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冲突 ——以电影《少女小渔》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冲突
——以电影《少女小渔》为例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逐渐融合,但彼此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在其发展路径上确实存有诸多差别。

本文将透过电影《少女小渔》这一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

由此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优秀之处,并且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关键字:中美文化文化冲突《少女小渔》文化心理文化和谐与共生
1电影简介
江伟和女朋友小渔,千里迢迢从中国大陆来到纽约。

由于无法取得居留权,小渔在唐人街当非法劳工。

江伟也是以学生身份来美,半工半读,为了摆脱困苦的生活,他被迫安排小渔与年届六十的意大利老头Mario假结婚,希望让她取得绿卡。

然而,为了应付移民官的抽查,小渔被逼与Mario同住,气得Mario的妻子Rita也去把头发染黑,与小渔争一日之长短。

看着女友和别人同住,江伟满不是味儿,更借机将Mario大打一顿,害得他旧病复发。

Mario的病情急转直下,小渔决定留下照顾,直至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才离去。

2中西文化冲突
2.1电影中中西文化冲突体现
《少女小渔》中的小渔所代表的并非是小渔个人,她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移民所共同发生的故事。

以小渔为例,“假结婚”使她获得了通往西方的通行证,但代价是她在澳洲的生活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在维系合法身份的同时也失去了江伟的爱。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小渔没有因此去计较这次选择的得失,而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包容了文化差异上的裂痕,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在冷酷的异域生存压力下情感的力量和价值。

小说中的老头儿是一个衰老的意大利移民,其全部家当中最值钱的仅是一把小提琴。

他的女友瑞达也没有正式职业,两个意大利移民的情侣生活更像是一对落难同乡,相依是为了排忧和消解寂寞。

老头儿的贫穷使其想尽各种生存之术,甚至想到以“假结婚”来获取“月佬”。

小渔的出现让在竞争社会中落败的老头儿看到了超越了金钱物质之外的另外一种东方的人性之爱。

2.2不同文化心理
面对双重文化的压迫,弱者小渔,牺牲自我,用宽容去体恤江伟的自私与老头的无赖。

而她更是用其宽容的力量感染了老头,使他开始积极生活。

而在此过程中,从这两位“他者”身上,小渔的自我也实现了蜕变,她直面拒绝江伟的命令,学会了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

西方文化主动接受东方文化,企图实现中西文化平等。

起初老头对小渔十分无赖,但小渔却毫不生气地去关怀他。

老头备受感
动,此后不顾瑞塔的反对为晚归的小渔开灯,自己去卖艺来偿还小渔的火车票钱。

这些细节都体现出老头对小渔的大转变,更多的是体现出了西方文化正在主动地接受东方的优良的传统文化。

1
2.3产生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在“多元化”的西方社会,华人总是处于无法摆脱的边缘处境,尤其是在早期的移民潮中,由于中西方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绝大多数华人初到西方,都是处于绝对贫穷的社会底层。

语言是进入西方社会的通行证,语言上的原有障碍使许多移民从一开始就被排挤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大门之外。

对于移民来说,迁移即意味着脱离了自己的文化而去适应他人文化,这种不适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方能体会。

华人到了西方,长时间的边缘化生活会使移民在在心理上产生各种失衡与变化。

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人在行为中常常要经历一个观察、体味到亲身实践的自我调整阶段,心灵时常徘徊在“变”与“不变”之间。

许多从中国去西方社会的人都有感触,国内的大学教授在办理居住证时和偷渡客站在同一个队伍中,每日的生活都要从柴米油盐等基本需求开始。

国内已拥有的光环瞬间即逝,一切回到普通生命的个体原点,日后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从毫无根基的“赤裸人生”打拼而来。

虽然一代又一代的移民都体会到了文化碰撞之后的伤痛,但是一批又一批的华人还是不断地踏上西行之路,新生活的希望让人们无暇顾及语言、财力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西方的发达代表的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在西方社会的成功便意味着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成功。

国内有体面工作的人去西方,是希望由中国的“中心”进入世界的“中心”;而国内的边缘群体去西方是为了摆脱现有的边缘地位,借助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来求得人生的根本性转机。

2
3中西文化碰撞后的和谐与共生
《少女小渔》中的小渔虽然被视为东方儒家文化的化身,但却具有西方基督式的博爱色彩。

在许多人看来,以完善人性、行善美德来践行爱的方式在“三纲五常”的统治思想映衬下是一种旧文化的符号,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儒家将人性本善归于“仁爱”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将善表现为博爱、宽恕与牺牲性,其爱的内核存在着一致性。

在《少女小渔》中,是东西方文化本质中的“爱”的内核激活了异质文化下人的心灵感应。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小渔的“输”是现实意义上的失去,然而她没有丢失爱的特质去加入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中去,而是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去触摸西方文明的博爱精神,从而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后,实现了新的和谐与共生。

小渔以弱者身份寄居于西方,她也处于涵化的支配状态中。

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她以实际行动将自己文化美好的一面注入西方,呈现给西方世界的是一种不屈于现实压力的文化自信。

3
结论
《少女小渔》以弱求生存让人们看到了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互补共融的人伦思考方式——以宽容和坚忍去对待差异,以向善和博爱去化解差异。

在东方文化语境中女性是弱者,男性是强势,而到了西方语境中置换了。

小渔以宁静的态度从别人眼里换回自尊,同时以美德感化老头,带有自我牺牲的性质,甘愿达到人格的完善,具有民族性和国民性。

电影中着力挖掘并审视人性,展示其复杂与多样,追寻其善良与美好,展示人性最本真的状态和最理想的光辉。

她以孤身一人在异
乡求学的经验,展示出移民犹如“生命移植”,是非观念、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遭遇重新洗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织融合有快乐也有苦楚,在东西方(中美)异质文化之间构建了一种多层次的比较文化视野和新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1]陈虹静. 镜像理论下拉希莉与严歌苓跨文化写作比较——以《疾病解说者》和《少女小渔》为例[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51-55.
2[2]金吉华,孙永红. 谈《少女小渔》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共生[J]. 长城,2014,10:115-116.
3[3]张强宏,张素娣. 异质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与救赎——以严歌苓华人移民小说《少女小渔》为例[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2:3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