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瑟维克:迷倒众生的建筑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瑟维克:迷倒众生的建筑师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第10期
文张宁远
上海外滩8-1地块的归属问题即将由二审法院确定,但这并不妨碍项目托马斯·海瑟维克
早先因其针对该项目的设计方案而再次令世人惊叹。
2010年因设计世博会英国馆“种子殿堂”
的海瑟维克震惊了全世界,而他针对外滩8-1地块的“高山流水”设计方案并没有因未中标和
业主股东间的纠纷而被忽视。
当代达芬奇
海瑟维克可能是当下全球最红的年轻建筑师,没有之一。
他近年来与中国联系颇多,自己
也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国“甲方”合作的意愿。
去年6月,海瑟维克来到深圳,作为万科“V-
Talk论坛”的讲师分享从业经验,上一次来充当“讲师”的建筑大师是安藤忠雄。
海瑟维克表示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不难看出,他已经非常熟悉中国的人情。
在讲座中,他会呼应主办方的说法,称赞万科中心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建筑,并赞叹一个地产商竟然能
够办学术性质的公开讲座,实属难得。
最近,万科内部也承认,未来确实也存在与海瑟维克合
作的很大可能。
在英国馆的设计中,海瑟维克做到了花最少的钱建最漂亮的房子的目标,这是任何一个甲
方都欢迎的建筑师。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预算少得可怜,是其他馆的一半,只有2500万英镑,但政府却提出要进入最佳场馆前五名的要求,最终该设计成为业界公认的第一名。
他为中国熟知,主要得益于英国馆的设计图纸击败了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一批名师。
算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塔,海瑟维克在他不到40岁时已被英国誉为新的“达芬奇”。
艺术家,建筑师,当代达·芬奇?人们不知道怎么去描述海瑟维克。
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
利比·塞勒斯如此评价海瑟维克说:“打破陈规,提出新论是他的基本设计理念。
”意想不到
的材料,标新立异的作品,时刻挑战着想象力的极限;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是他的最大特点,对常规提出否定则是他灵感的源泉。
海瑟维克的履历光鲜得让人眩目: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世界建筑领域最权威组织)荣誉
会员,皇家艺术学院高级会员,拥有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布莱顿大学,
邓迪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由英国皇家艺术协会颁发,被认为是英国工业设计领域
的最高奖项的“皇家工业设计”勋章;2006年11月,凭借在曼彻斯特的作品“B of the Bang”,获得堪比电影界“奥斯卡奖”的建筑奖——“菲利普王子奖”,成为该奖项迄今为止
最年轻的得主。
这个1971年出生的天才,俨然已迷倒众生。
海瑟维克涉及的项目包括:产品设计、雕塑、城市小品营造、建筑,著名作品有曼彻斯特
的巨型雕塑“爆发的一瞬”、伦敦帕丁顿区的“卷桥”、Harvey Nichols的橱窗设计等等。
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国家奖项的东岸咖啡馆,纽约曼哈顿区的Longchamp旗舰店——La Maison Unique以及伦敦那座享誉全球的“可以卷起来的桥”,从拉链的手提包到绸带的阶梯,甚至是货架,海瑟维克同一概念贯穿到极至:从草图到实现,对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意想不到
的妙用,挑战着美学和工艺的极限。
对于那些小型项目的设计,海瑟维克认为好处是,设计师可以既动脑又动手,设计小型项
目给我提供了对材料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机会,我觉得设计师从根本上来讲首先应该是好的工艺师,而要做一个好的工艺师,一定要能够亲手操作。
三维建筑师
海瑟维克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最胆大包天的天才”,可谁知当年在曼彻斯特工艺学校,海瑟维克主修的是三维设计。
“三维设计是一个美妙的课程,当中涉及大量材料的研究和
应用,这课程几乎是触及了任何在这个世界产生的东西。
我又特别喜欢研究三维空间与建筑的
关系。
可是,从前的建筑训练以理论为主,很少是关于如何制造一件事物的。
学校里的建筑系、设计系,从来没有真正建起过一座建筑实物。
”
