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孔宪萍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8期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大豆土传病害之一。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发病较重。

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一、症状
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

田间播种后引起种子腐烂或大豆幼苗主根出现病斑,病斑为浅褐色至黑褐色。

幼苗期,在子叶和真叶基部发病形成褐色病斑,2~3天后褐色斑中间呈灰白色,后期病斑边缘呈褐红色水渍状,幼苗猝倒死亡。

复叶期,发病部位一般在茎基部1 ~4节间,病斑褐色,叶片褪绿变黄,不脱落呈八字形下垂。

病斑继续向上部扩展,病茎干枯死亡,呈黑褐色,有的表面着生白色霉状物。

花荚期,病斑出现在基部至12节间.有的分枝也发病。

发病前期,病斑呈红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有凹陷,病斑逐渐向上、周围及茎内部侵染;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加重,病斑扩大并扩展到茎的全周,颜色变为浅褐色,病菌由表皮向髓部侵染,髓部呈水渍状;发病后期,病斑长度在4~18厘米之间,茎部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植株叶片变黄下垂,整个植株萎蔫,节间发病的叶柄脱落。

鼓粒期,病部有明显的不规则黑褐色小斑,有些豆荚电感病,最初在豆荚基部呈水渍状,逐渐往端部扩展,致使整个豆荚变褐干枯,豆荚表皮失去光泽呈淡褐色。

受害种子干瘪皱缩,青绿色或有褐色斑,部分种子因麦皮雏缩呈现出网纹,子粒体积明显变小。

二、病原
该病原是大豆疫霉菌。

该菌在LBA和V8汁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不发达,生长缓慢,菌落平坦,边缘不整齐,在胡萝卜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较发达,呈致密的絮状。

幼龄菌丝无隔、多核,宽3~9微米,菌丝大多呈直角分枝,分枝基部有缢缩,菌丝老化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菌丝膨大体,膨大体呈球形、椭圆形,大小不等。

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最高35℃,最低8℃。

三、侵染循环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在收获过程中发现混杂在种子中的土壤颗粒和病株死体,带有活的疫霉菌。

大豆植株感病后,在根内形成大量的卵孢子,此卵孢子抗逆性强,
可以在土壤里和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卵孢子打破休眠而萌发,长出芽管,发育成菌丝和孢子囊,当土壤积水时,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通过土壤中的流水传播。

游动孢子被吸引到发芽的种子及根的渗出液周围,并聚集在根组织上休止,然后萌发产生压力胞穿透寄主表皮,并在寄主细胞间通过吸器从寄主组织中吸收营养而生长。

疫霉菌侵入寄主根部,根系受侵后,病菌向上扩展至茎部和上部侧枝。

四、发病条件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降雨、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肥料和栽培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土壤刚素最为重要,而土壤因素中又以土壤湿度为影响此病原菌活性。

如果土壤被水淹没或下雨后排水不良以及地势低洼积水时,游动孢子大量形成并释放,随水传播,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严重;干旱也使大豆疫病发生严重。

土壤温度也是影响此病害的重要因素,温度高于35t时,植株很少出现症状。

耕作、栽培方式、茬口、地势等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大豆疫病的发生。

在黑龙江调查发现,平作发病率为5%~7%,垄作为3%,重茬发病率为5%~7%,正茬为零星发生,低洼地发病率高达30%~50%,而岗地为零星发生。

平,播、密植、重茬、低洼地块疫霉病发病较重。

五、防治措施
1.培育抗、耐病品种
由于此病的病原菌和大豆品种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尽管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很多,但利用抗病品种仍然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国内也鉴定出一批品种和抗源材料,如绥农15、绥农8、吉林5号等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2.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少耕,窄行,使用除草剂等都能使病害加重,降低土壤渗水性、通透性的措施都将加重大豆疫病的发生;减少土壤水分,增加土壤通透性,降低病菌来源的耕作栽培措施,都可以减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程度。

所以栽培大豆应避免种植在低洼、排水不良或粘重土壤中,并要加强耕作作业,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可减轻发病。

3.综合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