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要素感悟舐犊之情———五上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核心要素感悟舐犊之情———五上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作者:孔凡艳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0期
孔凡艳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提醒我们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教学需求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并通过融合课内外资源延伸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产生思想共鸣,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双线结构,准确把握教材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选编了三篇文章:《慈母情深》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场景和细节,并且抓住场景,品味细节,感受其中蕴含的母爱温情;《父爱之舟》走进吴冠中的梦境,要在独立品读的基础上,强化从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中,读出父爱的深沉;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置身对立的场景中,逐步理解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为口语交际做好铺垫。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从文学作品回到现实生活场景,面对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选择恰当的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了语文要素的综合落位。
习作“我想对您说”,选择最想说的话题,以书信的形式与父母心贴心地“交谈”。
这一习作内容,是落实语文要素的练兵场,检验学生语文要素的自觉运用。
二、紧扣语文要素,实施单元教学
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首先要理解语文要素,比如,弄明白什么是场景、什么是细节,思考如何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知道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分别指的是什么?“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应该怎样理解。
接下来,注意从单元整体来设计语文要素的落实路径。
1.知晓场景,前后关联。
在教学精读课文《慈母情深》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梳理场景,在边读边想象这些场景细节中,初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然后回到课题“慈母情深”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联场景,发现细节——如母亲的毫不犹豫、旁边女人的阻拦、“我”的成长体会等,在反复品读中理解“慈母情深”。
最后再由“一位母亲”想到“一个时代的母亲”,发现写法;由作者的母亲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学会表达。
2.梳理场景,聚焦体悟。
第二篇精读课文《父爱之舟》,在“我”的梦中出现了一些难忘的场景。
遵循文本这一特质,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添桑喂蚕、小渔船上(花钱住店、夜行赶考、缝补棉被)、置身庙会等一系列场景,再选择印象深刻的场景——置身庙会、凑钱上学、低头缝补等,聚焦细读品味,边读边想象,感受场景中融入的真情。
这样梳理了场景,突出了重点,在不同场景中可以通过联系背景、角色体验、质疑解疑等多种方式体悟深沉的父爱。
3.画情感线,串联场景。
教学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从课题读开来,进而关注到父母极
端的断言带给巴迪一系列的反应,设计“圈出心情变化的词语,画出巴迪的心情轨迹图”来推
进教学。
这样做,自然串联了场景、关注到细节,理解了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学习了作
者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的策略。
4.创设情境,充分表达。
本单元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口语交际“父母
之爱”,利用三个典型的生活情境,让每个学生结合事例发表自身看法,并要围绕观点充分讨论。
可以在联系类似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模拟”,懂得当父母爱的方式不妥时,要适时、恰当地去沟通。
教学习作“我想对您说”,要充分地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充
分地挖掘、呈现学生想对父母“说什么”,落实“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看法和感受,向父母倾
诉心声时要“言之有物”,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来陈述事例,从而体现两个语文要
素的整合性落实。
三、根据教学需求,设计学习活动
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情育情、多元开放的
原则,实现真尊重、真交往、真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从“教”的角度去思考,还需要
从“学”的角度去设计,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情感、习得方法。
1.品读场景,于细微处见亲情。
本单元中,感人至深的慈母之爱隐藏在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上,默默无声的父子之爱蕴藏在
平凡普通却回味无穷的场景中。
学生需要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才能发现细腻的言语背后蕴含
的父母深情。
例如《慈母情深》第19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要在反复的品读中,
体会“我的母亲”反复出现三次,强调了这就是“我”的母亲,她为了全家的生计疲于奔命,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
《父爱之舟》,梦中场景逐一浮现,喝碗热豆腐、糊一个万花筒、低头缝补棉被……梦境历历在目,父爱深沉无言。
2.角色体验,于想象中悟深情。
适时地融入场景进行角色体验,能引导学生进入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情感
共鸣,激发表达欲望。
在教学《父爱之舟》时,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冠中:爸爸带你来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父亲给你铺好床回家后,你怎么偷偷哭了?你从舱里往外看,看到父亲背影后
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呢?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化作感性表达,既理解了人物情感,也为口语交际与习作部分“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看法和感受”积淀了素材。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父母给出了这样截
然不同的评价,你会怎么做呢?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3.借助图表,于关联中明浓情。
将形象直观的图表引进课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可以帮助师生梳理思路、提取信息、促进理解、提高效率。
循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文本思路,发现巴迪心情的变化贯穿故事始末,引导学生画心情轨迹图,能够自然地迁移精读课的方法,贯穿场景、勾连细节,语文要素
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指导“我想对您说”的习作时,可引导学生填写“习作素材单”,梳理“说”的内容,为高效整合和筛选习作材料提供便利。
4.链接生活,于习得中表真情。
“父母之爱”这一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链接生活,在方法的习得与运
用中,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恩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用优美的语言升华。
“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慈母情深》课后的小练笔,为学生关联自己的生活
场景和心酸细节打开了出口。
在《父爱之舟》的教学最后,可引导学生在卡片上记录生活中关
于父亲感动自己的场景或者细节,并将卡片默默贴在父亲可以看到的地方,从行动上对爱做出
回应。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和习作“我想对您说”,更是紧贴生活。
学生回忆起一幕幕与父
母相处的生活场景,说出真实看法,表达赤诚心声,是读写结合,也是生活需要。
四、“一带N”融合课内外,提升综合素养
“一带N”中的“一”,既指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也指同一主题的整个单元文本,是学生
阅读的基点;“N”指的是和教材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单篇的拓展文章、整本书,也包括背景、资料、视频等),它们是以基点为圆心的辐射面,为拓展阅读打开了通道,开创了更广
阔的阅读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在教学中多元拓展,以一篇带多篇,既是落实课标
要求,也是学习语文必经的途径。
本单元教学中,要适时地“一带N”融合课内外资源。
学习《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了解社会生活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结合原文进行拓展阅读都是必须的。
比如《慈母情深》若
结合原文小说《母亲》拓展更丰富的场景和母亲形象,感受“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
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就走近了作者,走近了编者,也会发现读写的一些奥秘。
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和习作“我想对您说”都会让
我们联想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地震中的父与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我与地坛》
等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还有向生活拓展……丰富而又恰如其分的“一带N”,让学生走进父
母心中,走到生活场景中,打开感情的闸门,调动阅读的兴趣、写作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
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王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