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三习惯性考试(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能够认真考虑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紧密。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假如关系特别紧密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内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尽管是一种精巧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差不多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
东晋南朝的士族尽管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如何的社会风尚》)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紧密,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估计获得身份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考虑。
B。
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D、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只是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3、依照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如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可不能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B、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假如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
东晋、南朝士族估计会更加追逐精巧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答案】1。
D 2、C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只是一般人的印象,并不是基本条件;B项邓艾直取成都并一举灭亡蜀国,对伐蜀之战的胜利起的并不是决定性作用,钟会率领主力部队与蜀军抗衡,起的作用更大;C项,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的事例,主要表现出钟会的魏
晋名士风度。
2。
试题分析: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旨在证明二人的出身不同造成的不同的人一辈子结局。
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字啊可耦合论证方法时注意分析论证的内容。
3、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中说“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说明魏晋风度除了“仪容秀美、谈吐文雅”,还有其他内容。
“二士争功”的悲剧在于魏晋风度里面所包含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排斥出身微贱的人士,哪怕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也不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您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能够,好不容易见上一面,您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您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因此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明白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能够天天在一起似的。
事实上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明白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能够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能够叙叙父子情的。
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伙儿都觉得,依然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伙儿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伙儿的意思,因此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您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确实九年没见过面了。
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
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好像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您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差不多不该叫您儿子了。
既然您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
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您一样,我也是被大伙儿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相互再也不明白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马上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相互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不管如何,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约几元线,就节约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如何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B、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事实上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
C、文中多次使用直截了当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D。
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5。
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如此处理有如何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不速之客”略带贬义,而文中的“他”厚道热情、乐于助人,如此使读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6。
情节特点:①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情愿再假下去。
②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
感到了“他"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因此“他"和老孟情愿完成这个特别的任务。
艺术效果:如此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
【解析】
4。
试题分析:“多次使用直截了当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只有最后“我”拿出蜂王浆的言行才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5、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艺术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的分析。
点睛: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性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此题主要从前后文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考虑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往常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估计并非小孩的本意。
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
查中得到验证。
由%的受访者认为。
他们之因此课外阅读少。
主要是因为功课多,特别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
也因此有%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明白结果的。
然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
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
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爱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小孩的追捧。
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
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
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
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大部分学生上网依然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中有%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
%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特别好地发挥作用。
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事实上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在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
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
要明白,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
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差不多成为特别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
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
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书里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估计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因为中学里差不多流行浅阅读,因此大学里也差不多特别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差不多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然而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能够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依照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7、 C 8。
AD
9。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7。
试题分析:“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8、试题分析:B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E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此题注意从“新媒体”“社会”“阅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
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先是南岐、东益氐羌反叛,乃拜罴冠军将军,镇凉州,讨平诸贼。
还,授西河内使,辞.不拜、时人谓曰:“西河大邦,奉禄优厚,何为致辞?”罴曰:“京洛材木,尽出西河,朝贵营地并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
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乃遗罴铁券
..,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
弥历三年,义宗方退,齐神武率军进潼关,人怀危惧,罴劝勱交士,众心乃安。
尝修城未毕,梯在城外。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
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 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罴安于贫素,不营生业,身死之日,家贫甚罄,当时伏其清洁。
卒于官,赠太尉、都尉、相冀等十州刺史,谥.曰忠。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B。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C。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D、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
/愕然大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人后则有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因此又叫“表字”。
B、拜,指古代高级官员在任命仪式上对君王的拜谢礼,后来演化成授予官职或接受官职。
C。
铁券,特指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允其世代享有免死罪的证件,也叫免死券。
D、谥,即谥号,指古代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就是盖棺定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王罴刚直倔强,做事平易恰当,他因公受赏,被授予西河内使,但他并没有满眼盯着优厚的俸禄,而是看到了上任后的左右为难。
B、王罴勇武过人,公平对待下属,荆州城被围缺粮,他和将士共同煮粥守城,他这种性格受人推崇,但有时也被人嘲笑。
C。
王罴胸怀坦荡,做事不修边幅、他曾当面训斥台使不珍惜食物,也曾亲手捡起别人削在地上的瓜皮面吃,两次使被招待的官员蒙羞。
D、王罴安于清贫,不屑置办家产。
尽管多次被任命为太尉、都督和诸州刺史等职,最后死于任上,但清净的名声得到时人的认可、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0、 B 11。
C 12、C
13。
(1)假如私自办理那些事,则是(我的)能力达不到的,假如向民间公布命令(去做),又违法了法律规定,因此就推辞了。
(2)王罴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势、凡他任职过的地方,即使看不见她当时的功劳事迹,在他离开之后都怀念他。
【解析】
10、试题分析:“舂爨”“尔”“使者”均作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舂爨”“尔”“使者”均作后句的主语。
11、试题分析:铁券是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有特别的法律效力、
12。
试题分析:“两次使被招待的官员蒙羞"有误,第二次说的客人不一定是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