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柳州市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柳州市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
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2.在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含义
【答案】1.B
2.不同。
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原文“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选项少了“经典”,混淆范围。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重复”的含义,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
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
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
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 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
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
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 道。
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
不计较偶然的横暴。
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
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
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讨生活。
C.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子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起儒”,使柔顺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答案】1.C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原因缺失。
根据文本中的“又”,可知原因还包括他的双重信心。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C项原因缺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本题比较简单。
B项曲解原意。
原文表述为“我颇疑心”,为臆测,选项为论断。
原文“几百年”修饰的是“风气”,选项将“几百年”曲解为“长期深受”。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项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D项推论不当。
孔子并不提倡“柔懦”等人格。
由原文第二节“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可以知道。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就犯了推论不当的错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却又极其坦然地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
从史实去考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先民的“本源文化”,然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
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
这些观念,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
如甘肃各地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
伏羲、女娲在民间艺术中是以葫芦中的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出现,这与本源艺术的葫芦瓶造型惊人地暗合。
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一部分民间的工匠被吸收去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非民间艺术,即所谓的“上层艺术”。
这些非民间艺术品除了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外,大部分在内容与造型上,离民间的思想形态不远,而仍具有民间艺术那种朴厚、阳刚的风格。
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西汉初期和东汉晚期的一部分画像石刻等。
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一部分工匠向专业化发展而成为技师,另一批工匠仍留在民间。
但这两类工匠的作品风格已开始有明显的分野。
由民间工匠派生出来的百工,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
专业艺术家的诞生,使作者
及其作品被列入史册,顾恺之、吴道子、杨惠之等即为代表。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
只要作者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
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
当然,民间的物质条件和时间都有限,民间艺术不可能像上层艺术那样事事讲求精细。
但工多艺熟,以瓷绘为例,经过大量一实践之后,便发展出一个富于韵味、以少胜多的大写意系统。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主要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合配搭的。
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
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
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民间艺人会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
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
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源自于先民创造的“本源文化”。
B.民间艺术中的伏羲、女娲是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观念。
C.民间艺术不考虑符合科学之理,这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
D.民间艺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运用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民间艺术的主题、分化、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B.文章在论证民间艺术的分化时,将“上层艺术”和“民间艺术”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C.文章用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事例论证了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内容、造型上的区别。
D.文章在阐述中国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时,从两个部分进行分类,条理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分化,但始终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
B.由于作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专业艺术家地位得以提升,从而出现了个性化艺术。
C.受物质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民间艺术难以取得像上层艺术那样的巨大的艺术成就。
D.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往往都只喜爱红色与白色这两种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
【答案】1.C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这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只要作者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可见并未说“不符合科学之理”“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二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C项,论点与论据不相一致。
“论证了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内容、造型上的区别”分析错误,应是论证二者在内容、造型等方面上的契合。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B项,“由于作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专业艺术家地位得以提升”原因说法错误,原文是“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
C项,判断不当,“难以取得像上层艺术那样巨大的艺术成就”于文无据且说法绝对。
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并没有指出只是红、白两种颜色,也可以是其他对比强烈的颜色。
故选A。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
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
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
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
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
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
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
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
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
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丐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
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
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
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
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
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
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
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
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
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②疾疢(chèn):恶病。
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B.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C.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D.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缉.屦以为食缉:缝
B.稍致甘旨
..之养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湮.郁湮:堵塞
D.直.岁大饥直:一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操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傫然丐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
【答案】1.B
2.D
3.B
4.(1)白天常常叫姐姐看守房屋,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疲困)地到亲戚故旧处乞讨,大抵(一般)整天得不到一顿饭食。
(2)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对于血肉之躯(生命)呢?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结合“先君子”“世父”等内容分析,排除A项、D项。
“鬻”的宾语是“其宅”,结合句意分析,排除C项。
句意:先父原是入赘的。
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
故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
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直”,结合“岁大饥”分析,应该译为遇到、面对。
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对应文中句子“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先主”一词应当理解为“祖宗神主”,而不是汪中的祖父。
故选B。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
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1)“傫”译为颓丧,“丐”译为乞讨,“傫然丐于亲故”(介词结构后置),“率”译为大抵、大概。
(2)“论”译为说起,“摧剥”译为挫折和伤害,“销”译为被销毁,“金石可销”(被动句),“血气”译为血肉之躯(生命)。
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县人,明末迁居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