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评估(六)(第六单元)
(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1·天津模拟)19世纪中晚期以来,不少旧式知识分子或投身商界,或进入报馆等,尤其在沿海、长江沿线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旧式知识分子向其他行业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
1905年废科举后,此风尤烈,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
这种“运动”
( )
A.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动摇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
D.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
【解析】选C。
近代以来,以科举制的废除为标志,很多旧式知识分子进入商业、媒体等行业,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界限,造成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因此C正确;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出现,A因果关系颠倒;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材料中“1905年”时间不符,B错误;D是绝对化表述,排除。
年,孙中山在伦敦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在他的影响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纷纷重视和研究《共产党宣言》的思想。
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求
B.资产阶级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C.资产阶级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D.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解析】选C。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和研究《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说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反映了他们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选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不符合资产阶级的需求,排除A;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如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
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
②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
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
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的“预备立宪”的本质是将君主专制合法化,①正确;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的结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④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立宪派和革命派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②错误;袁世凯是晚清重臣,游走于三者之间,③错误,因此B、C、D排除。
4.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
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
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
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
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
”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
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胡适指出调和的含义及例子可知,胡适认为革新家的责任是认定一个方向走下去,不要回头讲调和,体现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认为新思潮指的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叫做“评判态度”,也就是鼓励独立和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A错误。
材料认为调和是人的一种惰性,是一种保守态度,这种态度阻碍了新文化运动发展,B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的必要性,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年5月,青年学者章士钊在日本创刊《甲寅杂志》,主要宣扬民主宪政,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6月,留美学生出版《科学》杂志,主要介绍科学技术,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
这说明当时( )
A.知识分子对于救亡道路存在分歧
B.新青年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C.留学生成为新思想萌发的主群体
D.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解析】选B。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青年一方面宣传民主政治,一方面宣传近代科学,这符合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倡民主科学的时代潮流,故B符合题意;由材料“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子的宣传都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不是救亡道路的分歧,A不符合题意;新思想萌发于鸦片战争后,C不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不符合题意。
6.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变扩大了革命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
这些现象( )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
据材料“立宪派……转变扩大了革命阵营和力量”,可知辛亥革命扩大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故A错误;材料“他们的转变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说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身革命,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B正确;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的影响而非其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故D错误。
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
其根本目的是( )
A.推行社会教化
B.恢复传统文化
C.准备复辟帝制
D.宣扬西方文明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C与题意相符。
8.(2021·潍坊模拟)有学者指出: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本人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
”这表明( )
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
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
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解析】选D。
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有限,孙中山也没有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
而是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存在明显脱离人
民群众的缺陷,故选D。
9.(2021·济南模拟)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
”据此可知,蔡元培( )
A.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为政府服务,排除A;C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的主张,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10.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
A.面粉业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
B.中国近代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C.民族工业在民国初期快速发展
D.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面粉厂数量增加,无法体现出其规模和资金数,不能说明其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故A错误;B符合史实,但不是表格数据反映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中显示1912—1919年民族工业与之前相比有很大发展,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C正确;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说法错误,故D错误。
11.(2021·济宁模拟)北京周姓女子“自幼游学欧美,去岁回国”,为出嫁计,未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牌,上书:“女学士,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五万元之数。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八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之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五四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B.西方婚姻文明影响中国
C.门当户对成为婚嫁的首选条件
D.婚姻自主已成社会主流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各学士如有与之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可见受到欧美文明影响的周姓女子具有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观念,说明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西方婚姻文明的冲击,答案为B;根据材料“至民国八年1月止”可知当时是在1919年1月前,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自由恋爱,而不是门当户对的条件,C错误;材料是周姓女子个人行为,不能说婚姻自主成为主流,D错误。
1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解析】选D。
纲常、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1915年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是新文化运动针对的“现实”,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2021·威海模拟)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为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就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
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
此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各种批文中不断阐明这一观点,指出发展实业是民国肇建后的当务之急。
为了加强对经济发展的领导,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实业部,还设立了与发展实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部、财政部和内政部。
实业部成立后,又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并发咨文,令各省都督饬实业司详细呈报筹办实业情况。
实业部还拟订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原由清政府规定的注册费,确定官产范围,交还被强行没收的商产。
对于有利于囯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临时政府无不一一批准立案,积极给予支持。
对于海外侨商回国投资,临时政府更是创造条件,大力支持。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改革的影响。
(8分)
【解析】第(1)题措施:根据“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实业部,还设立了与发展实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部、财政部和内政部”可知成立实业部;根据“实业部还拟订了《商业注册章程》”可知制定法令规章;根据“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对于有利于囯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临时政府无不一一批准立案,积极给予支持”可知鼓励创办各类实业。
特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政权力量支持和指导实业发展。
第(2)题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提高人民创办实业的热情、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和为后世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等方面概括影响。
答案:(1)措施:成立实业部;制定法令规章;鼓励创办各类实业。
特点:运用政权的力量支持和指导实业发展。
(4分)
(2)影响:提高了人民创办实业的热情,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了条件;为后世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8分)
14.(2020·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选取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等信息,可以确定“近代中国通过主动探索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地位”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述。
如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来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近代中国主动应对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抗争,这一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正确的。
答案:观点:近代中国通过主动探索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地位。
(2分) 示例:辛亥革命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主动应对。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发
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提出了“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迫使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示范作用。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主动应对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抗争。
该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正确的。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