虽然并非建筑科班出身,但出于对建筑过程的狂热,海瑟维克在1994年毕业之后选择建筑作为工作室的主业,正因为如此,他用“旁观者清”的视角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毫无专业约束
地塑造了接二连三的令世人惊叹的独一无二的建筑符号。
海瑟威克痴迷于基础结构设计。
如果一定要界定海瑟威克的设计风格,那就是用常人无法
理解的奇特方式运用材料。
“对常规提出否定是我灵感的源泉,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完美,
我就坚信还有更大的改善空间。
”海瑟威克说,“我的目标,是让一切成为可能,变成现实。
”
选取建筑材料更是海瑟维克的招牌动作,这一点在香港太古广场改造和一个公园的改造中
得以体现。
在洗手间,为了突出柔和感,海瑟维克广泛采用木质材料,每一个门都是无边角的;改造地下广场与地下之间的天窗时采取陶瓷材料。
这样,既可以在天气晴朗时看到蓝天,女士
们也不用担心走过时泄露裙底春光。
在他看来,创意往往被“范围”所束缚,这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扼杀。
“想想看吧,如果一
栋建筑的设计者在思考时能够换位到像一个陶工在作坊里对待泥土一样,或者说反过来,一个
陶工在做一个花瓶时,让自己如一个建筑师一样思考。
这不是很好吗?我一直在想:能做些什
么别人还没有做的事情呢?而材料和创造力紧密相连。
”
海瑟维克并非是只注重美学和抽象的设计者,实用性对他来说同样重要。
2008年,他设计
一款新的伦敦双层巴士,成功的替代了老款巴士延续了伦敦乃至英国的象征。
海瑟维克将新巴
士从2个门改成3个门,方便乘客更快地上下车;连接一、二层的楼梯也增加为两处。
车窗的
设计配合楼梯走向,赢得了更好的透光性——因为采用了LED照明,原先在低矮灯管照明下被
戏称为“鸡笼”里的感觉不再有了。
此处与别处
有人问“你是艺术家还是建筑师?”海瑟维克回答道:“这世上有一些事情错了,比如这
个包裹着我们的世界没有为想象思维提供足够的潜力。
实际上,我们只是发展创意去解决问题。
”
在海瑟维克面前,关于建筑与艺术关系的争论显得不是那么必要。
他的一句玩笑话可以让
人知道在海瑟维克看来,什么是最重要的。
他嬉笑的说道:“创造力是大脑的事,舒适感是屁
股的事,主宰世界的是大脑不是屁股,横向的思考让人容易跳脱专业化思维的惯性。
”
场所总是影响着那些将与众不同渗入灵魂深处的人,海瑟维克察觉到这种影响——一个理
由是他最近正在密切关注于基础设施如何可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被利用,而为整个城市创造一
种有特殊风味的特征。
他说,“人们认为好的创意,无论是产品、艺术品还是建筑,殊途同归,它们都在定义什么是人类自身,什么是人类的创造。
”
他痛恨模样相似的城市,“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人对我说世界是一个很迷人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会感受到不同的风景。
长大以后我去了很多城市,我的感觉却是世界的城市变得
越来越像了,建筑越来越趋同了,一个建筑可以放在任何地方。
”
这是他最担忧的部分,他的定位是,自己的每一个建筑只能放在“此处”,放到“别处”
就显得不伦不类。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少而精的,而且这个作品能够尊重当地,提炼出当地的
特色,对当地来说是有意义的。
我希望别人看到这个精彩的作品时马上就能强烈的感受到这就
是我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作为设计师对于一个地方的尊重,和我对建筑业的热情。
”海瑟维克说。
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城市的老建筑逐渐消亡,海瑟维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
认为不要去破坏过去的一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些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老建
筑给予了什么?老建筑可贵,不仅因为其年代,更因为当中的人类灵魂。
是的,平地而起建造
一个新建筑确实不错,但你不能忽略老建筑的魅力与灵魂。
我一直对如何赋予新建筑以灵魂感
兴趣,所以我考虑利用旧的元素来创新,我想合适的方式是让新建筑填补进老建筑之间。
海瑟维克精彩言论
我的许多作品是为了赞美材料、赞美匠人之心而做。
我相信,人类的灵魂会对匠人之心作
出反应。
相比于美学,我更关注自己作品产生的不同影响,对气味、自然环境、下一代有影响。
迪拜塔看起来一点都不高,因为周围太空旷了。
我觉得它像一个模型。
一个楼不能只追求
高度,也要追求周围的街道是什么样子的,与整个环境是怎样融合的。
从传统东西里面去发掘建筑精神,才是对于建筑的尊重,也是对于建筑使用者的尊重。
建筑设计师从根本上来讲首先应该是好的工艺师,而要做一个好的工艺师,就一定要能够
亲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