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写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写作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点
第一章·观察感受与写作
1、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学问”?
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
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
2、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只有善于观察,一个人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得到许多写作素材。
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认识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作者写作的源泉。
善于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有益于写作的启示。
观察和感受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发写作冲动、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因而文学创作无法离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3、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感受生活?
A观察:观察的面要广、容要多、程度要深。
有效观察生活应做到——
①观察要全面②观察要细致③观察要善于比较
B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要接触阅读和听闻。
即将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相结合,缺一不可。
4、间接感受生活的局限何在?
1、难以深刻体察生活
2、难以直观具体感受生活
3、局限于别人对生活的理解
第二章·多读与多写
1、多读于写作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多读?
A作用:①增加知识②借鉴别人观察感受生活③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
B怎样多读:①多读名家作品②兼读各种书籍③多读是为了活用
2、你怎样看待多写?
多写可以化用多读借来的功夫,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
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多写,才能真正熟悉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悟出写作之道。
3、写作为什么不能急功近利?
多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像样的甚至优秀的作品来。
如果把多写当做获取名利的一种途径,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因而在写作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重视根本的培养,自然会结出果实。
4、为什么提倡放胆作文?
只有放开胆子不畏难,思路才不会拘谨,情绪才不会压抑,平日积累的所见所闻所感才会如泉喷涌,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写作时的作文不能要求过高,要再放胆作文中总结经验,逐渐克服写作中的弊端,由粗入细,提升自己。
5、习作阶段,为什么提倡尝试多种体裁与手法?
在习作阶段尝试多种体裁,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的构成因素和各自的艺术特色;尝试多种手法,可以体味他们在不同文体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是自己具有适应多方面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了解自己写作的长处与不足。
第三章·文无定法与创造能力
1、你怎样理解文无定法?
答:人们的写作活动,是从无法到有法的,即是从没有写作方法而逐渐积累到有写作方法的。
写作有法而无定法。
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写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写作方法是在不断模仿与创新之中总结提炼得出的。
2、你认为模仿对写作有益吗?
答:大凡写作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所谓模仿就是参照他人作品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现方法进行仿写。
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人来说,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探索写作方法的一个可行途径和有效方法。
但同时,模仿的对象应该选择优秀的作品。
3、比较鲁迅的《药》和屠格涅夫的《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的题材、立意、表现手法有哪些异同?
答:A同:题材上,二者都结合时代背景,对现实题材进行选择加工;
立意上,二者都对强权黑暗统治加以尖利的批判;
表现手法上,二者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B异:题材上,《药》与《做》的故事背景与写作素材不尽相同;
立意上,《药》对强权统治的批判更为深刻,并揭露了国民素质的劣根性所在,《做》则仅仅停留在对时代现状的讽刺与慨叹;
表现手法上,《药》以小说为体裁,以叙述展开情节阐述故事,《做》以全篇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其中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成分。
创造性思维要求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相关意义,摆脱经验定势,打破常规,甚或反其意而行,形成全新的自我认识,从而把握问题的特殊性、灵活性、多向性。
5、你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创造能力?
答:多读书,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
注重模仿与创新的联系,掌握前人总结的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固有模式。
多写作,重感悟重反思,结合自身感受,勤于挖掘社会生活的广阔素材。
要重视部推动力的积极作用,要乐于写作,以兴趣为前提写作,而非将写作视为外部环境强迫的被动行为。
第四章·作品的主题
1、中国古代文论对文章的立意有哪些主要的观点?
答:丕、杜牧“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
晔“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
攽“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
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
秉文“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
黄子肃“大凡作诗,先须立意。
”
熙载“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
”
2、主题对于作者构思行文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
(二)主题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安排
(三)主题支配着语言的运用
3、你认为主题的酝酿与提炼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二)由表及里开掘至深
(三)独具视角立意要新
(四)集中命意含蓄显示
4、你怎样理解意多乱文?
