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专题强化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考点 19形象5颗星
考点 20语言5颗星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鉴赏
1.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 达成以下小题。

幽居
张咏
落花节气掩关初, 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 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信息, 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 欲回流水又踟蹰。

1. 下边对诗的剖析与赏析, 不适合的两项是()()
A. 首联中“落花节气”点明时间 , “江城”点明居住的地址 , 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
写出了诗人的生活 , 也表现了他的心态。

B.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 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 虽只有孤灯相伴, 但其实不阻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灿烂的阳光。

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可认为官的征兆, 而诗人其实不为此唉声叹气 , 表达了他无欲
无求的心理 , 这是当时诗人们广泛的心态。

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屡次拜访, 和首联“绝酒徒”相响应, 看来前后矛盾 , 其实与刘禹
锡“说笑有鸿儒, 来往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E. 本诗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 , 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 全诗又按照韵律特点, 用的是平声韵, 能够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

2.本诗题目为“幽居” , “幽”是如何表现的?请联合诗句作简要剖析。

2.阅读下边这首宋词 , 达成以下小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迎面征尘去路遥, 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四周碧, 花不著名格外娇。

人历历 , 马萧萧 , 旌旗又过小红桥。

悉边剩有相思句, 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 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期间, 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适合的两项是()()
A. 词的前两句写征尘迎面, 去路迢道 , 薰笼里的香料渐渐焚烧殆尽。

开篇暗含愁苦之意, 为下
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

B. 三、四句“四周碧、格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大海、花的世界, 精神为之一振。

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 作者是骑马走在行列的后边, 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

此中的“旌旗”喻指军队。

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找“相思句”构想过程中烦恼的“愁”, 不知不觉中才“摇断”
了马鞭的“碧玉梢” , 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现在轻松欢乐的心情。

E. 本词视线广阔, 写景优美 , 静景与动景水乳交融, 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词风不一样。

2.简要赏析“人历历 , 马萧萧 , 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

3.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达成 1-2 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 悠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 ,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概创作于 832 年 ( 大和六年 ) 秋 , 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
体衰多病 , 官务悠闲 , 亲近的诗友元稹也已经在世。

②瓶 : 烤火用的烘瓶。

1. 下边对诗歌的剖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诗人用天气环境赐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暮秋之夜, 未见风雨 , 就已觉寒意
袭人 , 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暮秋的基调。

B. 颔联的“卧迟”表现了老年人的特征, 打盹少 , 宁愿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 省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响应, 风雨事后 , 暮秋的天气更为严寒, 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
的原由 , 不过反应出了老年人年龄大怕冷的特征。

D.诗歌对人物的描绘极具层次, 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 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
的状况 , 写得生动传神 , 和蔼动人 , 富裕生活气味。

E. 诗中固然没有正面写宦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特别“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
冷峻 , 从树木想到人, 从自然想到社会, 令诗人深有感想。

2.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如何的老翁形象?请联合全诗做简要剖析。

4.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回答后边的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② 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 ,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④ 。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 年 ), 唐宪宗迎佛骨 , 韩愈上表切谏, 惹恼皇帝 , 被贬为潮州刺史。


潮水 : 河流名 ,流经潮州。

③篇章: 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中有“云横秦岭家安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句。

④浪西楼: 潮州一处楼阁。

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适合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 直抵天南潮水的终点, 表露出对韩愈深切的怀念。

B. 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 也包括了对二人同为奸邪构陷的感叹。

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挂被流云遮断, 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邻近, 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下句写潮州老树饱阅风霜, 背城面海 , 遒劲凄凉 , 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茫的心
绪。

E. 尾联宕开一笔, 别出心裁地假想未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 银辉遍洒 , 寄望了诗人对韩愈的
祝愿之意。

2. 《唐诗贯珠》评论本诗“庸肤剥尽", 请指出颈联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 并简要赏析。

5. 阅读下边一首宋词, 达成后边小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 , 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 功父约予同赋, 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 , 凄凄更闻密语。

露湿铜铺②, 苔侵石井 , 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 , 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③ , 夜凉单独甚情绪 ?
④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 , 相和砧杵 ?候馆迎秋 , 离宫吊月 , 别有悲伤无数。

豳诗漫与。

【注】①庾郎 : 北朝诗人庾信 , 曾作《愁赋》。

②铜铺: 铜制的铺首 , 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③屏山: 屏风上画有远山 , 故称屏山。

④豳诗 : 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 : “七月在野 , 八月在宇 , 九有在户 ,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次句蟋蟀声, 凄凉细碎而以“密语”比较, 生动贴切 , 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 又和
上句的吟赋声自然交融。

