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西宁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西宁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中国山水画的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①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
别的院里都没有灯光,只有三号——小羊圈唯一的安了电灯的一家冠家的院里灯光辉煌,像过年似的,把影壁上的那一部分槐叶照得绿里透白。
②瑞全到一号去叫门。
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地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
里面才低声地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③“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
④里面很轻很快地开了门。
⑤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
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
⑥“老三进来!”钱先生在屋中叫。
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
⑦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
“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⑧“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
“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欧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
“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⑨“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
他自己也坐下。
“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
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的管理人!”他的声音还像平日那么低,可是不像平日那么温柔。
楞了一会儿,他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家老二今天回来啦!”
⑩“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⑪“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⑫“他说什么来着?”
⑬“他?”钱默吟把声音放得极低,几乎像对瑞全耳语,“他来跟我告别!”
⑭“他上哪儿?”
⑮“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钱先生的语声虽低,而眼中发着点平日所没有的光;这点光里含着急切兴奋,还有点骄傲。
⑯“他要干什么去呢?”
⑰老先生低声笑了一阵。
“我家老二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
“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⑱而后,把声音又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个的零削你们!你们在我们这里坐的车,住的房,喝的水,吃的饭,都会教你们中毒!中毒!”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上轻颤。
⑲瑞全听楞了。
楞着楞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⑳“走?”钱先生细细看了看瑞全。
“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你没有别的话说?”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更可爱。
㉑“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记住吧,老三!”
㉒“我记住!我走后,只是不放心大哥!瑞宣大哥是那么有思想有本事,可是被家所累,没法子逃出去!在家里,对谁他也说不来,可是对谁他也要笑眯眯的像个当家人似的!我走后,希望伯伯你常常给他点安慰;他最佩服你!”
㉓“那,你放心吧!咱们没法子把北平的一百万人都搬了走,总得有留下的。
我们这走不开的老弱残兵也得有勇气,差不多和你们能走开的一样。
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
不顾得找酒杯,他顺手倒了两半茶碗。
一仰脖,他把半碗酒一口吃下,咂了几下嘴。
㉔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
㉕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小羊圈胡同里的黑暗与冠家的灯火通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黑暗,令人压抑。
B. 瑞全和钱先生谈论“烧书”的事情,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表明了人物认清形势不甘为亡国奴的心理。
C. 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钱家老二尽管出场较少,但意义非凡,既推动情节发展,也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D. 最后的饮酒场景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 简要分析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6. 探究小说结尾“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的丰富意蕴,并分析这句话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
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
《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
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
《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
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
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
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
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
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
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
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
如前所述,
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
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
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
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
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
对此,笔者并不认同。
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
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
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舂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
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
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
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
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
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
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
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善恶观。
B.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观。
C.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
C. 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
D.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 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 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 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咏柳
曾巩(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这首诗巧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借物抒情,以物明理,借描写柳树来讽刺_________的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人只是感叹是没有用的,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
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贵府一坐,令尊珍藏的大作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明早七点请您在家等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
真诚期待您的光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一封书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清远XX中学学生李小红,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
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
现奉上大作《擂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
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李小红
2020年11月2日
四、写作(60分)
18.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
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
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对“外象之美”的解释不正确,原文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
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论证层层递进”分析不正确,文章不是层进式结构,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分析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B项,说法错误,“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
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钱家老二尽管出场较少”错误。
钱家老二没有出场,是通过瑞全和钱先生二人对话表现的。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