答:主题的酝酿与提炼要求我们注重集中命意,为文章设置一个突出显著的主题。
而所谓意多乱文,即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缺乏一个具体集中的立意,以至创作时任由杂念纠缠,作品中出现容杂芜,意思凌乱的现象。
克服“意多乱文”,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前形成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行文中树立一个一以贯之的集中的立意,注重文章主要意旨与次要意旨的区别。
5、为什么说王蒙的《手》是一篇命题集中,显示含蓄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
答:略
第五章·写作材料的运用
1、怎样理解题材这一概念?
作者从素材中整理、取舍、加工而成为与作品主题有关的容。
2、文章怎样做到言之有物?
首先要具备丰富实在的素材,然后将其选择、取舍,加工成进入作品的题材。
3、爲什麽提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只有熟悉的题材,我们才了解它的形式、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就能充分运用、发挥那些题材的作用。
4、围绕作品主题选材是否有必要,爲什麽?
有必要。
在作品中,主题和题材互为作用、和谐融合。
主题从题材中提炼出来,又反过来统帅题材;题材受主题支配,同时又支撑和表现主题。
5、怎样看待题材的典型性?
典型题材就是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作品最富表现力的题材。
典型题材应该是个别的,具有个性的题材,能够启迪人们
善待人生的凡人小事也可作为典型题材。
选材是要处理好题材的个性与一般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典型性与共性的关系,让个性与共性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从具有典型的个性材料入手,尽可能生动地、形象地、新颖地、有表现力地体现自己的构思和立意。
6、爲什麽说能出新意的题材既包括新鲜事物,也包括年旧事?
新鲜事物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无疑蕴含着一定的新意;年旧事往往被岁月所淹没,一经发掘也自有新意,即便是被人写过的相同题材,只要站在与人不同的角度、获得与人不同的感受,也同样能写出新意。
第六章·结构的运用
一、结构的涵义是什么?
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作品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容进行有机和谐完整的组合编排。
(可联系文学理论中关于结构的知识。
)
二、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最重要的作用:将作者在作品中要进行艺术表达的容/因素有序连结成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感而又严谨的整体,同时也能使作者得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实现主题与材料的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三、为何结构的安排应契合事物的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离开具体事物,就难以谋篇布局。
叙事性作品中由开端、发展、高潮至结局的常见结构应当是事件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
只有契合事物的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作品才可能具有更完善、更富表现力的艺术结构。
四、如何理解结构的严谨、自然、完整?
a所谓严谨,是指作品的结构严密稳妥。
容上没有顾此失彼,互不关联或是破绽百出;层次上没有颠三倒四、无端交错的问题。
b所谓自然,是指作品的结构不露凿痕,随势赋形。
没有东拉西扯、生拼硬凑之感。
c所谓完整,是指作品的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容上没有残缺不全、轻重详略失调之感,形式上没有前后割裂、上下冲突的弊端。
五、指出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
a事件发展结构: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结构,来龙去脉清晰。
b空间变换结构: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安排结构,往往以移步换景的方式,让人能随着作者游历的移动空间不断观赏到新的景象和了解作者的感受。
c时空交错结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地安排结构,使作品的容量增大、形式更富于变化。
多为中长篇小说所运用。
d并列组合结构:将并无直接关联的人物或事物并列组合布局来安排结构,以表达某一主题或同一种情感和认识倾向。
所写的人物或事物相对独立,并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容及性质上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它们都与立意紧密相关。
小说一般不在总体结构上采用这种机构。
e情绪变化结构:以作者的情绪和认识走向为线索来安排结构,淡化时间与空间框架的痕迹,而主要根据作者对事物所产生的情绪、认识和思绪来构架作品,不需要容纳事件的全过程和人物、景物的全貌,而侧重于附事言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
这种结构往往随作者的意识流动而呈现。
多为随笔所运用。
六、《曾祖母的书》在结构安排上可如何被借鉴?