B. “露湿铜铺, 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珠和青苔表现环境的冷清孤独, 少人拜访,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 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 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 说明不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 仍是流离的谪臣迁客, 都要悲秋吊月, 闻虫鸣而是悲伤。

D.“笑篱落呼灯, 人间子女”两句, 写小子女呼灯捕获蟋蟀的乐趣, 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 以童年的无牵无挂, 反衬现实的愁苦悲伤。

E. 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 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 , 子女等看似不相关的人事奇妙地
组织到一同 , 表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广泛的时代感觉。

2.《词综偶评》中说 : “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

”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 有怎样的作用 ?
6.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达成以下小题。

南园十三首 ( 其十三 )
李贺
小树开朝径 , 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 麦雨涨溪田。

古庙疏钟度 , 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 烧竹照渔船。

()
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
哪一项
A.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 从清晨、白日、夜晚到深夜挨次睁开描绘, 描述出南园一带从清晨到晚
上的美好景致。

B. 颈联从近处着笔, 视听联合, 自然和蔼。

“度”写出了钟声的传达感, “悬”表现了缺月浮
于山头的姿态。

C.“沙头敲石火”描绘打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承上句, 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

D.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适, 表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 暗含了诗人对宦途的失望。

无奈之情。

2.请赏析“柳花惊雪浦 , 麦雨涨溪田”的精妙之处。

7.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 达成下边各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 , 物情潇洒 , 百般光景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 黄花千点幽岩下。


注①松醪 : 是松膏酿制的酒。

1. 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 适合的两项是 ()
A. 首句“秋入云山” , 语言简洁形象 , “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但是至的情形。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 给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 秀逸灵巧 , 意蕴无量。

C.下片写月圆之夜, 诗人身处良辰佳景, 独对冷清的秋夜, 不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明朗安静的山居之景, 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情形, 诗中有画 , 情形交融。

E.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 不单音韵和睦 , 辞意兼美 , 并且十分典雅, 委婉蕴藉。

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 ?词中是如何表现的 ?
8.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达成 1-2 题。

献浙东王医生
方干
出镇当时移越俗, 致君何日不尧年。


吟处关人擎笔砚, 行时飞鸟避旌旃。


【注】①一个钱 :《后汉书》记录 , 会稽太守刘宠在任时除掉苛法, 爱民如子 , 任期结束回去时,百姓送百钱谢之, 刘宠难以推却 , 就拿了一个钱走开了。

②戴二天:“感戴二天”的简写, 比喻对别人的帮助感谢不尽。

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题目中的“献”字示意本诗对王医生有颂扬之意, “浙东”二字响应了首句的“越”字。

B. 首联写出了王医生的功绩: 他使皇帝变为了像尧同样的君主, 天下因之成了天下太平。

C.“飞鸟避旌旃”的意思是就连飞鸟都由于对王医生充满敬重, 在他出行时避开他的旌旗。

D.尾联运用了对照的手法: 天下各地都有官吏治理, 只有浙东百姓对王医生敬爱有加。

2.本诗写出了王医生这一形象如何的特点?请简要剖析。

9.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 达成以下小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现在老去无成。

谁怜憔倅更凋落。

试灯③ 无心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 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 (mò) 陵: 与下文“建康城”
是同一地方, 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 以祈丰稔, 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
赏谓之试灯。

1. 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适合的两项是()()
A. 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同样, 连用三个" 深 " 字 , 前两个 " 深 " 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静, 第三个 " 深 " 字有增强语气、增强感情的作用。

B. 次句 " 云窗雾阁常扃 " 与陶渊明《回去来兮辞》 " 门虽设而常关 ", 同一机杼 , 都表现了孤独高洁、泰然自适之情。

C." 柳梢梅萼渐分明 " 写出词人喜见之景 : 柳梢吐绿 , 梅萼泛肯 , 一片初春风光。

写景如画 , 不设色, 淡墨勾线 , 寄寓着词人的惊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 触景而伤怀 , 从而追想往昔, 对照眼前 , 感觉全部意气消沉。

" 感月吟风多少事, 现在老去无成",今昔对照, 无穷感喟。

E."试灯无心思, 踏雪没心情" 与上片情境遥相响应, 进一步显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思绪, 读者忧如看到了年迈憔倅、神态疲倦的女词人的形象。

2.古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 , 人老建康城’人皆认为巧” , 请剖析此二句巧在哪
处。

10.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 达成以下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
愁锁巴云旧事空, 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 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 魂飞锦水旧东风。

到现在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真山民 , 宋代遗民 , 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 好题咏 , 自称山民。

锦水 : 即锦江 , 在四川成都。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不适合的两项是 ()()
A. 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 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 故国成空的浓厚
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 妙合无垠 , 且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第二句点题 , 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 , 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惺惺相惜, 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 只能把对旧事的想念和满腔遗恨寄托眼前的“芳丛”, 排解抑郁。

