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安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小题1。
5分,共60分)
1.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现代型D。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C正确。
故选C。
2。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
A。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总数B。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C. 出生率、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D. 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计算公式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选择B。
3。
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了缓解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我国宜采取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模式,但B模式出现人口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等问题,故选C模式.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完成下列各小题.
4。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①B。
② C. ③ D. ④
5. 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
A。
70%鼓励生育B。
60% 计划生育
C. 15%采取移民政策
D. 30%鼓励人员出国
6。
尽管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人口每增长一亿所需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是因为()
A. 计划生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B。
“超生游击队"规模太大
C. 流动人口增多,无法实行计划生育
D。
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国家③65岁及以上的人口高达20%,在这四个国家中是最高的,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7%以上就是老龄化国家。
故选C。
【5题详解】
利用a轴的0点位置,确定纵坐标,之后读数为60%,少年儿童比重很高,故需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选择B。
【6题详解】
我国的人口居世界第一位,但基数太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计划生育所产生的效果也具有滞后性.选择D。
山东居民自古有“闯关东"的说法,即不少山东老乡出山海关到东北发展;上世纪末,不少“东北客”又返回山东定居,导致了人口的“雁南飞”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材料所述现象属于( )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C. 民工流动D。
人口流动
8. 上述现象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原因 B. 国家政策的引导
C。
气候变化 D. 资源开发
【答案】7. B 8.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7题详解】
材料反映山东和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故选B项。
【8题详解】
追求较好的生活条件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9。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据表可知,2001~2050年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
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 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
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迁出国都是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迁入国都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故选择A.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A.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B.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没有大的变化
C. 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D。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消失
【答案】C
【解析】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有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定居居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故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故主要形式为劳务输出.
11.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气候条件优越 B. 重大政治变革
C。
经济的发展变化 D. 矿产资源的开发
【答案】D
【解析】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D对.与气候条件无关,A错。
区域政治中心没有改变,B错。
随着资源的开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C错。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 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 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
A。
Ⅰ期 B. Ⅱ期
C。
Ⅲ期 D. Ⅳ期
13. 在Ⅰ期()
A。
人口急剧膨胀B。
人口老龄化
C。
人口增长停滞D。
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14. 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第Ⅳ期的是()
A。
英国B。
坦桑尼亚
C。
尼日利亚D。
肯尼亚
【答案】12。
C 13. D 14. A
【解析】
试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
【12题详解】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从图中看Ⅲ时期出生率迅速下降,死亡率相对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齡人口比例缓慢增加,C正确。
【13题详解】
在Ⅰ期,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为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平均寿命较低,D正确。
【14题详解】
图中Ⅳ期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为现代型,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A正确。
15.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
A。
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B.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 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估计人口容量的意义。
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故本题选B。
16。
近年的湛江市两会提出将湛江建设成“海绵城市、循环城市、脚印城市",下列举措不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是()
A。
铺设透水砖 B. 建设森林公园
C。
恢复自然水系D。
倡导垃圾回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海绵城市是通过地面铺设透水材料、建设绿地、恢复自然水系等措施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延缓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城市内涝发生,并改善城市水资源状况的一种方法,和倡导垃圾回收无关。
考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7.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的合理布局。
由于宿州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故工
业区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可减少对居民区的环境污染,且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可减少工业区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
18。
下图的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
①俄罗斯②印度 B. ①德国②日本
C。
①肯尼亚②法国D。
①英国②巴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根据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①少年儿童比重高,判断人口增长快,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少年儿童比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高,反映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
故BC符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9.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 约15~16亿
B. 15。
1或16。
6亿
C。
约8~9亿D。
约14~15亿
20. 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
地区开放程度
C. 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 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人们健康生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数值约为8-9亿,选择C。
【20题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是由资源、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决定的,人口政策只能决定人口的增长速度,不能影响人口容量,选择D。
21。
下列因素中属于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的是()
A。
城市就业机会多 B.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的压力大
C。
城市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大 D.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拉力是指吸引人们进入城市的因素,包括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较高的收入、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等.选择A。
下表反映南京市主城区地铁开通前后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价格变化情况.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22. 关于表中用地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类用地为住宅用地B。
乙类用地交通通达度最低
C. 丙类用地距市中心最近D。
丙类用地往往靠近交通干线
23. 表中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江苏各市都应大力发展地铁 B. 地铁是南京地价提高的首要原因
C。
提高交通通达度有利于土地升值 D. 为抑制房价南京应严控地铁建设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读表格,城市最主要功能区是住宅用地面积最大,根据面积判断,乙类用地为住宅用地,A错。
甲类用地地价始终最高,应是交通通达度最高,B错。
丙类用地价格最低,距市中心最远,C错。
丙类用地是工业用地,
往往靠近交通干线,D对。
【23题详解】
表中数据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交通通达度有利于土地升值,C对。
不能显示江苏各市都应大力发展地铁,A 错。
交通通达度是南京地地价差异的主要原因,B错误。
抑制房价与发展地铁无关,D错误。
选择C.
