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治心悸5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治心悸5法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其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于临床。
笔者将其归纳为5法,略述于后。
1 温复心阳法
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前者为代表方。
本方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例1:郑某,男,35岁,干部,1994上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症好转,但近3天来觉恶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
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查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
证属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
处方:桂枝6 g,炙甘草、黄芪各10 g,白芍12 g,炒酸枣仁15 g,生龙骨(先煎)20 g,浮小麦、红枣各30 g,每天1剂,水煎服。
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
守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2 温阳利水法
本法以温阳气、利水湿的方法来温补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
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代表方为真武汤。
例2:钟某,男,45岁,因患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入院。
症见头面、四肢均浮肿,尤以下肢为甚,平卧困难,气促,心悸,四末冷,无汗,腹胀,口淡,胃纳差,时有呃逆,小便量少,24小时尿量为
300 ml,色赤,大便烂而少,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查GLU14.54 mmol/L,BUN18.06 mmol/L,Cr335.9 μmol/L,CO2-CP20.8 mmol/L,TP56 g/L,A28 g/L,G28 g/L,A/G比值为1∶1,B超示有中等量腹水,X线全胸摄片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入院后经中西结合治疗,血糖已控制,但浮肿及心悸不减。
中医诊为水肿,证属脾肾阳虚,水液泛溢。
治以温阳利水。
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茯苓、熟附子(先煎)、丹参各15 g,白术12 g,炒白芍、法半夏各9 g,生姜2片,肉桂()3 g,玉米须30 g。
水煎少量频服,每天1剂,并配合支持疗法,小便逐日增多,浮肿渐退,心悸消失,1周后病情稳定。
3 补血复脉法
本法以补气血复心阳的方法使心阳复,气血充足而心悸止。
临床以气虚血少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为辨证要点,代表方为炙甘草汤。
例3:梁某,女,68岁,1995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因患冠心病2次住院,均好转出院。
当天下午4时许因洗澡后突发心悸,胸闷,气促,四末冷,口唇轻度紫绀,口干,小便量少,大便干结,舌质嫩红、无苔,脉结代。
体查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律不整,快慢不一,心率110次/分,诊为心悸,证属心阳不振,心血不足,治以通阳复脉,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方用炙甘草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茯苓各15 g,干姜、桂枝、麦冬、阿胶(烊服)、酸枣仁各10 g,党参30 g。
急煎频服,至夜7时已服1剂。
胸闷、心悸感觉减轻。
7月16日早7时复诊:胸闷、心悸减轻,昨晚下半夜能入睡,四末温,舌仍嫩红、少苔,脉结代。
效不更方,守上方连服6剂,胸闷、心悸消失,胃纳转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查心电图示心律已转为窦性心律。
4 健中补虚法
本法以培补中气的方法治疗心悸。
临床上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所引起的阴阳俱虚的心悸而烦为辨证要点。
代表方为小建中汤。
例4:徐某,女,60岁,因家务劳作时扭伤腰部,屡进活血祛瘀药物及理疗,腰伤好转,但觉精神倦怠,腰部胀痛,四肢沉重乏力,面色少华,心悸动不安,胃脘胀满,胃纳差而欲呕,大便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滑,脉缓。
诊为心悸。
乃攻伐太过,损伤脾胃阳气所致,治宜健脾补中,用小建中汤加味。
处方:桂枝9 g,白芍18 g,炙甘草、茯苓、白术各10 g,生姜3片,大枣、黄芪、炒麦芽各20 g,丹参6 g。
水煎取液,加入饴糖30 g溶化,温服,每天1剂。
3剂后复诊时患者诉精神好转,心悸及腰部胀痛均消失,胃纳转佳,守上方再进3剂,随访诸症悉除。
5 和解少阳法
本法以和解少阳的方法,除胸中烦满,使少阳郁滞得疏,胸中烦满得解而心悸自止。
临床上除有心悸心烦外,以少阳邪热郁滞为其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例5:黄某,男,35岁,1996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有胃脘痛病史7年,时发时止,近日因饮食不当,胃脘痛复作。
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伴口苦,恶心欲呕,心悸不安,吐酸,纳差,大便干,舌边红、苔薄黄,脉促。
体查:心前区可闻及4~5次/分期外收缩,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胃脘部压痛。
诊为胃脘痛,证属肝热犯胃,热扰心神,治以和解少阳,泄热安神。
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8 g,黄芩、甘草各9 g,法半夏12 g,生姜3片,大枣15 g,黄连须3 g,海螵蛸、茯苓、延胡索各10 g。
服2剂后,症状大减,心悸不安消失,守上方再服2剂,胃脘痛缓解,查心电图亦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