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混凝土与活性粉末混凝土在海防工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强混凝土与活性粉末混凝土在海防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生永晨李来恩
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3年第7期
生永晨李来恩
【摘要】文章对高强混凝土(HSC)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性能、施工工艺、造价等
要素进行分析比较,分别对两种混凝土在海防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强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海防工程比较
混凝土材料是当今世界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
20世纪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技
术取得了重大成就,高性能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
的发展。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21世纪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
巨型化、工程环境的超复杂化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使人们对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海防工程中,对混凝土有着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要求。
高性能混凝土在这里展示出极大的生
命力,其中高强混凝土(High strength concrete,以下简称HSC)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以下简称RPC)以其超高性能和优异的耐久性赢得海防工程的
青睐。
一、海防工程对混凝土材料的特殊要求
海防工程对混凝土在结构、力学、强度、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与其他工程是一致的,甚至
某些方面性能要求更高。
例如在港口路面方面,随着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发展、舰载武器的重
型化发展,港口路面上行驶的车辆从3~5吨发展到30~50吨,路面的抗压强度就需要相应提高,普通钢筋混凝土路面只能使用3~5年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使用HSC则可以使用50年左右。
海防工程对混凝土材料除了高强、耐久、防爆破、易修复、有时需快速投入使用等要求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防氯离子(cl-)的渗透破坏。
对处于海洋或化盐环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若没有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限制混凝土的渗透性,cl-就会渗透进入混凝土,在钢筋表面达到一定浓度使钢筋钝化膜破,然后钢筋开始锈蚀,导致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生严重早期劣化、破坏,不得不再耗费巨资进行维修或重建。
从七十年代陆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包括胶乳
改性混凝土、环氧涂层钢筋、阻绣剂、混凝土表面涂层、不锈钢钢筋等等,作为防止或推迟钢
筋锈蚀的辅助措施。
但是,至今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在经济性、可靠性和长期性等方面一劳永逸
地解决问题。
而HSC和RPC的出现满足了海防工程性能上和防cl-渗透等耐久性上的要求。
二、HSC和RPC在性能、施工工艺和造价上的分析比较
1.HSC的性能、施工工艺、造价
HSC是指抗压强度在80MPa以上、以硅酸盐水泥为基本胶凝材料的混凝土。
HSC没有固定的组成材料或配合比,所采用的原材料与普通强度混凝土没有本质的区别。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
用的配制HSC的技术为“硅酸盐水泥+硅灰+高效减水剂”。
HSC的水胶比较低,最大骨料粒径
较小,使用的都是超细矿物掺合料如硅粉、粉煤灰和矿渣,所用的高效减水剂也必须与水泥之
间有较好的相容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HSC的研究和应用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0~150MPa
的HSC成功的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应用,包括高层建筑、桥梁、路面和海洋结构等。
HSC的主要
特点在于具有高抗压强度,渗透性低,特别是含有硅粉时,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强,能够在海洋、化冰盐环境中良好地保护钢筋;腐蚀介质如硫酸盐、酸等不易渗入HSC,因此抗腐性能较高;
耐磨性能优良,研究与工程应用证明,HSC具有耐磨混凝土的三个要素:高强、使用硬度骨料
和含有硅灰。
应用HSC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承压构件截面,节省材料与空间;利用HSC的高弹
性模量,减少梁板的挠度;利用HSC较高的耐久性如良好的抗cl-渗透、耐磨性、防腐性,提
高结构寿命。
HSC多用于配筋率高的结构,因此一般要求HSC具有较高的工作性,坍落度大于200mm很
常见;坍落度小于50mm,在钢筋密实的情况下,则浇捣困难。
与相同坍落度的普通混凝土相比,HSC显得较粘滞,更易于泵送,但需加强震动密实,HSC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加强搅拌。
HSC的
沁水较少,含有硅粉时几乎没有沁水,抹面相当困难,并且出现塑性裂缝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在HSC浇捣抹面后,必须尽快开始湿养护,同时加盖防护罩。
HSC的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
合料总合)含量一般较高,常高于500kg/m3,因此水化热可能较大;然而HSC的用水量较少,
不足以使水泥完全水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水化热的产生。
在浇筑大体积HSC时,必须
重视防止热应力裂缝。
HSC在硅酸盐水泥的基础上加了硅粉和高效减水剂等高成本材料,造价一般较普通强度混
凝土高出10%~30%,需早强时,加硅粉较多,成本逾高。
但在使用HSC后,减少了抗压构件的
截面尺寸、降低了配筋量;利用HSC的高早期强度,缩短拆模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
因此,
经研究与工程应用证明,使用HSC后,性能增强,但总的工程造价并没有提高。
2.RPC的性能、施工工艺、造价
由于HSC的抗弯拉强度仍然不高,必须通过配筋来增强,而大量配筋又带来施工浇注的困难。
