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⑵王国维在《______》中借用了柳永的词句“_____,_____”来类比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二境界。
【答案】 (1). 一觞一咏 (2). 王羲之 (3). 人间词话 (4). 衣带渐宽终不悔(5). 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作家作品要正确对应,不要张冠李戴。
注意关键字“觞”“羲”“词”“消”“憔悴”等字词的写法。
【点睛】答好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题,要注意平时积累。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
写时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文学常识题要关注作家的时代、风格、地位、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答题要看清要求,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根据所给语境搜索所需内容。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2016年,由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领衔的“中国深部探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黄大年对他的团队成员说:
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我们一直在跟跑;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进入了并跑阶段。
要达到领跑水平,我们更要戮力同心,沉下心来做研究。
常常有队员拿实验报告来向我(),或发来论文让我(),不时能看到你们的(),我很欣慰,也很骄傲。
目前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并跑到领跑的路还很长,“_____,_____”,我们任重道远。
⑴按顺序填入括号的词语,用语贴切的一项是
A.请示指正不经之谈
B.垂询斧正不根之论
C.请教斧正不易之论
D.咨询指正不刊之论
⑵填入画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答案】(1)D
(2)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词性与意义,然后结合语境,从语意、语境、色彩、搭配对象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多维比较,辨析正误。
第一处括号涉及队员的行为,应该用“咨询”,咨询:询问,征求意见。
其他三个词语从身份和色彩上看都不合语境。
请示:(向上级)请求指示。
请教:敬辞,指请求人指教。
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
第二处括号是从他人角度写的,该用“指正”。
指正:一是指出错误或缺点,以便改正;二是谦逊用语,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
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
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根之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从前文和“我很欣慰,也很骄傲”这句话看,是对文章的肯定,应该“不刊之论”,“不易之论”搭配对象侧重言论,不合语境。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
答题时,要先明确题干要求,再利用平时积累和关键词理解所给诗句的寓意,最后根据前后语境综合分析作答。
要选“填入画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是”,所选一定要切合语境需要。
A项寓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淘洗、过滤虽然十分辛苦,但只要泥沙除尽,最终就会得到黄金。
B项寓意: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C项寓意: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人民的胜利信心。
D项寓意: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喻义是,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
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语境强调“我们任重道远”,B项最合适。
故选B。
【点睛】答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选择题,应首先理解文段大意,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仔细辨析词语的不同点,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作品的价值
①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以及《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科幻作品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但这依然未能改变科幻作品的尴尬地位: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也不是文学领域的主流,而是被大部分国人习惯看作“科普读物”沉沦在边缘状态。
如何定位科幻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厘清一个基本问题: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②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被称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了捕捉这只“怪物”的行动。
历经重重艰险,最后发现这只怪物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船……这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构想的潜水艇。
因风而起浪,几十年后,英国建造的第一艘蓄电池动力潜水艇和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水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③科幻“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
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都已成为现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凡尔纳的科幻创作持奉科学主义信念,这一信念相信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激发了科学家们探索人类共同经验之外的事物的热情。
④在跨过19世纪末凡尔纳“科学颂歌”的时代后,当代西方世界的科幻创作者——小说作家、漫画家和电影编剧导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以反思科学技术为己任进行创作。
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的荒谬后果,反复警示科学狂人滥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祸害,不断警告资本借助科学技术疯狂逐利,最终将极度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
⑤⑴ 。
但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
相反,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他的《三体》系列作品反复表达和图解了这个信念。
⑵ 。
而值得深究的是,刘慈欣虽然持有强烈的科学主义信念,他的创作并没有科学主义纲领之下应有的乐观。
⑶ 。
粉丝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发现,刘慈欣对未来是越来越悲观了,《三体》更走向了大悲极致——人类文明被轻而易举地毁灭了。
⑷ 。
⑥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之后,赞美声之外也有许多争辩,不过争辩的焦点都纠缠在“黑暗森林”法则能不能成立、光速能不能被超越之类的具体问题上,而有一个议题未被认真谈论过——刘慈欣抱持科学主义信念,又有着极大的反潮流勇气,为什么他的作品竟然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了呢?
