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仪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太子坡,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当地一个叫“福”字照壁的墙上,如今依然清楚地写有:“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伐战争推动农民革命热情B.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的探索
C.力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中共注意吸收传统文化 精髓
2.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7.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5.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
A.京察制度B.中央监察体制C.殿试制度D.朝觐考察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按等级高低给予不同的待遇,因此,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朝觐考察制度的对象、标准、奖惩措施等,D项正确;京察制度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材料是对地方官的考核制度,不是中央监察体制和殿试制度,排除BC项。故选D项。
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某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
A.察举制B.科举制
C.禅让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按照家世、出身、门第进行选拔官员,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现象,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时期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排除B项;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排除C项。故选D项。
A.禅让制】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了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B项正确;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西周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如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
A.国共十年对峙B.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
C.军阀割据混战D.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例中的奉系、皖系、直系等内容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军阀混战局面,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在1927年至1937年,当时北洋军阀的统治已经结束,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军阀林立,社会动乱,排除D项。故选C项。
6.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朝代
分等标准

“万户以上为伞”“减万户为长”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纳钱粮的数额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遗(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1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意在强调
A.不断发展、完善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
13.“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认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以上史实反映的经济现象形成于( )
A.古典时期的罗马B.中古时期的西欧
C.中古时期的阿拉伯D.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认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以武装暴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形成于中古时期的西欧,B项正确;古典时期的罗马是较为早期的罗马时期,这时期城市还未发展起来,排除A项;中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是东西方的文明以及贸易传递者,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中古时期欧洲城市自治与发展的现象,排除C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晚期,这时期英国工业水平发展,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0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公布的《宪政筹备九年清单》中将很多一般行政事务列为预备立宪应办事宜,农工商部所列清单无一与宪政有关,可见清政府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宪政缺乏诚意,预备立宪计划不周、推进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新政在改革政治体制方面突破不大,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旧势力间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地方自主权增强,看不出中央集权式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措施,未提及民众的态度,不能得出“不得民心”,排除D项。故选C项。
仪陇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统治者创立了(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文件中的“军事行动”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期间B.解放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D.反“围剿”斗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材料所述“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发生于解放战争期间,B项正确;设置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与北伐战争、反“围剿”斗争关系不大,排除A项、D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暂停土地革命,改为实行减租减息,与材料所述“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12.1303年10月,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命人绑架了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公开处决了他。这个事件反映了()
A.法国教权与王权斗争激烈B.基督教会已失去影响
C.法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建立D.法国市民阶层的崛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303年10月,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命人绑架了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公开处决了他。”可知,法国国王处决了教皇,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之间有矛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史实,题干时间是1303年,显然此时是中世纪,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影响广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的教权与王权斗争激烈,不能体现法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涉及法国王权与教权之争,没有体现法国市民阶层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4.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故选B项。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唐朝、明朝、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可知,汉代以人口多少来划分县级政区,唐代除了户口多少之外,增加了“资地美恶”的标准,明代以纳钱粮的多少来划分县级行政区,但到清朝,划分地方行政区的标准更加复杂,体现出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县的划分标准,没有涉及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的等级高低问题,排除A项;明朝县的等级标准位纳钱粮的多少,但汉唐时期主要以人口多少为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没有涉及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形成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针对的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无关,排除B项;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实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武当山的太子坡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如今依然清楚地写有:‘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可以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在武当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7月—1927年春,且北伐战争推动农民革命热情主要是指湘鄂赣三省成立了省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排除A项;力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生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共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排除D项。故选B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