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中学2018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中学2018年高二历史下学
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有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就是把农村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可在该史学家看来,苏联
A.重点发展农业
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
D.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苏联……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反映了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牺牲了农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使国民经济失调,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斯大林体制排斥市场,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根据这种思路,希特勒上台后
A.疯狂扩军备战
B.组织纳粹党
C.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参考答案:
A
3.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征属于门下省,而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所以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门下省本身的职权所决定的,即由于当时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已经制度化所决定的,“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是不符合魏征时期的事实的。
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门下省并不具备此项职能。
分割相权不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而是加强皇帝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4.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不是“银贵钱贱”的决定性原因,而应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计算方便,用金计算又比用银计算方便。
该学者认为“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走私加剧
B.国内外市场扩大
C.货币政策变动
D.外国商品的冲击
参考答案:
答案:B
分析:从“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计算方便,用金计算又比用银计算方便”可以看出是因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导致了货币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提及鸦片问题;C选项错误,不是政治因素导致的变化,而是自发变化的;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点睛:本题是从材料来分析学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要对这位学者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这位学者的说法是否有问题,这是要找出这位学者的观点即可。
5.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故D选项正确;宗法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瓦解宗法制度的内容,也无法得出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够说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B信息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小家庭的耕作形式,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削弱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6. 公元200年,曹操在部分地区按户征收绵、绢等即户调,此后户调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
据此推测,户调制度
A.导致官营丝织业日益萎缩
B.使自然经济出现瓦解趋势
C.遏制了丝织生产的商品化
D.推动了家庭丝织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按户征收绵、绢等即户调”可知,绵、绢属于家庭丝织业,赋税以此物作为交纳对象,推动了家庭丝织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官营丝织业供应皇家贵族,与户调制度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自然经济出现瓦解趋势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
如果没有生产绵、绢就要到市场购买交税,这有利于丝织生产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
7. 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
值链之中。
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巩固区域集团化
B.消除国际竞争
C.推动贸易自由化
D.促进国际合作
参考答案:
C
【详解】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它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材料中的“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正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推动贸易自由化,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是解决贸易纠纷,显然不可能消除贸易竞争,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宗旨不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故D项错误。
【点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8.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做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这反映出了卢梭
A.主张天赋人权
B.宣扬人民主权说
C.肯定社会契约论
D.承认古希腊奴隶制在当时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A
卢梭的思想。
从题干材料可知,卢梭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这种主张在卢梭看来是“因果倒置了”。
由此可见,卢梭是主张人人平等。
所以应选A。
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9. 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
交纳。
”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参考答案:
考点: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故A项错误.
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而题干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以看出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故C项正确.
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而不是完全,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10. 在研究人们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①英法的绥靖政策
②苏联的自保政策
③国际联盟的软弱性
④德国人们的盲目性
⑤共产国际的号召力
A.①②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共产国际的号召力主要是在有共产党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中,共产党都不是执政党,
都不能左右本国政局,所以共产国际的号召力不是阻止二战的必要因素。
11. 证明“造物主”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使人的思想发生飞跃的学说是
A.生物进化论学说 B.细胞学说 C.血液循环学说 D.科学原子说
参考答案:
A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
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
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
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
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
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
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
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
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
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
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
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
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由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官费留学到官费、自费并举;由学习军事科技为主到全面学习先进文化;由饱受争议到受到鼓励;留学人数出现迅速增长.
(2)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为改良和革命积蓄了力量.
依据材料中“赴美幼童人120”“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以及材料二“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的信息归纳变化。
依据材料一“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以及材料二“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才培养、西学传播以及近代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
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进行总结。
13.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
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证据是
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
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
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
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
参考答案:
D
这一题考查不同的历史史料在作为证据时的可信度问题,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遗存应该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实物,是最能接近历史的真实的,所以D最能证明国外学者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后世文献的真实性小于出土的历史遗存,故排除C;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应该真实性更小,故排除B;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在真实性上也远远低于历史遗存,故排除A。
14. 《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材料强调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参考答案:
C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
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
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
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 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是
A.首次打破了君主专制统治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认识。
在梭伦改革前,雅典就有公民大会,由此可排除A项;在梭伦改革后,克里斯梯尼、伯利克里都继续推行改革,他们的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由此可排除C、D两项。
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课标外)。
16.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制约与平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制约与平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参考答案:
B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六处提到了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列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三民主义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政权”的革命思想③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D
18.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参考答案:
C
“天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朱熹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理”并非天体运行法则,选项A是对天理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天理”是封建等级秩序而非社会发展规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天理”的内涵就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9. 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参考答案:
C
20.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为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伴随封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④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著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的文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活跃现实,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下市民文化的兴起,所以②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①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21. 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参考答案:
C
东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东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
因此《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的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故答案为C项。
A项“直接说明”说法错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的二手史料,排除D项。
22. 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参考答案:
B
23. 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伏尔泰、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A.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
B.加大东西方文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护人权
D.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参考答案:
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他们都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所以两者宣传中国儒家思想的目的是反对特权,维护人权,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他们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得出他们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B选项错误,两者宣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目的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是加大东西方文化交流;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
出两者的意图是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 王冕的《墨梅》,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含笑盈枝的姿态。
这种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技法精益求精的绘画属于( )
A.原始岩画
B.山水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参考答案:
C
25. 下列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它事件根本不同
A.平定三藩B.统一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准噶尔叛乱
参考答案:
C
26.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
据此回答9~10题。
9、据史载: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郑克塽谴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
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②郑成功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④郑克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 )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A
27. 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说明这段文字材料应该出现在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所以AB两项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可直接排除,同时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中国积极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也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C,这符合材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28. 以下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数据。
该数据表明()
A.美国一直垄断着世界经济 B.欧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日本已经取得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
C
29. “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前言》)这一要求反映的是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文明史观。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文明史观,C项说法正确;
A、B、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C。
30. 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
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D.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作者认为,上帝使人处于中央的位置,人比其它生灵具有自由意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这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思想。
故A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涉及神学和宗教改革,排除B;C、D均晚于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