⑦刘慈欣曾说他受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影响很深。
克拉克的墓碑上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这种信念有一个天真的核心在里面,内植于刘慈欣的创作中,就是坚信科学可以创造未来,未来的悲观不是由科学导致的。
在“反思纲领”的科幻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人类在科技挤压下的无力与无能,或是人性在先进科技面前的挣扎,而与此不同的是,刘慈欣在他科幻小说特设的“思想刑讯室”里,对人性的自私、自大进行了科幻所特有的严刑逼供,这种对于现实世界惯性思维的冒犯与刺激,让读者看到人性的黑暗。
正是人性的黑暗,拖曳着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们,走向无可避免的悲观未来,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朴素伦理。
⑧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受到现有社会结构等的制约无法展开思考。
科幻能够创设虚拟语境,跳脱当下、跳脱“此在”的束缚,把当下放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下去面对,在种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为我们开启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与伦理实验,激发人类想象、创造、预测、反思,以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⑨将科幻视为“科普”读物,或认为科幻“多提供了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对科幻价值的低估。
科幻作家们想象构造的前瞻与忧思,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而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
以此来观照科幻,就可以理解为何科幻作品因其不可替代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第②段“因风而起浪”中的“风”“浪”在文中各指“____”、“____”。
4. 把下面一段话放入第⑤段中,合理的位置是
一般来说,持科学主义信念的作品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像凡尔纳科幻中国版本的标志性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如此。
A. 第⑴处
B. 第⑵处
C. 第⑶处
D. 第⑷处
5. 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都来源于科幻。
B. 反科学主义创作已然成为科幻作品的主流。
C. 科幻因不属于科学领域而不具备科普价值。
D. 只有科幻的虚拟情境才能揭示人性的黑暗。
6. 第⑦段论述了第⑥段提出的“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这一问题,评析其论证效果。
7. 本文依照科幻作品发展流变来展开论述,分析其意图。
【答案】3. (1). 科学幻想 (2). 科技成果 4. B 5. B
6. 第⑦段先阐释了刘慈欣坚信科学的创作观的来由,再揭示刘与科幻主流作品对未来感到悲观的原因:前者是人性的黑暗,后者是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紧扣第⑥段的问题,由果溯因且深入一层论证了两者同中存异,论证充分而严谨。
7. 本文从科幻对科技的推动作用,到预警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危害,再论述科幻创设的思想实验的价值。
如此展开论述既便于展现并印证科幻在参与人类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又符合认知并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中重要词语的语境意义。
答此类题,要大体了解语段内容,再根据词语的基本意义,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从第二段文字看,作者用“因风而起浪”,来形象地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构想的潜水艇的出现”,有了真正的潜水艇“鹦鹉螺号”。
联系“科幻作品的价值”这个题目看,“风”“浪”具有比喻意义,前者指科学幻想,后者指科技成果。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此类题,要注意分析所给语句的特征,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的句子,做好语句的复位。
第⑤段,横线外的句子分别讲,刘慈欣《三体》图解了科学主义信念;刘慈欣持有这个信念,但他的作品没有科学主义创作纲领;粉丝们发现了刘慈欣的悲观,《三体》更走向了大悲极致。
所给句子举例说明“一般来说,持科学主义信念的作品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的情况。
放在第⑵处,后面用“而值得深究的是……他的创作并没有科学主义创作纲领”承接最恰当。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答此类题,要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
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
A 项判断错误。
科幻能激发想象和创造,但说“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都来源于科幻”表意绝对化。
B 判断正确。
依据段④材料和⑤段的“没有汇入这个潮流”可知,“反科学主义创作已然成为科幻作品的主流”判断正确。
C 项判断错误。
科幻创作也持奉科学主义信念,文章开头说 “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可推知,作者并未否定科幻作品属于科学领域。
D 判断错误。
科幻的虚拟情境能揭示人性的黑暗,但能揭示人性的黑暗的,并不只有科幻的虚拟情境。
故选B 。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
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答此类题,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
第⑥段提出“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这一问题,第⑦段论述,要评析其论证效果,要从论证层次和论述方法上分析。
第⑦段先阐释了刘慈欣坚信科学的创作观的来由,再揭示刘与科幻主流作品对未来感到悲观的原因。
从内容上看,不仅交代了“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的异同点,也紧扣第⑥段问题做了回答,采用的是由果溯因的方法,论证充分有严谨性。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整合并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把握答题方向,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本文依照科幻作品发展流变来展开论述,分析其意图。
要先找到与“科幻作品发展”相关段落或语句,理解并概括论述过程,再分析论述意图。
如全文围绕“科幻作品的价值”展开论述。
①段提出问题,②③段写科幻“美梦成真”的故事,是说科幻对科技的推动作用;④段“在……后”是发生流变的提示语,后面写“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的荒谬后果……最终将极度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这是作品在预警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危害。
⑧⑨段是写的思考。