C.颈联承上而来 , 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回去” , 但是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 竟啼叫出血 ,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 依恋、恼恨之情表达至此, 可谓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联合 , 前句写枝的静 , 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盖下显得模糊静美; 后句写花的动 , 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渐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 一个“染”字 , 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串, 层层相扣。

卒章表示诗意“怀乡恨” , 此恨化为满山杜鹃, 长挂望眼 , 永无绝期。

2. 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 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一样?请详细说明。

参照答案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BC;
2. ①环境幽静 : 暮春落花中掩门而居 , 夜晚孤灯雨中摇摆 , 醒来满屋烟霞 ;
②生活悠闲: 掩关静修, 春宵足睡, 安适自得;
③情怀豪迈: 听到能够赋闲的信息, 没有唉声叹气, 无欲无求, 超脱漠然;
④远离凡间: 只与离开凡间的高僧交往, 拒绝俗气的酒肉之徒。

分析:B, 不是比喻手法, 风雨、烟霞均为实写。

C,“诗人们广泛的心态”推测没有依照。

2. 答案: 1.AC; 2.①历历, 是清楚理解, 分明可数的意思。

衣着戎装的战士们, 衣着威风, 气势宏伟, 因此简单鉴别出来, 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陈说内容)
②两个叠词形象生动的描摹出军容雄伟的场景;(从表达成效)
③衬着了作者因能为国效命, 一展志向的欢乐欢快心情;(从感情角度)
④同时乐律和睦, 读起来 , 琅琅上口; 听起来, 声声动听。

( 从艺术成效)
分析: (A 项 , 没有羁旅之情。

C项, “旌旗”是借代修辞。

)
; 窗外3. 答案: 1.CD; 2. ①悠闲安静的老翁形象。

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迈打盹少, 不喜早睡
秋雨淅沥 , 屋内“老翁”却安稳“睡美”, 正说明他心无所虑, 拥有安适的情怀。

②年迈体衰的老翁形象。

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 夜已过去 , 老翁却“香添暖被笼” , 打算继
续睡 , 表现老翁的体衰闲散。

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 不认为意地看满阶红霜叶, 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分析: C 项“不过反应出了老年人年龄大怕冷的特征”错, “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峻现实
的绝望, 反应了诗人晚年政治上意气消沉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 项“又写了醒后起床
赏景的状况”错, “霜叶满阶红”并不是老翁晨起后所见。

4. 答案: 1.BD; 2.①构想精良。

前句写途中情形, 后句写潮州情形, 虚中有实, 落笔飘逸。

②取象非凡。

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 蕴藉深邃 , 境地宽阔。

③用字脱
俗: “悬”“浸”二字 , 俯仰联合 , 形象而贴切 , 写出驿路艰危 , 海城湮湿。

( 或“断”“秋”二字 , 移情于物 , 写隔断处含惦念 , 写凄凉处寄关切。

)
分析: 1.B 项, “也包括了对二人同为奸邪构陷的感叹”理解错误,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示二人正是高峰流水, 丹诚相许 D 项, “反衬出韩愈被贬滴后孤寂、迷茫的思绪”错 , 这句是写韩愈就任后的情形潮州滨海, 浪潮浸到城根 , 地卑湮湿 , 老树为之含秋。

2.
【诗歌鉴赏】此诗首联两句笔力奇横 , 写忠良遭斥逐 , 寒士心不平 , 宁愿陪伴贬官受累 , 表达了与韩愈不一样平常的交情 , 表露出对韩愈的深切的怀念和神往的心曲。

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 ,
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示二人正是高峰流水, 丹诚相许。

韩愈诗说 : “云横秦岭家安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域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
语: “悬”“浸”二字 , 一高一下 , 富于形象。

望不到终点的驿路 , 盘山而上 , 仿佛悬挂在耸入
云霄的山峰上。

这是途中风景。

潮州滨海, 浪潮浸到域根 , 地卑湮湿 , 老树为之含秋。

这是到
任后的风景 : “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 ; “海浸域根”则说处境凄凉。

“残云断”内含人虽
间隔 , 两心相连之意 ; “老树秋”则有“树如同此, 人何以堪”之慨。

在光景衬托中表露诗人
深邃的关心心情。

写到第三联 , 已把安如盘石的友谊推至巅峰, 诗的境地也达到了巅峰。

第四联则宕开一笔 , 别出心裁 :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

”月光如洗 , 天下昭然 , 友人无辜遭貶的冤枉, 自将大白于天下。

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 一反其意 , 以美好的神往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 次联写实 , 三联写悬想 , 尾联写祝愿 , 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
抒写了真挚的友谊。

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 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

