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计划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路。
实验一作物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及实施
实验一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定及实施
进行作物育种试验时,首先必须制定出详细的育种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各项工
作得以有计划地进行,也便于按阶段或年度检查试验地执行情况。
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定及
播前试验材料的准备,则是每年度育种试验工作的开始,也是承上启下确保育种工作顺利进
行的基础。
由于作物育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试验的项目和材料多,既有室内准备,又有田
间实施。
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差错,造成难以弥补的损
失。
1.1 作物育种计划书的制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作物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订;通过参加或了解水稻、小麦、玉米
等某一个作物育种试验的播种前后准备工作,熟悉和掌握作物育种工作计划的实施。
主要内
容包括年度的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订及播种前试验材料的准备和田间实施。
二、内容说明
(一)播种材料的整理
将去年经过分析研究,评选留用的各种试验材料,按照原来试验的种类和小区
号码的先后顺序,分别排列于种子箱内,并与上年田间试验计划书或田间记载表核对,检查
无误后待用。
(二)种子检验
1、种子净度
指种子清洁、干净的程度,用目测鉴定法检验。
即种子样品中去除去杂质和废
种子后,留下本作物的好种子的重量占样品总重量的百分率。
2、种子发芽力
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常幼苗的能力。
常用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示。
种子发芽势是发芽试验初期( 规定日期内) 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
发芽势高,种子生活力强,出苗整齐一致。
种子发芽率是发芽试验终期(规定日期)
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
种子发芽率高,有生活力的种子多,播种后出
苗率高。
发芽势和发芽率以 3 次重复的平均数表示,计算至整数。
正常发芽种子的标准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幼根达种子长,幼芽至少达种子的1/2 长。
正常发芽种子的标准禾谷类作物种子缺根、缺芽或根芽畸形、腐烂。
3、种子水分
指种子所含水分的重量占样品重量的百分率。
它是种子安全贮藏的主要因素,
也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定种子水分的方法很多,用105℃8 小时一次烘干
法( 标准法) 和130℃60 分钟快速烘干法( 常用法) 。
4、种子千粒重
1000 粒种子的绝对重量,直接称重测定,单位用g 表示。
它是种子充实饱满、粒
大的综合指标,因此是种子质量的指标之一。
(三)播种量计算
小麦育种试验的原始材料和选种材料,因为试验面积小,采用点播法,所以只
按照株行距和小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出每小区的播种粒数,即为该小区的播种量。
小麦育种品种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因试验小区面积较大,又是接近生产的试验,
播种方法一般采用条播法。
所以要根据每亩规定的播种粒数,种子的千粒重及发芽
率,来计算试验小区每行的播种量,计算公式如下:
供试品种,各小区每行播种量计算称重后,随机按行装袋。
将每小区按行装有
种子的袋捆在一起,以备排队编号。
(四)种子袋排队及试验区编号
将各项试验种子全部称重装袋后,按照各试验圃田间试验设计的要求排好队,
然后加进对照品种。
在原始材料和选种试验圃中,对照品种排列在0、10、20、30⋯⋯的位置上。
在品系鉴定试验圃中,一般采用间比法排列,每隔4个小区放一个对照品
种,即每逢0、5、10⋯⋯. 放一对照品种。
品种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一重
复加一个对照品种,位置不定。
当对照品种的位置确定后,立即着手进行各试验圃种子袋排队编号,即在每种
试验的各小区纸袋左上角用打号机或铅笔依次编号,按照各试验圃规定的区号范围,每个小
区编一个号码(若小区种子分行称重装袋,则在每个种子袋上编相同的号)。
000,第二小区号为
例如,小麦原始材料圃区号范围为0—499,则第一小区号为
001,第三小区号为003⋯⋯等;选种试验圃区号范围为500—1999,则第一区号为
0500。
第二区号为0501⋯⋯等;品系鉴定圃区号范围如2000—2099;品种比较试验