同时由于混凝土收缩变形受钢筋约束还会引起应力,导致开裂,从而对耐久性产生不利的
影响。
而且在高强混凝土中,粗骨料与浆体的界面薄弱区形成的缺陷也造成混凝土强度和耐久
性的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1993年法国Bouygues公司率先研制出一种新的超高性能、高韧性
水泥基复合材料,由于组分的细度和反应活性,因此被称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
R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基本配制原理如下:
(1)RPC不使用粗骨料,选用最大粒径为0.5mm的石英砂为骨料,减小过渡区的范围,在
整体上提高了体系的匀质性,从而改善了RPC的各项性能。
(2)选用级配在0.1微米到1毫米的水泥和硅粉,通过提高组分的细度,使RPC内部达到最大填充实度,将材料初始化缺陷降至最低。
(3)采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水灰比,提高水泥浆强度,同时减小了用水量,大大降低了孔隙率。
(4)成型时施加压力有效减少了气孔和化学收缩引起的孔隙,通过90℃的热养护或250℃~400℃的蒸汽养护加速粉末的水化效应,强化水化物的结合力。
(5)掺入长小于15mm、直径小于0.2mm的微细钢纤维,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弯折强度和韧性。
根据组分和制备条件的不同,RPC分为RPC200和RPC800两个强度等级,RPC200(非加压、蒸汽养护、高韧性型)与RPC800(加压成型、高温养护、高强度型)的材料配合分别列于表1。
R P C 2 0 0 的抗压强度可达1 7 0 M p a ~ 2 3 0 M p a ;而RPC800的抗压强度更是高达490Mpa~705Mpa,与钢材强度相近,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比HSC和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以下简称OC)有较大提高,详见表2。
由上表可看出,RPC不仅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且由于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很小,所以有着优良的抗cl-渗透、抗碳化、抗腐蚀及耐磨等耐久性。
更为重要的是,掺加微细钢纤维后显著提高了RPC的抗折强度和吸收能量的能力。
RPC200的抗折强度达30Mpa~60Mpa是HSC的6倍多,其断裂能平均达30KJ/㎡,而HSC的断裂能只有0.14KJ/㎡,这使RPC具有更好的抗震耗能能力。
在RPC的施工过程中,首先做的是收集材料。
需要磨成微细状的石英,控制微细钢纤维尺寸和各种材料粒径,然后采用搅拌机对所有配合材料进行搅拌。
搅拌材料能流入成型即可,无需加强搅拌。
浇注后,为排除多余空隙,在成型过程中或成型后施加压力。
为了改善微孔隙结构,在成型后进行高温养护。
RPC的制作过程较复杂,养护条件高,在强度极高的RPC时,养护温度更高达400℃,这在现浇结构中很难实现,因此RPC一般在预制厂制成预制构件。
一般认为,RPC造价较高,高成本硅粉的掺入、高效减水剂和微细钢纤维的使用以及较高的成本与养护条件,都提高了RPC的生产成本。
但与普通混凝土材料相比,RPC在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有效地减少了结构物的自重,提高了结构物的使用寿命。
实际上,在国外,RPC是以每吨来计算成本的,认为其与钢材相比具有价格便宜、耐久性好、工艺简单、强度高的优点。
4.HSC与RPC在海防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就目前来看,HSC与RPC综合各方面比较:HSC具有材料易收集,施工养护技术成熟,造价降低等优点;虽然HSC在性能和抗cl-渗透性等耐久性上无法与RPC相比,但也比普通混凝土材料大大提高,已经能基本满足我国海防工程的需要,是可以大面积投入使用的性能优良、耐久性好的经济材料。
而RPC作为比HSC性能、耐久性更优越的建筑材料,在防护工程领域,美
英海军、美国陆军、法国及韩国、泰国的军队都已经用它建设了重要的防护工程,我国的台湾
省也将其用于军事工程。
应该说,200Mpa级的RPC在国外的实用化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但对于
我国RPC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受技术和设备限制,
缺少优质的掺料和高效减水剂,这显然限制了RPC强度的提高;工艺较其它混凝土复杂,且成
本昂贵;而且使用RPC时要在预制厂生产预制构件,这样在实际结构工程中,RPC的运用受到
了限制,阻碍了它在我国的推广和使用。
RPC所具有的超强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耐久性决定了它
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重要海防工程中应考虑使用。
RPC要在我国推广使用,当务之急,应结合我国国情,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对现浇结构
中RPC的最优配合比及制造工艺开展研究。
文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适当放宽对粗骨料粒径的限制条件,使其介于RPC(400微米石英砂)与HSC(15~
25毫米碎石)之间,这样可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
(2)采用与HSC相当的养护条件;
(3)掺加超细粉煤灰或超细矿渣等掺合物部分代替硅灰,可以起到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作用;
(4)可以添加纳米级掺合料,使混凝土内部变为更密实的网状结构,从而增强混凝土的韧性;
(5)可以掺加碳纤维等智能材料,利用其自身的热敏特性来实现对养护温度的调节。
虽然利用上述措施制备的混凝土强度不如RPC,耐久性也有所降低,但仍比HSC有所提高;但若能实现制备手段的方便实用,而抗压强度在150Mpa~200Mpa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将对其在现浇结构中的广泛应用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随着RPC制造工艺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相信在未来我国海防工程中,RPC的应用领域会
越来越广,发挥出它具有的超强性能,为我国海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生永晨,中国人民解放军92153部队工程办主任,本科学历)
(李来恩,中国人民解放军92153部队综合办助理会计师,研究生学历)
参考文献:
[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学会,高强混凝土委员会.高强混凝土设计指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3.
[2]杨久俊,吴科如.混凝土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考[J].混凝土,2001(3).
[3]姚燕,王玲,田培.高性能混凝土[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24.
[4]覃维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