在顺叙的基础上,巧妙地插叙、补叙和设置伏笔,造成了情节的委婉曲折,实现了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第七章·表达的基本方式
一、为何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记叙作品都要服从“记事清楚明白”的基本原则,而比较完整的事情所必备的要素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方面。
要交待清楚它们,依赖于叙述的表达方式。
二、指出常见的叙述方式。
a顺叙:运用时间线性的叙述方法,有利于首尾连贯、来龙去脉清晰,也便于安排作品行文线索、结构层次,利于让读者逐步了解人物或者事件发展过程。
但在顺叙中,应善于运用人物自身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事件发展的曲折,来造成行文的起伏多姿。
b倒叙:将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提前写出,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也能起到突出关键、重要的部分,加深读者对其印象的作用。
顺叙与倒叙手法的交叉使用,有利于结构的变化而紧凑。
但是在运用倒叙时,应力求叙事线索清楚明白。
c插叙:在顺叙中中断叙述,插进与所叙事件有关的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来起到衔接事件的前因后果,推动事件发展、了解人物或人物关系的背景的作用,使前后行文得体自然。
但在插叙时,应注意其说明性质,力求文字的简明扼要,并不因插叙而造成上下文的断裂。
d补叙:对叙述容不够明确的地方作某种补充解释或说明,以丰富原来叙述的容,使之细致、完整。
三、人物描写应包括哪些方面?人物描写应重在什么地方?
a肖像描写:不求形似,力求传神。
b语言描写:注意个性化。
c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
d心理描写:用心独白、梦幻、想象、作者剖析、动作暗示等手法。
主要不要臆造,要符合心活动的规律。
人物描写应重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社会环境描写能深刻揭示人物产生各种行动与动机的根源,从而表现出环境在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五、自然环境描写对写人写事的作用是什么?
借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衬映人物的命运。
描写景物也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
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真实、独特生动、可感的典型细节的描写,能避免空泛的说教与平铺直叙的表述;能够鲜明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能够生动、有效地连接故事情节,构成人物关系;能够烘托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态,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生活气息。
七、如何理解抒情?指出抒情的基本方式。
A如何理解:抒情是指作者对所叙述描述的事物有所感触而在作品中突出情感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由于抒情的方式不同,不同类型的作品抒情色彩会有很大差别。
B基本方式:直接抒情:抒情要实在、真切而深厚。
间接抒情:比较敛含蓄。
分为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
八、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与议论文的议论方式有何不同?、
a议论文的议论是理论性议论,运用概念、推理、判断的逻辑形式,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三者和而结论出。
b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多为穿插行文中的零散的、画龙点睛似的感想和看法,多用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的议论。
九、何为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的议论?举例说明。
a形象化议论:将议论交融在具象而生动的叙述描写中,实现象中有议、议中有象。
b抒情性议论: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让人识理的同时,激发人的情感。
c哲理性议论:作者议论叙描的实况而升华的理性认识,对作品中某种生活现象有精辟的认识,对生活本质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极大的概括性。
第八章·诗歌写作
一、诗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诗的根本性质是抒情,以情融化一切,组合一切。
二、为何强调诗歌的真情实感?
诗所要求的情性,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感,而这必须以真情实感为基础。
诗人没有对客观事物悉心地观察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不足以产生真情,也不足以写出缘情而作的诗歌。
三、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的个性化?
诗歌具有的真情是作者亲自感受和体验过的情感,应该会烙下作者个性的标记;在真情中凸显个性的诗将反映“我”的形象美,足以唤起读者的真情共鸣,并凭此将个性上升为普遍的审美价值。
但诗歌情感的个性化,应植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
四、指出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象中可以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具体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五、诗歌能否缺少意象?
不能。
缺少意象,诗或者有意无象,仅能给人一种思想认识的启迪和人生观的教育,而不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或者有象无意,缺乏诗人情感的意蕴。
六、举例说明通感、象征、比喻性意象的作用。
a通感性意象:利于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表现心复杂的情感乃至各种幻觉,创造出丰富的、多向的、微妙的意象。
b象征性意象:通过象征体,寓载诗意,用艺术性的手法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情感。
c比喻性意象:以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为契合的媒介,使双方相为其宅,相映生辉。
七、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如何才能创造诗的意境?
