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江苏省启东市启东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人体某结构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3和6过程中因基因选择性表达而有新蛋白质合成
B.4过程的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但不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C.5过程的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凋亡且细胞周期会延长
D.6过程不包括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清除
2.将分裂旺盛的动物细胞阻断在G1/S期交界处,更换培养液使其恢复分裂能力,从而使所有细胞的分裂同步化,
之后每隔2h取样一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DNA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用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形成,进而把分裂阻断在G1/S交界处
B.据图判断,该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时长大约为24h
C.细胞中DNA含量加倍的同时,染色体组的数量也会加倍
D.据图判断,在24h 时细胞分裂出现明显的非同步化
3.蛋白质和核酸是组成细胞的两种重要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的组成成分有rRNA和蛋白质
B.染色体主要由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组成
C.同一生物不同体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相同
D.通过转录和翻译,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小鼠的成纤维细胞经OSKM诱导可成为多能干细胞(iPS),为新型再生疗法带来希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经OSKM诱导形成的多能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分化能力减弱
B.细胞分化不改变染色体核型,分化后的细胞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相同
C.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成为完整个体
D.与囊胚内细胞团ES细胞比,iPS细胞用于再生医学可回避伦理争议
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6.下图是某家族甲(A/a)、乙(B/b控制)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Ⅲ-2、Ⅲ-3体内的致病基因分别来自Ⅱ-1和Ⅱ-2
B.Ⅱ-2产生的卵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基因A和基因B
C.若Ⅲ-1为XYY综合症患者,理论上,其产生YY精子的概率为1/4
D.若Ⅲ-4与Ⅲ-5近亲婚配,则生育正常子代的概率为1/2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为更加详细了解生态系统功能,某科研小组对小麦农田的不同阶段甲、乙进行了碳元素相关测定:甲阶段,
碳元素吸收量等于释放量;乙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以________(二氧化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________(单向、循环往复)流动的。

(2)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叶和茎杆汁液为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

若对蚜虫进什生物防治你的建议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乙阶段最可能的原因是小麦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小于_________(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的呼吸作用,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增加,降低)。

8.(10分)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图);表格数据表示有机物从桑树传到蚕的能量流动情况,试分析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能量(kJ)
蚕吃掉的桑叶所含能量419
蚕沙(粪便)含有的能量219
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46
①54
(1)图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它的___________能力较弱,其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2)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形式流向鱼,鱼体内的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形式流向桑树。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蚕同化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kJ,表中①部分的能量用于蚕的___________,储存在蚕的有机物中。

9.(10分)图甲、乙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体内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期,此细胞中含有_______个染色体组,它发生在图丙曲线中的
____________阶段(填编号)。

(2)图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此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四分体,基因B与b的分离发生在图丙曲线中的
________阶段(填编号)。

若图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

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最终形成了四个子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B,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

(3)图丙曲线中,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填编号)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10.(10分)下图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图中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已知图1中过程②物质b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b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b链对应的物质a分子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___。

假设物质a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400个,则其第3次复制时消耗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____________个。

(3)若图1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一谷氨酸…”,过程②中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则物质a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

(4)图一过程②涉及的RNA种类有____________类,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

(5)图1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6)图2为该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下面对此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有____________。

A.X在N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
B.该过程最终合成的T1、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不相同
C.多聚核糖体能够提高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原因是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D.在原核细胞中也存在图2所示的生理过程
11.(15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Spike protein,刺突蛋白)可与宿主细胞的病毒受体结合,是决定病毒入侵易感细胞的关键蛋白。

(1)以S蛋白作为______ 可制备单克隆抗体生产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试剂盒。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杂交瘤细胞,该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仪,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累积(以Ct值表示)来确定样本中是否有病毒核酸。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科学家先将病毒RNA逆转录,再将得到的cDNA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得到了大量DNA片段(如图所示)。

(2)在上述技术中,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3)科学家已测出新冠病毒的核酸序列,据图分析,Ⅰ、Ⅱ过程需要根据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设计__________。

过程Ⅱ中以cDNA为模板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循环扩增得到多个DNA片段,第____次复制后就能获得两条链等长的DNA序列。

(4)采集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咽部细胞样本提取核酸进行上述PCR过程,每一个扩增出来的DNA序列,都可与预先加入的一段荧光标记探针结合,产生荧光信号,扩增出来的靶基因越多,观察到的Ct值就越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
1、据图分析,1、2过程为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量增加;3过程为细胞分化,此时基因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导致DNA不能正常的复制和转录。

3、癌变时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清除属于细胞凋亡范畴。

4、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由基因控制。

【详解】
A、图中3和6过程分别为细胞分化和凋亡,二者都受不同基因的控制,细胞分化和凋亡过程中,一些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从而合成新蛋白质,A正确;
B、衰老细胞染色质收缩,使DNA不易解旋,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B错误
C、癌变的细胞也会被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从而发生细胞凋亡,癌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周期会缩短,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程序性调控,使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如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清除,D 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分析:1、据图分析,1、2过程为有丝分裂,使得细胞数量增加;3过程为细胞分化,此时基因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导致DNA不能正常的复制和转录。

3、癌变时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清除属于细胞凋亡范畴。

4、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由基因控制。

2、D
【解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
A、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将分裂阻断在分裂前期,A错误;
B、据图判断,该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时长大约为2h,B错误;
C、细胞中DNA含量加倍发生在间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则染色体组数加倍也发生在后期,C错误;
D、据图判断,在24h时细胞分裂出现明显的非同步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D
【解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详解】
A、高尔基体的组成成分无rRNA,A错误;
B、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B错误;
C、同一生物不同体细胞中,核DNA相同,m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C错误;
D、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4、D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胚胎干细胞
(1)来源: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
可进行遗传改造。