则
圃区号范围如2100—2130。
总的编号原则是全试验中各试验圃区号不能重复,否
会发生混乱。
这些小区号码就是本年试验的区号。
各试验圃种子袋编号后,按序排列,放到
种子箱内,以待播种之用。
(五)填写田间记载表
各试验圃种子排队编号后,再进行一次核查,确实无误时,按照不同试验种子
排列顺序,依次填写在田间试验记载表上,填写的内容有当年试验小区号、品种(系)
或组合系谱号、去年小区号码、种子来源、播种行数等。
填写完后,记载表与种子。
袋要相互核对一遍,防止号码和材料名称发生错误
(六)编制试验计划书
内容:
试验计划书一般有如下
1、试验名称:写明课题的名称,力求反映出该试验的主要内容。
2、试验研究的意义:试验的依据及同类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3、试验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年度试验要求、写明年度试验要求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5、供试材料:材料名称和数目
6、试验地的基本情况:试验地的位置、面积、土质、肥力、前作及水利条件等。
7、试验设计:试验区面积,小区总数和小区面积(长度和宽度),田间种植方
式等,并绘出田间布置图(附在试验计划书的后面,注明地点和方位)。
8、材料的种植:播种方法,播种量,播种期,移栽期和播种密度等。
9、试验地的田间管理:整地、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病虫害防治及一些主要
的栽培措施等。
10、田间观察记载和室内考种项目。
试验计划书和田间记载本应一式两份,一本存档,一本用于田间试验田间的观察记载,并应
楚
清
)
要
妥善保存,以防遗失。
(试验记载必须用铅笔书写,字迹
三、作业与思考
1.试设计 6 个品种(系)的品种比较试验计划书(附田间记载表)。
1.2 作物育种试验的田间区划及播种
一、试验目的:
掌握试验地的田间区划方法、步骤和各种试验播种的基本技能及要求。
二、内容说明:
育种试验的田间区划及播种,是根据各种试验的目的及试验计划书的要求,在田间进行试验
的重要环节。
通过试验地选择、规划及播种,明确选择试验地的条件,保质保量的搞好播种
工作。
(一)田间区划:
试验地的田间区划是根据试验计划书的要求。
在选定的试验地段上划出各个小区、重复、排
列、走道及保护行的位置等。
其具体步骤如下:
选好试验地并划出一条标准基线,标准基线的位置要根据试验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试验地肥
力比较均匀,标准基线的位置要根据试验地的长边。
标准基线离开地边至少1米。
标准基线以外土地可种保护带。
以标准基线为准,利用勾、股、弦定理划出直角,拉出垂直标准线。
利用勾、股、弦定理地
具体做法是:先用皮卷尺3米长度固定在标准基线地一端,再用4米长的长度于标准基线的
同一端拉一直边,然后用5米的长度加以校正,做一直角三角形,即4米长度拉出的直角边,
就是垂直标准线。
划行和分段:用规定好行距的划行器以标准基线与垂直标准线的交点为起点,延着垂直标准
线,从标准基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然后根据各试验小区的长度和走道宽度分段,划出各试验
小区、重复区、走道及保护带。
(二)分发种子
各试验圃规划完毕后,根据填好的田间试验记载本,把排队编号的试验种子,依次按顺序放
到各试验小区内,小区与小区之间空一行,即为区距,每个小区的试验种子,应放在该小区
第一行,同时在发放种子的过程中,在田间试验记载表上要表明试验重复及各排、段的播种
方向和转弯的小区标记。
在分发种子的同时,在各个试验的对照内插上已准备好的木牌。
品种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
可以每隔4个或9个小区插一木牌,然后把田间试验记载表的号码、行数与各个试验小区的
种子袋号码、行数核对一遍,经核对完全一致时,方可播种。
(三)播种
播种前首先要搞清楚试验排、段及小区的播种方向,然后查对种子袋的号码、播种行数或袋
数,是否与试验小区的号码、播种行数完全一致。
严防误播、漏播、重播。
如发现错误立即
纠正,并在田间记载表上注册。
播种时,用开沟锄或开沟器,按照试验区所划行的标准长度开沟。
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为宜,干旱时可以更深一些,最好播在湿土上,沟要开直,沟底要平,沟长与行长完
全一致,下籽要均匀,开沟深浅一致,及时覆土,防治跑墒。
播种原始材料和选种试验圃时采用点播方法,可事先按株距在竹竿上用油漆或墨汁划好距离,
播种时将竹竿放在开好的播种沟内,按规定株距点播。
播种时如果种子不足,应将种子尽量
播种在每行的中间,如果种子有余,需将多余的种子装入原纸袋内,播后应立即覆土耙平。
播种品种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材料时,采用条播法,人工开沟溜种除按上述要求播种外,一
个试验小区最好固定一人溜种,保证播种质量一致。
如用机播时,事先要调好播种量,播种
要均匀,同一个试验最好在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情况播不完时,一定要完成一个重复的各
个试验小区。
播完每个试验小区时,将空种子袋用土块压在该小区的一角上,当全部试验小区播完之后,
再与田间记载表检查核对无误时,即可收回纸袋。