A什么是: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诗中物象互相渗透构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是指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
B如何创造:通过把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与生动具体的客观形象融合在一起,使物我浑然一体,来创造意境。
八、诗歌语言的特征是什么?应如何去运用诗歌语言呢?
A特征:高度的概括性、跳跃性、含蓄性、超常性和富有韵律的节奏感。
B如何运用:讲究炼句、炼字;以少充多、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涵;减少不必要的空间转换和事件发展的叙述语言,注意“语不接意接”;注意意不浅露;语言不拘于形式逻辑,酣畅淋漓地写;讲究一定的节奏韵律感。
第九章·散文写作
一、散文真实和小说真实有什么区别?
小说的真实属于生活本质的真实,可以经过高度概括,艺术虚构出来,而且对生活的本质揭示得愈深,其真实性就愈强;散文写作则反对虚构,强调写实,即对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及真情实感进行叙述描写。
二、文学类散文的基本类别有哪些?
a抒情散文:重在抒情写意。
b记叙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c随笔: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
三、为什么说随笔呈现散文的特点呢?
随笔具有随意赋形、笔调灵活的特点,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随手笔录作者所历所见所闻所感,不拘一格的一种散文。
其容博杂,比其他类散文更能容纳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认识和情志趣怀。
四、抒情性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其写作要什么?
a散——应做到形散神聚,散文的材料、结构、表达手段等随意灵活,不拘一格的同时,做到将意趣、情志融为一体,集中地贯穿全文。
b诗意美——要做到蕴含深情,创造隽永的意境和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
c语言美——追求华丽美而不过分;追求朴素美;追求蕴蓄美。
五、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我们如何才能写成一篇好的散文呢?
1、强调写实,反对矫揉造作,但不排除神思;
2、灵活地运用表现手法,但需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3、讲究情文并茂,做到有文采的同时,也有宽厚、深远的情韵。
四、为什么说随笔最能体现散文的特点?
1、隨筆最能體現散文的“散”,即隨意賦形、筆調靈活的特徵。
2、隨筆的內容博雜,比其他類散文更能容納作者豐富複雜的思想意識和情志趣懷。
五、抒情类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什么?
A主要特点:重在抒情寫意,以抒情為主要表現方式,以抒情為主要目的,憑藉客觀事物而抒發作者主觀感情的一種散文。
B写作要求:1、更多的借用想像、象徵、比喻、暗示等手法。
2、選擇人物和事物的的某些片段和特點來抒發感慨。
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六、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散文?
1、形散神聚
2、追求詩意
3、追求語言美
第十章·小说写作
一、小说在创作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1、以虛構為主要的創作方法
2、小說的表現中心是人物形象
3、小說的表現手法多樣自由
二、微型小说有哪些特点?
1、情節簡短
2、人物關係簡單
3、結構精巧
三、小说情节的涵及作用是什么?
指小說中表現人物關係、人物與環境關係及矛盾衝突,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事件,是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小說人物的所作所為,只有通過情節才能具體的、連貫的、完整的展現;情節在小說中對揭示人物性格和表現作者意圖起著重要作用,并直接關係到作品藝術性的高低。
四、你怎样认识小说情节的独创性?
小说情节的独创性是作者構思和安排的情節內容及表現方式既不同於前人的作品,也不同於自己以前的作品,是作者用新的感受和獨特手法創造的情節。
獨創性的情節與作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著密切關係。
在強調獨創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情節的獵奇和脫離人物、脫離內容的標新立異。
五、你怎样理解小说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生活中人,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教養、追求、經歷和命運不同,形象有別,性格各異,所以每個人的品質和性格都不是由單一純粹的因素構成,而是多種因素形成的,體現出一定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作為小說的典型人物,是從大量的同類人中概括、提煉出來的,他的性格更應該體現出豐富性和複雜性。
六、小说环境描写的基本要什么?
1、需在實際生活環境的基礎上概括、集中和提煉,使之比實際環境生活具有更大的表現力。
2、選擇、設置和描寫與人物思想性格密切相關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