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上历史 第六课 戊戌变法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P33-3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叙述戊戌变法政变的主要过程;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通过对比洋务派、维新派主张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说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概念,初步学会陈述历史概念的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概述、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概念。
通过树立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发展时序,在甲午战败、瓜分狂潮的具体时空背景下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放入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流,戊戌变法既顺应了19世界末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变法的失败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这幅漫画展示了什么场景?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是怎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变法活动
(一)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段正文,并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
教师: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正如刚才《时局图》和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那般,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后面加上一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并标好“背景”二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活动兴起,但要进行彻底的变法谈何容易?于是康梁积极地展开了变法的准备活动。
(展示万木草堂的图片)教师:这是什么学堂?(万木草堂)那同学们知道是谁创办的吗?(康有为)教师:没错,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
(出示材料)大家能从这段话中看出他的主张是什么吗?(变科举,变官制)
康有为主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二)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
(观看公车上书教学视频)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
看完视频,我们是不是知道了康梁二人联合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教师:大家知道这次事件为什么叫做“公车上书”吗?来,请大家翻到课本第34页,阅读最下面的小字部分,来了解一下“公车上书”的含义。
大家阅读一下课本上描述公车上书这一部分的内容,勾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知识点,后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公车上书”的整个过程。
教师:虽然公车上书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维新变法的发展
教师:虽然上书失败了,但不挠的维新人士放弃了吗?他们又为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做出了哪些努力?
(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
主要报刊有《万国公报》、《时务报》、《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同时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
大家有没有觉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理论有点熟悉啊?(出自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出示京师大学堂图片和北京大学图片)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没错,北京大学的前身就是京师大学堂。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教师:阅读教材,是什么事件促使了光绪皇帝决心变法?(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决定变法自强。
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展示《定国是诏》图片,阅读教材第35页回答是这是什么诏令?谁颁布的?时间是?《定国是诏》1898.6.11。
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分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来回答。
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表格展示)
(四)戊戌变法的内容
阅读材料:戊戌变法实施仅几个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通过上面的材料,我们能知道戊戌变法的效果是成功的,但为什么费正清会说“如果付诸实施的话”,这意味着戊戌变法的结果是?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
三、“戊戌六君子”
课件展示荣禄、翁同龢、慈禧的图片,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阅读P35页下面的文字,引导同学们注意6.15这个时间点。
教师:光绪于11日颁布《定国是诏》,短短5天时间,慈禧就将光绪皇帝的权利基本架空,这是不是已经预示了这次变法的结果?
出示光绪向维新派求助的材料和袁世凯的图片,并请同学阅读35页下面的小字,了解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故事。
(五)戊戌变法的结果
阅读教材第36页,了解1989、9、21,慈禧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戊戌变法失败
展示戊戌六君子照片,记住他们的名字。
请同学们一同朗诵谭嗣同留下的豪言壮语,感受他以身殉国,杀身成仁的慷慨情怀。
在我们缅怀六君子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这次变法为什么会失败?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
失败的原因(内忧外患)
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⑵客观上: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②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⑶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②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来勾画一下它的历史意义。
(六)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救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3、宣传“兴民权”,提倡科学,反对旧学,广泛地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思想启蒙性。
教师: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由此我们得出什么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课后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本节课的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同时也要注重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PPT中的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