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再记载表上注明,与
此同时,应根据播种的实际情况,立即绘制出各试验田间种植草图。
三、作业与思考
1、将自己试设计的6个品种(系)的品种比较试验,田间实际播种,绘出该试验圃田间种植
图。
篇二:药用植物育种计划书
丹参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
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是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
野生丹参资源急剧减少,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目前丹参药材来源主要依靠大面积
的人工栽培,但是由于长期未加选择纯化,造成丹参田间类型混杂,种性退化,产量、
品质、抗性以及适应性等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稳
定。
选育和培育高产、优质的丹参新品种,对于丹参生产刻不容缓。
目前丹参常用的
育种方法有常规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下面主要介绍在实践中可行的常
规育种方法。
人工引种驯化是目前丹参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是从野生丹参中发现优
良的种质,经过人工引种驯化逐渐变为栽培品种。
20 世纪70 年代,陕西省西安植物
园秦官属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地将陕西洛南的野生丹参驯化为优良的栽培
品种,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各个栽培区的重要栽培品种,主要分布于陕西商洛、河南、
浙江、安徽、湖北等省[1] 。
系统选育也是目前丹参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一些研究单位和药农在长期的栽培
过程中都进行了部分系统选育工作,并筛选出了不同类型的丹参品种。
陕西商洛天士
力丹参基地经过多年良种选育实践,从商洛丹参的不同居群中优选出脂溶性成分含量
高的多根类型和作为饮片利用的优质高产的粗根类型丹参,目前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利
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通过对山东和河北两地的丹参资源收集和
纯化,筛选出了圆叶、狭叶、矮茎和高茎丹参 4 个丹参品系,田间比较试验表明矮茎
丹参在生产性状上均优于其它种质,可以筛选为大田生产的品种[2] 。
在此基础上,选
育出了丹优l 号、丹优 2 号等新品种,其中丹优 1 号的丹酚酸 b 含量是《药典》规定
标准含量的 3.87 倍,丹优 2 号产量、含量均较高[3]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药用植物教研
室在陕西商洛丹参基地大田中发现了雄性不育现象,将其命名为sh2b 不育系,并对
其花药发育过程、花粉活力和结实率进行了研究[4] 。
根据花器官及花药的形态、大小
以及花丝的长度,将该不育株分为 3 个不育类型,均属于雄性不育,其花丝不到正常
可育株的1/2 ,花药干瘪而瘦小,内无花粉粒或花粉无活力,其根、茎、叶以及种子
形态结构与正常可育植株基本相似。
选择不育系做母本,陕西丹参做父本,通过对后
代fl 表现调查,发现不同组合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两个杂交种的丹参酮iia 含
量分别为0.66 %和0.65 %,表现出超亲优势。
目前丹参的育种主要是以选种和引种为主,育种手段单一,相关的基础研究薄弱,
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等多种育种方法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
但常规育种
方法在丹参育种中可能有很大的潜力,因为丹参种内各种类型大部分是遗传异质群
体。
作物育种学的实践表明,只要获得各种纯系再进行杂交就有可能从中筛选出优势
强的组合。
此外丹参采用无性繁殖方式繁殖后代又为固定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
因此丹参杂种优势利用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1] 宋振巧. 丹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2] 田伟,谢晓亮,彭卫欣,刘铭.不同丹参种质田间比较试验[j] .现代中药研究
与实践,2004,l8(1) :22-24.
[3] 谢晓亮,周巧梅.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优良品种简介[j] .河北农业科技,2008,
(6) :5.
[4] 舒志明,梁宗锁,孙群,张兴悟,付亮亮.丹参雄性不育系sh-b 的鉴定与花
粉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阴.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 :2202—2207.
