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2)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
(3)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bì()护所和栖.()息地。
(4)塔里木河流域土地……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罗布泊,一望无际
....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2)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
..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3)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
(4)看到沧海桑田
....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家用空调过滤网上的有害细菌超标,就会增加使用者患气管炎和鼻炎等疾病的风险。
B.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的政府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
C.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今年国庆节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________,这种体裁兼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点。
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低碳时代的到来依赖公民的参与。
假如你到街头宣传的时候却受到很多人的冷遇,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你低你的碳,关我什么事!”这时你该怎么回答?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①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②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
(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③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④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⑤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
们的眼中消失了。
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6.选文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7.请为第②段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
E.必须 F.若想 G.一定 H.至少
8.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选文中第④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外拓展
类文赏析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3题。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人在月满中天时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洌,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
水凉好个秋。
⑦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
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
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⑧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
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⑨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⑩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
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⑪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⑫“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
“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⑬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
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⑭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有删改)注:①田畈(fàn):田地。
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0.本文作者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____________的特点。
11.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12.作者曾说自己“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
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
13.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
表达交流
14.也许大家对青海湖、月牙泉比较陌生,对于保护它们我们难尽绵薄之力。
但是,无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地球都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请你完成下面的问题。
(1)2013年的6月5日是第42个“世界环境日”,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
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2)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你能做些什么?
体验中考
15.(2013·湖北咸宁中考)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并根据提示语,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漫画的寓意。
提示:砍下这么大一棵树,仅仅为了做一双小小的筷子!
参考答案
1.(1)tiào(2)hé(3)庇qī(4)噬jiā
2.(1)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2)形容冷落,凄凉。
(3)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4)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C 解析:C项,分类不当,“衣物”不属于“学习用品”。
4.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仙境般美丽的罗布泊已经不存在了
5.示例:环保问题是全人类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参与才能解决,再说低碳生活不只是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还要解决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您还是考虑考虑吧。
课内品读
6.解析:把握表达作用,就是看表现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效果怎样。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揭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
7.a(F)b(H)c(E)
作用: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
8.解析:根据“又”的意思,结合环境状况把握作者的深意,结合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感情。
参考答案:“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
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9.解析: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答案:我认为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
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防风固沙的经验,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从种一棵草,植一棵树开始,从珍惜每一滴水开始,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科学的治理,从沙漠手中夺回罗布泊就有可能。
课外拓展
10.解析: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词“一阵春风暖”“夏日的池塘”“秋来水瘦”“冬天”可知写作顺序;仔细阅读①~⑧概括归纳以前故乡池塘的特点。
参考答案: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11.解析:由“孩子”“传到塘的耳朵里”可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后一句“水草轻摇……波光荡漾”五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可判断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然后作者写出了池塘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判断,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示例:(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乡的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12.解析:仔细阅读⑨~⑬段,抓住能体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归纳。
参考答案:(1)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
(2)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
(3)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13.解析:通过今昔池塘的鲜明对比,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不难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
(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
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回忆的事物。
(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14.(1)绿水前新燕衔泥(2)节约用纸,就能减少树木砍伐;少吃零食,避免包装袋满天飞;节约用水,及时关上水龙头;低碳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15.答案: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