几下,终于站稳,然后就神气活现地站在那里,不时勾下头,啄一啄羽毛。
③大白天,天和水在很远的地方连接起来。
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水被天照出一片白亮,刺得眼睛生痛。
不时有冒着浓烟的拖船拽着的驳船和缀满了补丁的绛红色或土黄色的帆从那白亮上划过。
④薄暮时分,最远的天边,横着条状的金色云霓。
巨大浑圆的太阳在那条云霓上面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将要进入黑夜的世界。
一行雁笔直地向上扬着,在它面前缓缓移过。
一片帆长久地在太阳的圆心处停着,凝然不动。
淡淡的紫色的暮霭弥漫过来,把湖罩在一片柔和明亮的光晕里。
⑤到了夜晚,雾气一团一团在黑暗深处浮起,湖上的航标灯飘忽不定、时隐时现。
然后,远处越来越清晰地现出一些起伏不定的轮廓,那是对岸的山峦。
渐渐地,山峦上的光亮越来越广大,似乎有个人高挑着一盏雪亮的灯,正从容不迫地从山的那一面攀上来,漫无边际地照亮了幽蓝的夜空。
这是月亮。
所有的星星都隐没了,而在默然里涌流的湖粼粼地闪起光来。
湖边的蓼草静静地摆动,偶尔响起鱼跃的声音。
几只水鸟被惊起,拍着翅膀从草尖上掠过,又消失在另一片草丛中间。
⑥这就是鄱阳湖。
我与它一起经历了伟大的历史巨变。
上世纪80年代,给予了中国社会获得重生的机遇,也让我有可能走上写作之路。
⑦而鄱阳湖的巨变,则是整个社会巨变的缩影。
⑧鄱阳湖因鄱阳县得名。
作为江西第一大县,建县2000多年间,曾经水运兴旺,商贾如流,樯帆林立。
至近代,随着立体交通的逐渐普及,一度失去原有的繁荣。
而如今,生态正成为鄱阳县的最大优势:湖泊数量和面积位列全国前茅,是中国湖泊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湖生态堪称全球之冠,是世界最大的白鹤和天鹅栖息地,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
在生态文明时代,鄱阳依托其所辖之千湖,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目标,正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地崛起。
⑨美国作家梭罗在著名的《瓦尔登湖》中把湖称做“大地的眼睛”。
令人忧虑的是,如何保护好这样的“大地的眼睛”,在许多发达的工业社会,似乎正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⑩也许正因为这种忧虑,当我重回鄱阳湖区,我是那样强烈地感觉到莫大的惊喜:千湖之县的鄱阳,有着一千只如此澄澈、如此明亮的“大地的眼睛”!58平方公里的内珠湖,水质居然达到直接饮用标准。
冬季是天鹅和白鹤的天堂,夏季是白鹭和灰鹭的王国。
?我归来了,内青村的乡亲让我安放了我的“鄱阳书房”。
像鄱阳湖上的无数岛屿一样,这是一个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漂浮在蓝天一样明亮和广阔的湖面,这正是我常常莫名地向往的岛屿,拥有着美丽、成熟、浪漫、文化以及大自然超常宠爱的岛屿。
它远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梦境,还同时是文学意义上的梦境,它就存在于现实中,还将存在于无数人的想象中。
?鄱阳湖是一个精神生命的原点。
它是云、水、阳光孕育的诗篇,而我愿是鱼,是鸟,是水柳,是爬满岛屿的霸根草。
我将为水的灵魂所吸引,依靠着帆在风云间行走,从路途到心灵,从喧闹到安静,张开双臂,去拥抱大自然的简朴与真诚,去与乡亲对话,去聆听最质朴也最灵动的语言,去享受最真实的美。
是的,我们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开篇即说“鄱阳湖是我的第二故乡”,突出鄱阳湖在作者内心中不同寻常的地位的同时,又为下文畅叙幽情张本。
B.对鄱阳湖夜晚时分的景物描写,作者重点选取雾气、山峦、月亮、水草、水鸟等物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夜晚的神秘气氛。
C.鄱阳湖曾经水运兴旺,商贾如流,樯帆林立。
到了近代,随着立体交通的逐渐普及,鄱阳湖一度失去原有的繁荣,作者对此深表遗憾。
D.梭罗将湖称为“大地的眼睛”,表明湖充满灵性,是自然的瑰宝。
而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难免破坏湖的生态,作者对此感到忧虑。
E.“重归鄱阳湖”给作者带来了莫大的惊喜,被鄱阳湖的诗情画意所感染的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呼吁我们:拥抱自然,去享受真实的美。
(2)阅读文章第①段,用自己的话回答:“鄱阳湖”在作者的生命旅途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鄱阳湖充满诗意,试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在写景上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本文写作主旨的认识,作者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人类有何触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1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也许是一种进步李建华
春节期间,《广州日报》记者深入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探访在珠三角打工的第二代外来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追求。
与父辈相比,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父辈式的衣锦还乡,他们更注重精神需求,希望在城市深深扎根。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传义表示,新一代外来工平等意识比较强,要求平等就业、平等的待遇、平等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是比较强的,要求有所发展,希望获得成功。
不过他还指出,不能吃苦耐劳也是这代外来工的一个劣势。