由“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不可低估科幻作品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强调了科幻创设的思想实验的价值,回答了开头“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分析论述层次清楚,得出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①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②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③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④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
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⑤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
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每次岳老师提问,他死活就背不出来。
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
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
说是号啕,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⑦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
从那以后,她经常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她辗转难眠。
⑧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跟我说,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⑨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一场
人世,终究值得一过——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
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⑩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
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
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⑪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
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
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
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
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⑫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遍,又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⑬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号啕大哭,她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没有哭出声来。
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刻,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8. 第⑦与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
9. 作品描写了岳老师前后两次哭泣,辨析其原因。
10. 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出现在第④和第⑫段,赏析这一构思之妙。
11. 评析作品塑造的岳老师形象。
【答案】8. 第⑦段用“跛”“跟”“问”等动词展现岳老师陪伴小病号的场景,体现出生活化、情境化(形象生动或具画面感)的语言特征;第⑨段以凝练而富有哲理的议论短句,表达了对反抗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9. 前次哭为教学失败而自责自伤,更为小病号不能理解“反抗”而伤感;后次既为离别伤感,更为小病号的成长、为一起用反抗证明自己而欣慰。
10. 标题这一诗句引发阅读好奇,到第④段因小病号的答问才出现,同时留下后半句悬念到⑫段揭晓,便于展现故事原委,在故事的推进中刻画人物,诗句关联的故事蕴含了人性美。
11. 作品通过岳老师为小病号教学、编写教材并由此或悲或喜的描述,刻画了一个用生命之火点燃别人、温暖自己的女性形象。
其意义在于:生命之间的碰撞及其能量的正向传递让彼此感受人性的温情,唯有与厄运抗争才能彰显活着的尊严。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从文中去找相关语段,了解语段特征和语言风格,联系上下文语境、语意和技巧,体会表达效果。
本题是比较阅读,需逐一分析。
第⑦段是描写性文字,写的岳老师陪伴小病号的场景,描写时用了一系列动词,比如“跛”“跟”“问”等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很生活化,突出了内容的画面感。
第⑨段是议论性文字,且都是短句,划线句承接“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写的认识。
“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是表意重心,突出了对反抗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根据分析,按要求概括回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
答此类题时,要通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描写岳老师前后两次哭泣的原因。
文章第⑥段说“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这是一个总括句,点明哭是因为小病号,也是寻找哭的具体情景的线索,提示从文中去找为小病号哭的具体原因。
两次哭泣一个在第⑥段,因为小病号死活背不出来诗放言放弃的时候,自己为教学失败和小病号不理解而自责伤心地哭;一个在第⑬段,小病号在离别时“终于背出了那句诗”的时候,表现出了成长和反抗既难舍又欣慰地哭。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做此类题,要认真阅读所给句子的上下文语境,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主旨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其在构思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很有诗意,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在第④段出现,是在提问小病号背诗时,他只记住了古诗词的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在第⑫段出现是小病号要离别时。
他喊出不会背的古诗词下句后,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见,标题,也就是诗句,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推进情节发展上都起了作用。
前面设悬念,这里揭晓答案,展现事情的原委,情节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突出了主题,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