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外国语学校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选择题专项提高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铵固体
B.镁在氧气中燃烧
C.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B
解析:B
A、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铵固体,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最终减少至0,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随之反应的进行,镁和氧气的质量减少,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但是反应过程中消耗镁的质量大于氧气的质量,且镁和氧气不会同时有剩余,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完全分解,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加入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改变,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B。

2.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

如图中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C
解析:C
A、a点对应的时间是0,高锰酸钾还未反生分解,则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故正确;
B、b点时高锰酸钾已分解了一段时间,b点时试管内物质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故正确;
C、c点相对于b点又反应了一段时间,但高锰酸钾还没有完全分解,c点时试管内物质仍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故错误;
D、d点之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高锰酸钾恰好完全分解,故正确;
故选:C。

3.下列图象符合其描述情况的是
A.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随着反应进行发生的变化
B. 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向a 试管中放入催化剂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生成情况
C.在密闭容器中足量红磷燃烧,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总质量的变化情况
D.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的变化情况D
解析:D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锰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随着反应进行,氧气质量不断增大,过氧化氢的质量不断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也不断增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
解析:B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A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故C错误;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过程的叙述而不是实验现象的叙述。

故D 错误。

故选B。

5.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表达式为223Fe+O Fe O 点燃
B .锥形瓶中放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 .气球先变大后变小,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 .激光手电照射为反应提供所需温度A
解析:A
A 、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说法错误;
B 、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说法正确;
C 、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
气,气球又变小,说法正确;
D 、激光手电照射为反应提供能量,说法正确。

故选:A 。

6.小张发现养鱼师傅向鱼中撒一种微黄色的过氧化钙(CaO 2)固体鱼塘中立即产生大量气
泡,小张为探究过氧化钙与水反应产生了何种气体,做了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

Ⅱ.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钙,向烧杯和分液漏斗中加足量水,连接好装置。

Ⅲ.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P 处,观察现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个。

①过氧化钙与水的反应一定不属于化合反应。

②若观察到P 处带火星木条复燃,则证明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

③若观察到a 中导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④若实验室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相同。

A .1
B .2
C .3
D .4D
解析:D
①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还有其它物质生成,一定不属于化
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若观察到P处带火星木条复燃,则证明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若观察到a中导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导致广口瓶中气体膨胀,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若实验室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相同,是因为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都不需要加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解析:D
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刚开始时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
大,待反应结束后,氧气被消耗,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最终压强减小
1
5
,该选项
对应关系不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质量不变,固体中二氧化锰质量分数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反应前氧气质量是0,氧气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加,待双氧水消耗完后不再增加,该
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小,因此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待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变,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也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8.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则变量y 可表示的是
A.生成氧气的质量B.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C
解析:C
A、氯酸钾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分解,氧气的质量应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大,待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氯酸钾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分解,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逐渐增大,待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氯酸钾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分解,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开始不变,后逐渐减少,待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D、氯酸钾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分解,化学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逐渐增大,待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给试管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预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C.实验室制备气体时,先加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将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玻璃导管口,再将导管插入胶皮管C
解析:C
A、给试管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预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玻璃导管口,再将导管插入胶皮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反思是进步的阶梯,下列实验反思错误的是
A.通过空气成分测定实验,我们可以反思得出氮气不支持燃烧
B.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反思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
C.通过对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反思得出收集所有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
D.通过碳、硫、磷、铁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反思得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氧气的浓度有关C
解析:C
A、通过空气成分测定实验,足量的红磷最后在集气瓶中会有剩余,可以反思得出氮气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B、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反思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即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C、有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通过碳、硫、磷、铁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反思得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氧气的浓度有关,即其它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实验室也常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今有A、B两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氯酸钾,B 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均完全反应,得到气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A.B.
C.D. A
解析:A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

A、B两质量相等的固体,A为纯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在A中氯酸钾的质量比B中多,A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比B中多;
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均完全反应,加热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氧气,A所需的温度高,反应速率慢;加入二氧化锰的B所需温度低,反应速率快,至反应结束所需的时间最少;
观察图象,A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A。