【详解】
A、经OSKM诱导形成的多能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分化能力增强,A错误;
B、细胞分化不改变染色体核型,分化后的细胞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B错误;
C、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但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C错误;
D、与囊胚内细胞团ES细胞比,iPS细胞用于再生医学可回避伦理争议,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多能干细胞的特点,识记其基本知识即可。

5、C
【解析】
分析题甲图中突触的结构组成可知,①是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
甲图中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甲图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B正确;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

【点睛】
关键点: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由于题图中反射弧没有神经节,所以可以根据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判断或者根据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判断。

6、D
【解析】
Ⅱ-5和Ⅱ-6都患乙病,而Ⅲ-5正常,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和Ⅱ-2都患甲病,Ⅲ-1没病,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由题干可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同,所以甲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
A、Ⅱ-1的基因型bbX A Y和Ⅱ-2的基因型BbX A X a,Ⅲ-2、Ⅲ-3的基因型为bbX A X-,其致病基因可以来自母方或父方或双亲,A错误;
B、由Ⅱ-2的基因型BbX A X a可知,其可产生BX A的卵细胞,B错误;
C、若Ⅲ-1为XYY综合症患者,其产生的精子种类及比例为:X:YY:XY:Y=1:1:2:2,YY精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若Ⅲ-4(bbX A Y)与Ⅲ-5(bbX a X a)近亲婚配,则生育正常子代的概率为1/2,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和相关计算,解题关键是先通过系谱图的规律判断遗传方式,再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计算概率。

需要掌握的规律有: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有机物单向寄生投放天敌(如:食蚜蝇、蜂、螵虫等)投放寄生菌生物降低
【解析】
1、碳循环:①大气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②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靠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2、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②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详解】
(1)由分析可知,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单向流动的。

(2)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以叶和茎杆汁液为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若对蚜虫进什生物防治你的建议是①投放天敌(如:食蚜蝇、蜂、螵虫等,投放寄生菌③利用激素调节原理使蚜虫快速哀老死亡。

(3)由于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靠二氧化碳的形式,乙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最可能的原因是小麦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小于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下降,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点睛】
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分析题干。

8、自我调节抵抗力—有机物CO2200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中,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表格中蚕吃掉的桑叶所含能量为蚕的摄入量,蚕沙(粪便)含有的能量为蚕未同化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的能量,则蚕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两=419-219=200KJ;蚕的同化量(200KJ)=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46KJ)+蚕用于生长、发育和
繁殖的能量(54KJ),因此表格中的①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图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营养结构)简单,则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也较低。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蚕沙含有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蚕沙中的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向鱼,鱼体内的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向桑树。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蚕同化的能量为200KJ,表格中的①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能量的几个去向,掌握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公式,进而根据表格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并判断①的含义。

9、有丝后 4 ⑥初级卵母细胞 2 ①АаB或b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②③④
【解析】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分裂时期的特点比较:
2、分析题图
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丙图:①②③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④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⑤⑥⑦段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
(1)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对应于丙图中的⑥。

(2)根据分析已知,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雌性动物体内的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B与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对应于图丙中的①。

根据题意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产生了AaB的极体,则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AaB,也可能是b。

(3)图丙中,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曲线②③④阶段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点睛】
结合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分析题图是关键。

10、细胞核26% 2400 AGACTT 3 T—A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CD
【解析】
分析图1:图1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过程①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②是翻译,物质a是DNA分子,物质b是mRNA分子。

分析图2:图2表示翻译过程,X是核糖体,N是mRNA分子,根据多肽链的长度T1<T2<T3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详解】
(1)图中合成b的过程为①转录过程,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该过程需以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2)b链是mRNA,其中G占29%,U占54%-29%=25%,则其模板链中C占29%、A占25%,再者模板链中G 占19%,则T占27%,则b链对应的a分子(DNA中)A占(25%+27%)÷2=26%。

假设物质a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400个,则鸟嘌呤=600,所以其第3次复制时消耗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3-1×600=2400个。

(3)若图1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RNA上的碱基序列为UCUGAA,则物质a(DNA)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GACTT。

(4)过程②涉及的RNA种类有3种,即mRNA、tRNA、rRNA。

过程①是转录,所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与过程②翻译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5)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包括: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图1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A、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X在N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原料是氨基酸,A错误;
B、该过程直接合成的T1、T2、T3三条多肽链时的模板相同,因此这3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相同,B错误;
C、多聚核糖体能够加速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原因是可以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C正确;
D、原核细胞有核糖体,是图2所示翻译过程的场所,D正确。

故选CD。

【点睛】
本题结合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知识,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11、抗原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逆(反)转录酶(依赖于RNA 的DNA聚合酶)、热稳定DNA聚合酶(Taq或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核酸酶引物变性、复性、延伸一强
【解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
(1)由于S蛋白是决定病毒入侵易感细胞的关键蛋白,所以可以以S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生产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试剂盒,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得到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还需要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2)从图中看出有逆转录的过程所以有逆转录酶、同时进行PCR技术,所以有热稳定DNA聚合酶(Taq或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和核酸酶。

(3)PCR技术中需要根据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PCR的过程是经过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循环扩增得到多个DNA片段,由于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第一次复制后就能获得两条链等长的DNA序列。

(4)由于Ct值表示荧光信号的累积,来确定样本中是否有病毒核酸,因此扩增出来的靶基因越多Ct值就越强。

【点睛】
本题考查单克隆技术和PCR技术,识记各个实验操作的步骤是解题的关键,理解Ct值的含义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