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大小猫洞》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大小猫洞》同步练习(语文版
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一、语言实践
1.给以下粗体字注音。
爵〔〕士仆〔〕人矮〔〕小徒〔〕步
效率〔〕辉煌〔〕脱〔〕离尊〔〕重
2.找出以下句中的错不字并改正。
〔1〕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辩。
〔〕
〔2〕假设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形,两猫不能同时进出,事必大的要挤了小的。
而且——大猫:这是我的洞,充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事,心中不服。
〔〕
〔3〕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绝不能一个人徙步走来。
〔〕3.多音字组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4.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语病。
〔1〕历代古今中外的体会证明,娇生惯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2〕同学们要随时克服并认真发觉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点。
5.给以下形似字组词。
辨、辫、辩
6.下面一段话的正确语序是〔〕
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能够两用。
假设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形,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
而且——
A.假设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B.双方平等了。
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C.大猫:这是我的洞,承诺你用,要以我为主。
D.小猫:感谢。
我的玲珑小洞也能够供你用。
但是你进得去吗?
E.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F.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
我能够让你也利用。
二、阅读实践
〔一〕
①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②话讲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
据讲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
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
晏子不肯,讲,到什么国进什么门。
到狗国才钻狗洞。
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依旧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为小,只好请他进大门。
没开始谈判先吃了败仗。
③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
既是外交访咨询,晏婴大使必非一个人。
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
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
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这故事靠不住。
④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⑤楚人:门是供人走的。
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
门以人为准。
⑥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
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
小国的城小,门也小。
门以国为准。
⑦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动身看人和门的关系。
7.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晏子使楚〞的故事〝靠不住〞?
8.〔1〕〝门以人为准〞是〝人本〞思想的表达吗?什么缘故?
〔2〕〝门以国为准〞是〝人本〞思想的表达吗?什么缘故?
9.选文表达〝晏子使楚〞的故事的语段是第段,分析故事的语段是第段。
〔二〕
①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讲过:〝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意思是讲,勤求学咨询而不用心思索,那依旧茫然而无知;只是挖空心思去想而不勤求学咨询,那依旧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
②一个人从同意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与记,学与思的过程。
学是思的过程,思是学的基础,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方能循序渐进而终有所成。
③歌德曾经讲过:〝谁不用脑子去摸索,到头来他除了感受之外将一无所有。
〞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取,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
试想,达·芬奇学画时假设不是每画一个蛋都认真揣摩绘画的技巧,而只是追求简单的重复,他岂能成为一代巨匠?在马列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假如不是学而思,思而行,在吸取理论精髓的同时结合客观实际,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中国革命不早断送在王明之流〝左倾〞教条者手中了吗?联系现在,我们学习知识,假设只用头脑去背,而不整理,那么,脑子虽被塞得满满的,却依旧茫然无知,无法把握及活用所学的知识。
可见,
④那么,是不是只要多摸索而不必学习了呢?答案因此也是否定的。
孔子云:〝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能够想象一下,爱迪生假如只是整天单纯地想一些稀奇惊奇的东西,而不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并加以实践,那么,他能将设想变为现实吗?而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自命不凡的人,整日空想,好高骛远,认为学习是白费时刻。
可结果呢?差不多上一事无成,空自蹉跎。
我国进行改革假设单凭主观想象,而不学习正确的科学理论及前人的实践体会,怎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怎会有今日的腾飞?可见,
⑤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面对如此浩渺的知识海洋,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差不多上无法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摸索,提出见解,才是把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10.下面两句话,第句是第③段的结尾,第句是第④段的结尾。
〔1〕人们要获得知识,离不开摸索。
学而思之,方能将知识融会贯穿,举一反三。
〔2〕摸索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如此的摸索才能深化所学,有所创新。
1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2.第③段中孔子的话与第④段中歌德的话能否互换?什么缘故?
13.第③段中〝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无法化为己有〞一句话的讲理方法与它下边的几句话有什么不同?用这种讲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14.本文批判了哪种不行的学习方法?请摘录它的具体表现的句子。
三、表达实践
15.题目:« »给我的启发
要求:将自己最感爱好的一个故事记录下来,并分析故事蕴涵的道理;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jué púǎi tú lǜhuáng tuō zūn
2.〔1〕辨〔2〕势允是〔3〕决徒3.C
4.〔1〕古今中外的体会证明,娇生惯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或者:历代的体会证明,娇生惯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2〕同学们要随时发觉并认真克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点。
5.
6.C E A F D B
7.两个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骑马乘车,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二是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8.〔1〕不是。
作者在那个地点用了隐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门以人为准〞实质是以等级为标准。
因此,它不是从实际需要动身的〝人本〞思想的表达。
〔2〕是。
作者在那个地点也用了隐喻的手法,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做情况从实际需要动身。
因此,它是〝人本〞思想的表达。
9.②;③—⑦
10.〔1〕〔2〕
11.引出中心论点,并作讲明。
12.不能。
因为二人的话只能证明所在段的分论点。
13.这句是比喻论证,下面几句是举例论证。
如此讲理生动,通俗易明白。
14.只学不思。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