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体味、积存写景的优美语言。
3. 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中包括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积存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中包括的思想情感。
【学习进程】
一、导入新课
1. 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 教师充满情感的导言
同窗们,咱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咱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必然会感觉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学生齐读目标。
2. 教师解读目标。
三、前提测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形。
2. 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形。
3. 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形。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刻画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念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红尘,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神仙"。
(二)整体感知
1. 依照画面,读课文,领会图画美。
2. 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形,疏通文意,提出以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文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把握情形。
4. 再次朗诵课文,巩固明白得。
(三)合作探讨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类描述角度)
先仰视“顶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转变、动静的结合等。
(1)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转变之美。
早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朝气蓬勃;黄昏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顶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二、前人擅长从一川一坳当中发觉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当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一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 作者如何描述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点(不同季节、时刻转变、气候不同、地理特点)
(2)要选好观看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述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刻顺序)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拓展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超级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刻画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式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古有一人:念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生平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当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地了人世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
那个人是谁呢?确实是苏轼。
(二)作者、背景等
1.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2.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3.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那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批捕入狱。
经太长时刻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确实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好的刻画,真实的记录了他那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字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解(ji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
(2)朗诵课文,听录音纠正
温馨提示:声音亮,吐字清;像说话,有真情;重停顿,悟意境。
(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品读课文,体会意蕴
1. 请找出文中描述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映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遇。
2. 琢磨以下句子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
(低沉、失落)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兴奋、惬意)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一辈子的感慨)
3. 体会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那个地址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括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表面上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事实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
第二,“闲人”包括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理想,他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只是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算了。
(通达乐观)
4.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可是他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一辈子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付苦难的人格魅力。
(五)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表达、描述、抒情
2. 表达部份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址: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情形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刻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
点?
绘景;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洁白、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解的达观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 阅读苏轼的《浣溪沙》,明白得意思,看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
浣溪沙①
苏轼
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一辈子无再少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①选自《东坡乐府》。
② [蕲水]即此刻湖北浠水。
③ [子规]布谷鸟。
④ [无再少]无法再现青青年时期。
⑤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光阴流逝,自伤衰老。
白发,老年。
唱黄鸡。
感慨光阴流逝。
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光阴流逝。
2. 积存古代描述月亮的诗词。
(七)作业
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旧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