一、目的熟悉育种步骤
二、实验材料
丹参
三、实验内容
田间实验计划书制定
1、课题名称
丹参育种的研究
2、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是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的过度采挖,
野生丹参资源急剧减少,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目前丹参药材来源主要依靠大面积
的人工栽培。
但是由于长期未加选择纯化,造成丹参田问类型混杂,种性退化,产量、
品质、抗性以及适应性等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严重影响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此次试验是为选育和培育高产、优质的丹参新品种,提高丹参单位面积产量及药材品
质。
3、育种目标的制定
①高产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商洛地区种植调查研究发现,每公顷
12000 株左右的种植密度对产量指标的构成均有促进作用,可将丹参产量从目前
2700-3000kg/hm2 提高到3750-4200kg/hm2 。
②优质首先应符合药品要求,也就是指作为主要药效成分指标性的脂溶性丹
参酮ⅱa 和水溶性的丹酚酸 b 应达到药典要求;还要符合商品要求,商品要求是指根
的粗细、长短、颜色等外观品质的商品性,一般以根直径0.5-1.2cm 、长度10cm以上、外观颜色红为较好的商品性状。
③抗性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病虫易发生种类就会有差异,对
相应方面的抗性要求就有特殊要求,故应分别对待。
④早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丹参在商洛地区的生育期由原来的2-3 年缩短到
15-16 个月,使得在收获完丹参后能够及时安排小麦的其他作物品种种植,而不致让
土地闲置,综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4、试验支持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5、年度试验要求
每年选出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较好的优良单株,在下一年中进行种植。
6、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丹参根系发达,应选择地势向阳,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
土栽种,粘土和盐碱地均不宜生长。
7、试验设计
田间示意图
箭头表示土壤肥力的方向(沿箭头方向由高到低)
种植方式:田间种植方式轮作或套种
8、试验材料种植
播种方法:育苗移栽
播种量:7.5kg/hm2
播种期:丹参种子在6-7 月间成熟后,采摘后即可播种
移栽期:11 月份左右
9、田间管理措施
整地:前茬作物收割后整地,深翻30cm 以上。
施肥:翻地同时施足基肥,每亩施农家肥
1500kg-3000kg 。
在移栽时做基肥的n 肥
不能施用太多,否则将会影响成活。
中期可施用适量的n 肥,第一次除草结合追肥,
雨后进行,一般以施n 肥为主,以后配施p、k 肥,第一、二次可施加腐熟粪肥
1000-2000kg/ 亩、过磷酸钙10-15kg/ 亩或肥饼50kg/ 亩。
第三次施肥于收获前两个月,
应重p、k 肥,每亩配施肥饼50-70kg ,过磷酸钙40kg。
灌溉:丹参系肉质根,怕田间积水,故必须经常疏通排水沟,严防积水成涝,造
成烂根。
但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较大,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应及时灌水。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菌核病等,主要虫害有蚜
虫、银纹夜蛾、棉铃虫、蛴螬、地老虎等。
10、田间记载和室内考种内容、指标
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在试验田中,对所选育的后代直接进行测量和鉴定,与育
种目标相对照,符合条件的予以保留。
室内鉴定包括根鲜重、根粗、根长和根条数等
以及丹参药材优级品率和折干率等,还包括对丹参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
11、有关质量(品质)及性状的化学测定方法
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丹参酮ⅱ a 不得少于0.2%,丹酚酸 b 不得少于
1.2% 。
12、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丹参生育期较长,应多看精选,进行多次选择,同时根据选择的目标有重点的阶
段性进行选择,对第一次入选的单株要挂牌标记,以后每次观察一般就只在上次入选
的植株中进行,收获成熟前进行综合评价,在田间进行决选。
13、试验年限及预期结果
2-3 年,在丹参收获时,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剪下粗根做药用,而将直
径在0.4-0.5cm 粗的根连芦头带心叶、色红、无虫的一年生的侧根部为种植使用,做
种苗进行大田种植。
14、设备与经费
锄头、铁锹,预计经费20000 元。
四、实验报告书书写篇三:番茄品质育种计划书
番茄品质育种计划书
育种项目:番茄品质育种
番茄品质主要包括果实的商品品质、风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 3 个方面。
一. 商品品质
果实的商品品质体现在果实的形状、大小、颜色、硬度以及耐储性等方面。
果实的形状、大
小、颜色由于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不同,世界各国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1] 另外,据报道通过转基因育种,使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被抑制97%以上,番茄红素的合成量也很低,仅为正常植株的2%。
转基因的植株的花冠为淡黄色,果实为黄色。
加工番茄要求着色均一致[11] 。
1. 果实硬度
番茄从采收到销售需经过很多环节,这就要求番茄具有较强的耐挤压和抗损伤能力。
因此,
果实的硬度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一般是通过比较果实果肉厚度,种子腔大小,再结合手感握