12.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C
解析:C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生成物,高锰酸钾分解之前,二氧化锰的质量为零,后会逐渐增大,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A错误;
B、刚开始加热时,高锰酸钾不分解,一小段时间内没有氧气生成,后生成氧气的体积逐渐增大,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 B错误;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会变小,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C正确;
D、锰元素存在于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故刚开始时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为零,D错误。

故选C。

13.若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A.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实验时,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D.该实验所用红磷的量不足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C
解析:C
A、因为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且氧气也不能全部耗尽,所以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氮气,选项A不正确;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火焰熄灭后不能立刻打开弹簧夹,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否则气体受热膨胀,进入集气瓶的水体积偏小,选项B 不正确;
C、实验时,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防止产生的热量使瓶内空气受热逸出,影响实验结果,选项C正确;
D、该实验所用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
于1
5
,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1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B.②C.③D.④D
解析:D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会改变,故A 错误;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所以虽然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改变,故B错误;
C、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氯酸钾才会分解,所以曲线的起点不应是原点,故图象不能正确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故C错误;
D、通电分解水时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故D正确。

故选:D。

15.关于空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的氮气按质量算约点78%
C.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分解反应C
解析:C
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中的氮气按体积算约占78%,而不是质量,选项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选项说法正确;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加热固体氯酸钾和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 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B.
C.D. A
解析:A
加热固体氯酸钾和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加热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反应生成氧气,加了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故b反应速率快,由于a和b的质量相等,故a中氯酸钾含量高,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大,b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小。

故选A。

17.加热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反应中二氧化锰在此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w)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用图像表示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C
解析:C
A、加热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一开始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为零,故A选项错误。

B、随着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的氧气不断逸出,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B选项错误。

C、一开始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为零,随着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的氧气不断逸出,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直至过氧化氢分解完,质量分数不再增加,故C选项正确。

D、一开始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为零,随着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的氧气不断逸出,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而不是减少,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探究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在密闭容器中混合,这一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从图中所获信息错误的是
A.该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s前,双氧水与二氧化锰还未接触
C.50~100s,生成气体是压强增大的原因之一
D.100~150s,压强减小是因为无气体生成D
解析:D
A、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有热量放出,该选项说法正确;
B、50s前,压强、温度无明显变化,说明双氧水与二氧化锰还未接触,该选项说法正确;
C、50~100s,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生成气体是压强增大的原因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
D、100~150s,压强减小是因为无气体生成,温度降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9.以下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硫粉B.细铁丝C.木炭D.红磷D
解析:D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B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C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D正确。

故选D。

20.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氧气验满
C.加热液体D.量取液体 C
解析:C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容易引起失火,所以要用火柴点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氧气验满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收集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角,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21.有三份质量相同的氯酸钾,向甲中加入1g高锰酸钾,向乙中加入1g二氧化锰,丙中不添加其他物质。

然后同时加热,则产生气体最多的和最慢的是()
A.甲、丙B.乙、丙C.甲、甲D.乙、甲A
解析:A
三份质量相同的氯酸钾,向甲中加入1g高锰酸钾,向乙中加入1g二氧化锰,丙中不添加其他物质。

然后同时加热,甲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乙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丙中未加催化剂,分解速率最慢,故产生气体最多的是甲,最慢的是丙。

故选A。

2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往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C
解析:C
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最终气体体积减少约为五分之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实验过程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钾元素一直存在于固体中,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2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红热的铁丝伸入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
D.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中产生大量白烟A
解析:A
【分析】
A、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选项说法错误;
B、红热的铁丝伸入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项说法正确;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中产生大量白烟,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4.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编号氯酸钾质量/g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收集50mL 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0﹣﹣171
实验2 5.0MnO20.549
实验3 5.0Fe2O30.578
实验4 5.0CuO0.564
A.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
B.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C.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实现D
解析:D
【分析】
A、根据实验2、3、4中均使用了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2、3、4中的催化剂的种类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可以说明反应的快慢,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A、实验2、3、4中均使用了催化剂,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2、3、4中的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根据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可以说明反应的快慢,可以说明催化剂催化作用的强弱,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能支持燃烧,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均能复燃,不能说明催化剂催化作用的强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