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方言“绅谈”和“街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方言“绅谈”和“街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T06:15:50.1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陆祎[导读] 比较二者在单字调以及两字组连读变调方面的区别;并结合常州市历史文化变迁,将音韵学与社会语言学结合,多角度分析目前常州市区口音的形成原因。
上海大学 200444
摘要:本文从赵元任先生所提出的常州方言两种口音“绅谈”和“街谈”入手,比较二者在单字调以及两字组连读变调方面的区别;并结合常州市历史文化变迁,将音韵学与社会语言学结合,多角度分析目前常州市区口音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赵元任;常州方言;绅谈;街谈
一、“绅谈”和“街谈”的提出
赵元任先生在《The Changchow Dialect》①(1970)中用英文术语描述常州方言有“gentry talk”、“street talk”两种口音②,并在此文中用国际音标对应官话进行记音。
他将“gentry talk”记为“[se?d?](Mand shentarn)”,即常州方言“绅谈”音;将“street talk”记为“[kɑd?](Mand jietarn)”,即常州方言“街谈”音。
下文统一以“绅谈”代指“gentry talk”,以“街谈”代指“street talk”③。
该文亦指出当时“绅谈”口音约占人口的25%,“街谈”口音则约占人口的75%,二者的差异仅在声调(单字调)以及连读变调两个方面。
常州方言“绅谈”和“街谈”的区分出现较早,目前已知的最早相关记载为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并依据其《The Changchow Dialect》中所记载的自传以及《Mandarin Primer》(1948)④的录音,可推测二者的区分在晚清时就已经存在,而具体分化时间还未见论著断定。
自传提及,赵元任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出生于天津。
4岁入私塾,跟随家中特地请来的常州的先生学习用常州方言开蒙读书。
9岁时回到常州,进溪山学堂(今常州市区局前街小学)读书,开始作为一个本地人用常州方言进行学习,并在书中特别指出此时他才开始接触“街谈”音。
由此可见,赵元任之前所习得的常州口音为“绅谈”,进学堂后才习得“街谈”。
亦可知二十世纪初,两种口音已经存在可感知的明显差异。
二、“绅谈”和“街谈”的区别
常州方言“绅谈”和“街谈”的区别仅为单字调及连读变调,并不是语音变化。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赵元任先生在《现代吴语的研究》(1927)第一章“吴语声母”、第三章“吴语声调”、第四章“声韵调总讨论”以及第五章“词汇”中使用“绅谈”及“街谈”分别进行记录,记录清楚地显示“绅谈”和“街谈”的区别主要在声调上。
而在语音的声母、韵母以及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绅谈”和“街谈”二者都是相同的,并不具有区别性的差异。
下面从“绅谈”和“街谈”单字调以及连读变调两方面的差异进行讨论。
(一)单字调的差异
赵元任根据方言调查结果,在《The Changchow Dialect》中将常州方言归纳为7个Tone:4高3低,并用其首创的五度标值法进行描写。
归纳表1如下:
表2-1 赵元任《The Changchow Dialect》 Tones
但赵元任先生在此文中也表示由于没有足够的材料,并未进一步明确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分化条件,关于连读变调部分仅为举例而未深究其原因。
三、“绅谈”和“街谈”的初步认识
(一)“绅谈”和“街谈”使用人群有别
“绅谈”顾名思义,是当时乡间绅士所持的口音,或多或少地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的家庭,使用人口少。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尤其是清朝时,常州府享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誉,旧时武进、阳湖两县的乡绅财主纷纷举家搬迁至常州城中,成为带着乡村口音的城市新贵。
赵元任《常州吟诗的乐调十七例》、《The Changchow Dialect》中提及“绅谈”是少数派的口音,据说源自常州市东南角,大致限于官绅家庭。
而赵元任祖籍即为位于常州市东南角的横林镇,该镇现仍有赵氏宗祠。
常州市区土生土长的原有居民,主要为各色来往的生意人,则都是“街谈”口音⑨。
(二)“绅谈”的式微
目前常州方言中“绅谈”和“街谈”的区分仍然存在,且“街谈”比例较赵元任所记录的75%有所增长。
“绅谈”口音在市区仍有一部分老年人在说,其余则主要集中在常州市的东南乡郊。
二十世纪初,因新式学堂的出现以及社会流动的增加,“街谈”的运用日渐普遍,二者的阶层含义逐渐消失,但这两种口音却看不出有混合的迹象,一个人要么说“街谈”音,要么说“绅谈”音。
一个城市同时存在两种口音,最终可能是此消彼长或者融合成新的口音。
长期以来,“街谈”由于占据人数优势,且其语音表达形式更为简单,在社会人际交往以及学校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现在常州市区已经基本都为“街谈”口音,其依靠历来众多的人数得以承续。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当年不登大雅之堂的乡谈,取得常州城里话的正统地位,而少数旧时官绅的口音却被认为有些乡下口音了。
⑩”
确实,“绅谈”相较“街谈”而言,有着更为复杂的文白异读系统,与旧时读书音关系密切,较难进行推广学习;且“绅谈”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人数亦少,其一开始便不是主流口音,仅是一种城市化了的乡村口音。