5.答案: 1.BE; 2.(1) 蟋蟀的哀鸣声 , 诗人的吟诵声 , 思妇的机织声 , 大自然的风雨声 , 捣衣的砧杵声 , 被囚者的哀叹声 , 子女的欢笑声 , 哀苦的琴声。

(2) 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全部声响 , 这
些声响 , 其实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 , 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
映, 此中“子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 与凄凉之景形成激烈对照 , 深入了作品要旨。

分析: 1.B.“露湿铜铺, 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珠和青苔表现环境的冷清孤独, 少人拜访 ,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 和对君王的幽怨。

对君王的幽怨理解有误。

E. 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 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 子女等看似不相关的人事奇妙地组织到一同, 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广泛的时代感觉。

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理解有误。

点睛: 诗歌的选择题是在考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类考题, 考生要注意联合对文本的理解, 联合选项中的理解和剖析, 正确作答本题。

2.本题考察的是手法和感情综合类考题, 考生要注意联合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的理解, 正确作答。

(1)蟋蟀的哀鸣声 , 诗人的吟诵声 , 思妇的机织声 , 大自然的风雨声 , 捣衣的砧杵声 , 被囚者的
哀叹声 , 子女的欢笑声 , 哀苦的琴声。

(2) 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全部声响, 这些声响, 其实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 , 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应 , 此中“子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 , 与凄凉之景形成激烈对照 , 深入了作品要旨。

6. 答案: 1.B; 2.①比喻, 将柳絮比作雪, 生动形象地写出柳絮的洁白、漂亮;
②“涨”字描绘了春雨事后溪水上升, 春水丰足 , 丰产在望的喜人情形;
③描述了南园清爽淡雅的风光, 表达了作者的欢乐之情。

7. 答案: 1.AB; 2.山居生活舒适安适。

表现 : ①经过漂亮幽静的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的; ②经过与山村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悠闲
生活来表现的。

分析: 1. 本题主要考察词句内容剖析及手法赏析。

C 项, “独对冷清的秋夜, 不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理解不正确。

D项 , 应为“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情形, 下片写了明朗安静的山居
之景”。

E 项 , 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应是“清丽秀润, 和蔼自然”。

2.从词的结尾一句能够看出山居生活的特点 , 是舒适安适的。

对于“如何表现”能够从词的内容和
手法两个角度下手剖析 : 从内容上看 , 写了自己与山村野老月下共饮 ; 从手法上看 , 是写景抒怀。


此剖析即可。

点睛 : 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实理解了诗歌的意象, 才能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而后 , 掌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 古典诗歌中 , 除了委婉隐晦的隐性信息 , 也有一些显性信息 , 鉴赏时要注意掌握。

如本题漂亮幽静的自然环境的描绘 , 表现山居生活的特点 , 舒适安适。

8.答案: 1.B; 2.(1) 治理才能优秀。

诗歌首联中的“移越俗”“尧年” , 表示王医生刚“岀镇”
就改变了当地的民俗 , 是当地政通人和 ; 尾联中的“戴二天”表示当地百姓对王医生的
感谢与敬爱。

这些都表示王医生执政有力, 有优秀的治理才能。

(2) 清正清廉。

诗歌颔联中的“唯饮长溪水”“应将一个钱”都表示王医生清正清廉, 不贪婪。

(3)情致文雅有文才 . 诗歌颈联中的“吟处佳人擎笔砚”一句, 表示王医生空暇之余喜欢吟诗
作赋 , 很有文人之风。

9. 答案: 1.BC; 2. 这两句运用对照和对偶的手法, 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照, 写出春季又回到了建康 , 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 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 创建出令人沉痛欲绝的意
境。

对偶使词句音韵和睦, 便于抒发感情。

分析:1. 本题是对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综合考察类的试题, 考生要注意联合对诗歌的理解, 正确辨别选项的错误。

B 本词表现“孤寂之心, 忧愤之情”
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 是怕见春光 , 而不是快乐看到春光。

2. 本题是一道赏析诗句类试题, 考生要注意从手法和感情两个方面掌握本题, 本题能够作答为, 这两句运用对照和对偶的手法, 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照, 写出春季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 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 创建出令人沉痛欲绝的境界。

对偶使词句音
韵和睦 , 便于抒发感情。

点睛 :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境界的创建、构想的精良、手法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的角度进
行剖析 , 本题注意从对照和对偶的手法 , 感情要旨的掌握上赏析诗句。

10. 答案: 1.BD; 2. ①杜鹃啼血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 衬着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借“望
帝啼鹃”的典故, 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 以杜鹃凄惨的啼鸣衬着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
劣, 衬托诗人被贬后难过的心情。

分析: B“排解抑郁”不适合。

D动静联合不妥, 应为虚实联合 , 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念念不忘
的锦水之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