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专题一 文初三语文言文篇目梳理及备战演练 第8篇 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通过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来突出水 的清澈(侧面描写)的。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千丈见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4.同样是面对山水美景,两文的作者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感触?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4 分)
【答案】
《小石潭记》中作者深感孤寂、悲凉; 《与朱元思书》中作者陶醉于 ..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2.乃记之而去 .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潭中鱼可 百许头 . 古义: 大约 今义: 能愿动词,可以 4.全石以为 底 .. 古义: 把……作为 今义: 认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6.青树翠蔓 .. 7.潭中鱼可 百许 头 . .
翠蔓: 翠绿的藤蔓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8.日光下澈 . 9.佁然 不动 .. 10.俶尔 远逝 ..
澈:穿透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 忽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1.往来翕忽 .. 12.明灭可见 .... 13.悄怆 幽邃 ..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6.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何作用?
【答案】 “闻”“伐”“取”“见”。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 处,为下文写环境 “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7.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描写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动静结合。“佁然不动”是静态画面,“俶尔远逝”是动态活动。抒 发了作者忘却世间扰乱,与鱼同乐的情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上一页
【答案】 作者从小丘西行,当隔着竹林听到悦耳的水声时,“心乐之”,这是 一种出乎意外的惊喜。当作者置身于小石潭,深深地被其中景色所吸引,产生了物我 两忘的境界,以至觉得往来的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但当待得久了,便感到周围的 环境过于凄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这恰恰契 合了作者当时被贬黜的凄凉心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 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答案】 示例:最深刻的印象是水之清,潭中鱼历历可见,甚至连影子投射在 水中石头上都能看清。如果我坐在小石潭边,会深深地陶醉其中,烦恼全抛,心灵净 化,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答案】 本文的线索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 具体分析。(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4.课文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2011河南
【答案】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 凉。
5.第一段采用什么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答案】 移步换景。按照游踪依次写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 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悄怆: 忧伤 邃: 深 清: 凄清
14.以其境过清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07· 河南备考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共 10 分) (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下一页
为底 全石以 . 出 4.以卷石底以 . 以其境过清 .
2017河南 如鸣珮环 . 5.环 合 四面竹树环 .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介词,因为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底 全石以为 . 6.为 嵁,为 岩 为 .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 (2)下 见小潭 . (3)皆若空 游无所依 . (4)潭西南 而望 ..
2011河南 (5)斗 折蛇 行 . .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西南: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篇目梳理及备战演练
第8篇 小石潭记
考情检索:2017 年、2011 年考查 版本导航: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 10 课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 21 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16 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发现:闻、伐、取、见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全貌:全石为底、青树翠蔓 潭水:清澈见底侧面描写 游鱼:空游无依动静结合 潭中景物 日光、影子:侧面表现潭水清 环境清幽 小石潭记 孤凄悲凉 溪身:斗折蛇行 比喻 小潭源流 岸势:犬牙差互 幽清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冷寂 记同游者——一般写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0.本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 理解?
【答案】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 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 流露出来。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潭中鱼可 百许头 . (2)乃记之而去 . 可: 大约 去: 离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 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1)语段(一)是如何突出水“清澈”这一特点的?(1 分) (2)语段(二)中哪一句也用了相同的方法?(1 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比喻。作者把溪流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岸势参差 不齐的特点。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采用了什么写法?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寓情于景。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着作者凄苦、悲 凉的感情,反映了他当时压抑的心境。
(6)其岸势犬牙 差互 ..
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形容词活用 (1)凄 神寒 骨 . . 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2)心乐 之 .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四、统编教材课下注释 1.隔篁竹 .. 2.如鸣珮环 .. 3.心乐 之 . 4.水尤 清冽 . 5.为坻 ,为屿,为嵁 . . 篁竹: 竹林 佩、环: 都是玉饰 乐: 以……为乐 尤: 格外 坻: 水中高地 嵁: 不平的岩石
山水美景,乐而忘返,忘怀名利和得失。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下一页
二、一词多义
2011河南 副词,大约 百许头 潭中鱼可 . 1.可 动词,可以,能够 久居 不可 .
介词,自,由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2.从 . 动词,跟随 者 隶而从 . 冽 水尤清 . 3.清 以其境过清 .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