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
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页或者应用程序。
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
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
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
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
他设计的振动发
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
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
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
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振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剖析:A项,夸大其词,原文说“目前”“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剖析: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D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
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剖析: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 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墙虎
祁云枝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
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
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
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
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
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
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
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
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
从春到夏,打根底冒
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
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
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
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
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
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
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
“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
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
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
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
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
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
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
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
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突出了爬墙虎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剖析:“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无中生有。
5.爬墙虎哪些方面让作者佩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剖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域,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
此题主要从高明的艺术家、充满能量、充满诗意的角度作答。
答案:①佩服爬墙虎是高明的艺术家。
它挥毫自然,皴染传神,用色恰当,创作出了一幅动态而富有美感的画作。
②佩服爬墙虎蓬勃向上,充满能量,永不停歇的精神。
作者认为爬墙虎是能量的永动机,努力向上、向前蜿蜒,在任何环境中它的脚步都不曾停歇。
③佩服爬墙虎充满诗意(意趣盎然),有灵魂的质感。
6.这篇散文以张阿姨的话作结,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剖析:主要从和前文的关系角度分析“对比”的手法,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照应的作用,从主旨的角度分析升华主旨的作用。
答案:①与文章开头形成对比。
通过张阿姨的不同感受,突出爬墙虎的实用价值。
②首尾照应,使结构谨严。
由张阿姨种爬墙虎开头,以爬墙虎生长茂盛以及张阿姨对爬墙虎的喜爱结尾,形成了圆形的结构。
③丰富文章的内涵,使爬墙虎形象更丰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
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中国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中国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
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中国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中国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剖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D )(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剖析: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
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
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4分)
剖析:概括时要扣住题干中的“影响”一词。
材料一的最后两段,材料二的后四段,材料三中的“热潮总是令人警惕”和倒数第二段等内容都是答题的关键区域。
答案: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
..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
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
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琎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
..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