城市空间不同区域功能分区不同,根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图中甲、乙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区临近商业区,购物比乙区便利B。
乙区交通比甲区更为便利
C。
甲区房价比乙区更高 D. 乙区房价比甲区更高
25. 关于该市工业区位选择,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B。
位于河流的下游,远离中心商业区
C。
临近铁路,交通便利D。
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答案】24. D 25。
B
【解析】
试题分析:
【24题详解】
甲住宅区靠近工业区,环境质量较差,房价较低。
乙住宅区位于河流上游,靠近风景区,环境质量较好。
可确定甲是低级住宅区,乙是高级住宅区,房价应高一些, C错,D对。
甲区虽临近商业区,但有河流相隔,购物并不如乙区便利, A错。
都靠近公路,甲区还靠近铁路,交通状况比乙区便利,B错。
乙地环境优美,故选D。
【25题详解】
城市工业区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A正确。
位于河流的下游,离中心商业区距离较近,B不正确,选B.临近铁路,交通便利,C正确.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D正确.
考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影响功能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小题。
26. 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商业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
A. ①③⑤
B. ①③C。
②④⑥ D. ②④
27. 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A. 市中心
B. 街道两侧
C. 主干道交汇处D。
城市绿地
【答案】26. A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图示:a为商业的付租能力变化曲线;b为住宅付租能力变化曲线;c为工业付租能力变化曲线。
图中①③⑤段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可能布局商业区。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7题详解】
③⑤两处均是市中心外围地租次高峰,原因是交通通达度较高,应该是主干道的交汇处,选择C。
两地不位于市中心,A错误.街道两侧虽然交通较为便利,但体现在图中应为条带状高峰,而非点状,B错误。
城市绿地交通不便,地租较低,D错误.
28。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若2014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 )
某岛国2014年环境与人口信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最适宜的人口数实际供养的人口数45万25万35万
A. Z>Y>X B。
X>Y>Z
C. Y>Z>X D。
Z>X>Y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表格数值,该国的人口数量是实际供养人口数,X=35万。
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人口数,Y=25
万.环境承载力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Z=45万。
则关系是Z>X>Y ,D对.A、B、C错。
下图是“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
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B。
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
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 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30. 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
B。
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
C. 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
D. 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城市级别越高,服务种类越多,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级别越低,服务种类越少,城市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读图可知,城市级别甲最高、其次是乙,丙城市级别最低.由三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大小可知,三个城市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甲乙丙;而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职能越高,等级越低,服务职能越低。
星级宾馆是高级服务应位于甲,家用电器级别较低,可能位于乙,早点铺级别最低,应位于丙。
选择C。
【3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服务范围依次减小,服务职能级别依次降低,实际上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虽然甲地的吸引力更大,但是人们在寻求不同的服务尤其是低等级服务时往往采用就近原则,A 错误。
甲乙两地可能存在同一种服务,但是服务级别和规模会有所不同,如果乙地无法满足顾客需求则他们有可能继续到甲处寻求服务,B错误。
乙地距离丙地较远,即使寻求低等级服务也不会到乙处,C错误.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D正确。
3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关于该地区城市化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C。
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D.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个阶段的变化体现了该地区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两城市均出现了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加等变化,但是城市数量没有变化,仍然只有两个城市,C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32。
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城市级别越高,服务种类越多,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级别越低,服务种类越少,城市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故选择A。
33.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取决于()
A. 各种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低
B. 各种活动的重要程度
C. 政府对各种活动的支持程度D。
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答案】D
【解析】
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高低。
所以D项正确.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4. 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
B。
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C。
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35. 随着城市化发展( )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34. C 35。
B
【解析】
试题分析:
【3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甲图城市化水平接近80%,为发达国家,乙图城市化水平低于50%,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选C。
【35题详解】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小城乡差别;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选B.