随着城区官绅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绅谈”这一口音仅在乡郊得以保留继承。
从语言的经济性、简便性角度来看,“街谈”口音范围的“扩大”,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结语
笔者出生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正好是现在可以勉强称得上是“绅谈”口音的常州市东南角。
直到初中,我才明显地感觉到和其他镇上的同学们有着口音的差异。
之后这种感觉愈加强烈,开口便会觉得是乡下口音。
赵元任先生的诸多论著都提到了“绅谈”和“街谈”,虽然这次讨论的只是极小的一个方面,但也解决了笔者的一些疑惑。
赵元任先生从小进私塾时学习用“绅谈”吟诵四书五经,其承认因为这个原因觉得“绅谈”要“高一等”。
但其实,“绅谈”原本为常州市东南角一小片的乡郊口音。
“绅谈”和“街谈”是从当时操该口音的社会阶层进行描述,但在我看来,目前可能描述为乡村口音“country talk”和城区口音“urban talk”,更为合适一些。
总的来说,常州方言的“绅谈”和“街谈”仅是与旧时地域以及社会阶级相关的口音派别,其差异仅在单字调以及连读变调上,并非语音变化。
“绅谈”和“街谈”的区别也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性,因历史及社会原因,“绅谈”口音未能继续在常州城区流行,仅在常州东南乡郊得以保留;而“街谈”口音日渐普遍,逐渐成为城区的代表口音。
且随着城市言语社区的扩大、以及江淮官话自常州城西北往东南的强势冲刷,口音的融合与新方言的形成已经成为常州方言近百年来的语音变化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7 《常州市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史皓元石汝杰顾黔 2006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赵元任 1956 《现代吴语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4]赵元任 2002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5]王福堂 2005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北京:语文出版社。
[6]Yuen Ren Chao,Mandarin Pri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7]Yuen Ren Chao,The Changchow Dial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70:45-56.
注释
①Yuen Ren Chao,The Changchow Dial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70:45-56. 下同。
此文中地名采用邮政式拼音如:Kiangsu江苏、Changchow常州、Wuchin武进等。
②这段话原文为:“There are two subdialects within the city of Changchow,the ‘gentry talk’ and the ‘street talk’,spoken by 25% and 75% of the citizens,respectively. They differ only in tone or in tone sandhi. ”
其中“subdialect”实为方言变体,为方便理解文中将此译为口音;“tone”虽与传统音韵学的声调概念义不同,但遵循国内传统,仍将“tone”作为声调进行讨论,亦将“tone sandhi”译为连读变调。
下同。
③赵元任关于“gentry talk”和“street talk”在中文论著中表述有些许差异:《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中分为绅谈和街谈;《汉语的字调跟语调》(1933)中分为乡绅谈和街谈;《方言记录中汉字的功用》(1959)中分为乡绅派和街谈派;《方言跟标准语》(1959)中分为乡绅谈和街谈;《常州吟诗的乐调十七例》(1961)中分为乡绅话和街谈。
因此用其提出的英文术语的对应翻译来统一文中表述。
④Yuen Ren Chao,Mandarin Pri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⑤单个调值以及下划线的标值方法表示此为入声。
下同。
⑥目前国际上以“Standard Chinese”作为普通话的英文对译,而“Mandarin”为官话。
但此处《The Changchow Dialect》(1970)中原文“Mandarin”,应该表示对应普通话35调。
⑦常州方言并未完整保留四声八调,7个声调是赵元任最先调查总结出来的,后人的调查出的声调也都是7个,但具体的调值略有差异。
⑧吴语中特殊的连读变调——声调包络有两种控制方式,右扩展式(Right Spreading)为右边字调受左边字调所影响,左扩展式(Left Spreading)则反之。
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即为右扩展式。
⑨这段话原文为:“The street talk is really the majority type of speech in Changchow city,while the gentry talk,said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SE countryside,was more or less limited to families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⑩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册,817页。
这里的“乡谈”指的是文中统一叙述所用的的“绅谈”。
作者简介:陆祎,女,1997.1出生,汉族,江苏常州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