测来筛选果实硬度高的品种[15] 。
2. 耐贮运性
由于番茄品种间果实贮存期的长短差异较小,通过系选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人们把研究
重点转移到两个成熟突变基因上,即成熟抑制基因rin (riping inhibitor )和不成熟基因nor (non ripening )。
[8] 其原理,一是通过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来抑制细
胞壁果胶的降解,使果实抗软化。
另一种是通过抑制乙烯的生成,提高果实耐受成熟过度的
能力。
目前,特别是成熟抑制基因已经开始被应用到育种实践中[19] 。
二. 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
果实的营养品质主要取决于果实中矿物盐和维生素的含量,尤其是vc、va 的含量,提高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是番茄育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7] 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因素很多,目前尚无法根据一定指标进行改良。
过去,育种家希望通过传统方法提高果实的含糖量,从而改
良品质,但是由于碳代谢的复杂性和缺少基因型的多样性使育种方法难以突破[6] 。
目前有关学者正致力于提高工程植株monellin 基因表达的研究[1] 。
研究依据:
番茄是一种世界范围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蔬菜之一。
番茄原产南美
洲的热带密林。
番茄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20 世纪50 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但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蔬菜之一。
番茄除可鲜食和烹饪多种菜肴外,还可制成酱、汁、沙司等强化维生素 c 的罐头及脯、干等加工品,用途广泛。
由于番茄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和用途广泛,因此
需要量逐年上升,无论国内、国外栽培面积都在不断扩大,栽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目前美
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在欧美、中国和日本有大面积的温室、塑料棚及
其他保护设施栽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番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市场对其番茄果实大小、形状、颜色、品质、风味、耐储运性、上市时间等不断提出新的要
求,而作为生产者还要考虑品种的抗病性、丰产性、熟性以及经济效益。
为满足市场对番茄
的要求,以上这些毫无疑问都应成为番茄育种的主要育种目标。
研究目标:
如何提高番茄营养成分含量、提升番茄品质,如何应用常规技术、分子聚合育种或转基因技
术获得高品质优良番茄品种已成为番茄品质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
具体育种目标:
1.3植株生长势强
1.4抗病性,抗黄化曲叶病毒等
1.5产量,单果重,每667m2产量
1.6果实品质体现,果实的的性状、大小、颜色、硬度乃储运
番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
品质性状是一种由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性状,它因作物种类不同、利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异;同
时也受到社会生产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的影响。
品质性状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部
分,即产品本身的属性;二是主观部分,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主观要求。
即使对于同一个
作物,用途不同,各品质性状在品质构成中的重要性也不同。
番茄各种品质性状的形成与气
候、土壤肥料、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多数品质性状属于
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机制复杂,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控制
数量性状的基因在效应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出现主基因特性[17] ,这使得品质性状的遗传更趋复杂,而且对品质性状的改良比对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等的改良更为困难[16] 。
因此,研究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是优质育种的前提,同时也为育种过程中确定合理的选择
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基因工程在番茄品质育种上的应用,总体上看,转化成功的种类尚少,
而且由于存在基因沉默现象,转基因表达水平不高,尤其在f1 和f2 植株上表达量不高甚至
差异很大。
另一个问题是一些转化基因的组成型表达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0] 。
未来番茄品质育种的方向
育种目标选择
我国番茄生产在数量上已经满足或接近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目标集中在提高番茄产品质量,
包括果实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如无畸形果、果实着色好、花痕细小、糖度高、糖酸比高、
vc 含量高等[14] 。
如今含迟熟基因的番茄果实较普通型番茄果实在硬度和耐贮性等方面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