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题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用问题法设计一节生物课的导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问题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用问题
法设计一节生物课的导入
【谈“问题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用问题法设计一节生物课的导入
1“问题导学法”概念“问题导学法”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导学法”强调把教学内容设置到各种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再生疑。

“问题导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并非只是教会知识。

2“问题导学法”实施步骤
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学生则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基于问题的教学可按图1的流程进行。

3创问题情境对学生引导、疏导、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疏导、辅导,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学会交流与合作。

3.1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通过层层设疑,步步引导,启发学生不断思索,激活思维。

【教学示例】:“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图1。

师:为了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究竟是全保留的还是半保留的,你认为应该怎么设计实验?
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意识到该实验的关键是不同复制方式子代DNA的双链组成不同。

然后教师用“问题简化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几个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究。

问题1:若要区分母链或子链,可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2:若要标记母链、子链,可选用什么元素?
问题3:若亲代DNA是15N的,放在144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子一代、子二代DNA会含有哪种氮元素?
问题4:要确定复制方式,需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的情况,但复制后的DNA通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5:若是全保留复制(或半保留复制),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进行离心后,DNA会如何分布?
在本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设问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思维梯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使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发现的过程(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演绎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3.2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人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去探索未知。

【教学示例】:“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教师让学生先联系已有的知识回答以下的问题:基因的主要存在
位置;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最后教师设问:细胞核中DNA是怎样控制细胞质中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呢?从而造成悬念,让学生意识到基因存在位置与蛋白质合成场所存在空间位置上的差异,从而积极地思考以寻求解决的途径。

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学生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式场景,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3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揭示并呈现矛盾,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示例】:“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材料某同学在学习了光合作用过程后,按图2装置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有植物和没有植物的两组蜡烛火焰同时熄灭。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普遍认为应该是没有植物的一组蜡烛火焰先熄灭。

这一材料引发了学生和自身固有经验、已有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

经过学生的激烈争论和讨论,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指导下,学生产生了共识:此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O2,从而解释了两组蜡烛火焰同时熄灭的现象。

在争论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若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2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若大于呢?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这些新问题,教师引入光照强度改变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曲线(图3)。

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不假思索、亦步亦趋地跟着学相比较,利用认知矛盾使学生在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更容易达成知识目标,并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

3.4结合现实,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源于生活,并与许多领域相关。

教学中教师结合现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思考现实的同时,探究生物问题。

【教学示例】:“免疫”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婴幼儿免疫接种”及“学生打流感疫苗”的图片。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接种疫苗有什么作用?它的机理是什么?注射疫苗后,是否以后就不会患流感了?有些人在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初期,会选择服用抗生素。

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
教师利用身边事例,引发学生通过身边的现象去思考生物问题,同时也通过生物问题引发学生对身边的现象的思考。

4创轻松氛围,教提问技巧,促学生敢问、善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不敢提问题、不知怎么提问题、提问层次较低等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问题导学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4.1创轻松氛围,促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在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立民主、互动、共学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

4.2教提问技巧,促学生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地提出一个有效问题比教师提出10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创新思维。

因此,教师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可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1)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时,提出怎样合理施肥和灌溉等。

(2)联系社会热点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物质循环时,可结合“低碳生活”引导学生就如何进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提出一系列问题:“这说明了什么”、“怎么办”、“有何启发”等。

(3)通过类比比较提出问题。

对于一些相类似的生物学概念进行类比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点在哪里”、“相同点在哪里”、“适用范围是”等。

(4)从反方向提出问题。

对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难道只能这样”、“如果不这样将会怎样?”从反方向提出问题。

(5)寻根问底提出问题。

在某个问题得到解答之后,顺着教师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寻根问底,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它的原理是什么?”……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通过置疑一质疑一思疑一释疑一再生疑一生疑再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让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善于提问,是一种精湛的教学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实践与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