考点: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国1940-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据此回答问题.
36. 图示时间段内,该国人口最多的年份是()
A。
1940年B。
1985年C。
2000年D。
2012年
37。
该国最可能位于()
A。
非洲 B. 北美 C. 欧洲 D. 南美
【答案】36. B 37。
C
【解析】
【3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从1940年到1985年,45年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大于0,说明人口总数在持续增加,1985年后的25年时间,自然增长率是负值,且比正值时的数值小很多,到2012年,25年人口减少的数量比以前45年增加的少,所以1985年是人口最大值。
【37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该国应是人口负增长的发达国家,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人口没有负增长问题,欧洲有些国家人口是负增长,南美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下题。
38. 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开发历史悠久B。
经济发展水平高
C。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 社会福利优越
3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 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
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D。
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答案】38。
B 39. B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
【38题详解】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39题详解】
A项发展中国家也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沙特等;错误。
B项甲表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故城市化速度较快;正确。
C项图示显示,乙国的城市化水平地域80%,尚有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国家,如欧洲一些国家;错误.D项丙表示非洲赤道附近的某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城市化水平较低;错误。
40.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
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
D。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ABD错误,C正确。
二、非选择题(40分)
41.读甲乙两国的人口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两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
(2)目前甲国正大量新建、扩建幼儿园和小学,小学和幼儿教师缺口巨大.结合甲国人口统计图说明其理由_________.
(3)简述乙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_________。
人口政策:_________。
【答案】(1)高增长阶段(或传统型;或高低高)低增长阶段(或现代型;或低低低)(2)少年儿童比重大 (3)人口增长缓慢(或人口出现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解析】
本题人口统计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人口拥挤图的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和相关国家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措施,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的掌握情况.
(1)本题主要考查甲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底宽上窄,说明出生率高,年轻人口多,故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国的人口为低出生、低死亡,且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故乙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
(2)甲国由于少年儿童比重大,受教育人口增多,因此甲国需正大量新建、扩建幼儿园和小学。
(3)乙国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出现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等。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解答本题还需明确:(1)传统型属于“高低高型",而现代型属于“三低”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应是鼓励生育,吸引外来移民提高年轻人比重。
42。
读“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下题.
(l)图中_________曲线表示发达国家的变化,_________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2)城市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是_________.
(3)B类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是起步_________、水平_________、现在的速度_________.
(4)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_________阶段。
(5)A曲线在20世纪7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该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此现象称为_________现象。
【答案】(1). A (2)。
B (3).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4)。
晚 (5)。
低 (6). 快(7)。
中期加速阶段 (8)。
逆城市化
【解析】
【详解】(1)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2)城市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B类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
(4)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5)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城内问题凸显,部分人口离开城市迁往郊区居住,这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43。
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2)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_________。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1)① 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4分)
(2)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2分)
(3)以下两种答案任答其一。
(4分)方案一: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环境较好;靠近工业区,基础设施较好;方案二: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水质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城市功能区布局特点、工业布局的环境区位因素、城市规划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考查商业网点布局.批发市场作为商业网点应遵循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但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
积大,也要考虑地价,②③市场较优,但距市中心较近,地价高。
④虽地价低,但交通不便.①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
(2)考查工业区布局.化学工业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故应考虑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方向,这样对城市大气和水源污染小。
(3)城市规划问题。
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选东北部方案,应主要从交通、集聚、地形等方面分析;如果选西南部方案,应主要从环境效益、土地等方面分析.
【点睛】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要遵循交通最优、市场最优和行政原则。
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水源、植被、基础设施和环境因素。
4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6年春运从1月24日~3月3日,为期40天.
材料二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指出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流向。
(2)结合材料,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对人口流入和流出地区分别产生的可能影响。
【答案】(1)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
(2)对于流入区:有利: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于流出区:有利: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
不利:造成劳动力流失。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通过读图分析和所学人口流动知识,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方向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