中国人向来有吃苦耐劳的品德,由于中国过去是个农业社会,吃苦耐劳的名声更多的指向中国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转向工业和服务业,被称为农民工或外来工的他们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品性,甚至更加体现出这种品性。
在生产线上、在矿山里、在建筑工地上、在餐馆里,到处有着他们辛劳工作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勤劳,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作出巨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身的命运。
或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第二代农民工的不能吃苦耐劳就成为他们的缺点,以及发展的障碍,似乎难有大的作为。
表面上看来,这是成立的,但如果我们看看是如何判定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或者说他们是怎样的不能吃苦耐劳,就是有大问题的。
在调查中,有一个叫黄仪容的打工妹,她先是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的加班,去了一家熟食品专卖店做营业员,几个月后工资达到了1800
元。
黄仪容说:“我在工厂如果要拿到1800元,每天至少要加班3个小时左右,而在专卖店,只需要工作8个小时,而且环境更好。
”报道称,珠三角的打工妹们,大多宁做服务业,不做生产工,因为服务工作轻松一些,工资也更高。
有专业人士认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重体力劳动,现在已很难吸引80后的年轻人。
如果依据这些情形,就说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实在是观念陈腐。
当今时代,人们有选择职业的自由,而倾向于选择轻松一些的工作,乃人之常情,谈不上品德上的缺陷。
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重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农业乃至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
实际上,我国的经济正表现出这样的趋势。
因此,更多的劳动者进入服务业既是人性的追求,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实质上也表现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张扬。
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时,他们就“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找到有权利保障的企业。
前面说老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其实也包含不少农民工忍受劳动者基本权益被侵害,在工作时间超长、在工作中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时受到威胁等状况下依然坚持工作,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还宣扬吃苦耐劳的美德,实在是一种罪恶。
老一代农民工辛勤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至今未能融入城市社会,其权利也未得到周全保障,这是我们的亏欠。
如今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成长起来,我们期望他们的梦想成真,这既需要他们自身积极争取,也需要社会的开放容纳,而这首先需要社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的不能吃苦耐劳未尝不是他们自身的进步(权利意识),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自由选择职业、第三产业大发展)。
(来源2011年3月6日《长江日报》)
1.下列各项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由于第二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居住,因此他们产生了较强的平等意识。
B.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他们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体现了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精神。
C.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这使他们在发展中难以大有作为。
D.80后的年轻人宁愿做服务业,不喜欢做生产工,这也是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的表现。
E.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并不提倡老一代农民工那种吃苦耐劳的方式。
2.从文章的前两段内容看,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哪些区别?
3.在第三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表现得非常细致?
4.吃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但是本文却将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说成“进步”,请问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
1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