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最新)
一、课外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①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②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A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露的样子。
)
③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洒在细密的竹叶上,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④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
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⑤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每夜幕降临,他们就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像男高音似的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B这些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人们听着这美妙的曲声,带着微笑甜甜地进入梦乡。
⑥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
C柳条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
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垂涎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的结构是( )。
A.分—总B.总—分C.总—分—总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把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及时地记录下来。
参考文中(A)处的批注,在原文B、C两处,任选一处加上批注。
答:我选(_____)处,批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家乡秋夜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盲童的画
在色彩缤纷的少年儿童画展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极其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
雪白的纸上,用画笔画着一个太阳,照耀着一间小屋,小屋前有淙(cóng)淙的流水,好像还有一棵树。
寥(liáo)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和平幸福的人家。
设想一下孩子拿起画笔时的心情吧:她画一个太阳,那美丽的太阳露出火红的脸,射出炽(chì)热的光芒,照在每个人的身上;她画一棵树,葱绿的颜色,上面栖(qi)息着无数的鸟,唱出悦耳的歌曲;她画一条小溪,那青色的溪流,她曾用手指触摸过,有一阵清凉的感觉;她画一间小屋,这屋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这是多么美好的情境啊!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上的声音,怎么画得出来呢?她只能画出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就是这么疏疏落落的几笔,对于一个失去视力的孩子来说,能够组成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然而,从这没有色彩的画面上,人们已经看到她心灵上的色彩;在这线条极其简单的构图上,人们还听到并感受到了她所感觉到的声音。
谁走过这幅画前,都会觉得这幅画蕴藏着的美丽生命正在祖国温馨的阳光和花丛中生长着;一颗坚强的、不畏困难的心在向我们微笑。
这盲童的画上原来也有丰富的色彩啊!——何况,看这幅画的人们更愿意为它添上各种鲜艳的颜色呢!
1.盲童的画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过盲童画前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 )
A.盲童的画上应该有丰富的色彩,盲童画不上去,看画的人会给它加上去的。
B.盲童虽然看不到颜色,但她对世界有美好的想象,有丰富的感受,她的画反映了她心灵上的美好感受,表达了她坚强的意志。
看画的人能理解盲童的心灵,并受到感动。
三、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逾越一朵花的距离
香子兰是一种豆科植物,它在花落后会结出豆荚形的果实。
成熟的香子兰果实晒干变黑后,就会成为散发浓郁香味的香料,这种香料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化妆品。
由于产量低,香子兰的价格仅次于藏红花,是世界上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
最初,香子兰只生长在墨西哥,因为只有墨西哥特有的长鼻蜂才能给它授粉。
因为香子兰果实的珍贵,当地的印第安部落经常为争夺它发生武力冲突。
1793年,南印度洋留尼汪火山岛上的居民引进了香子兰和为之授粉的长鼻蜂。
那年春天,香子兰在岛上生长茂盛,并开出了淡黄色的花朵,这令留尼汪人很高兴。
但令人们想不到的是,那些长鼻蜂竟然出了问题:它们无法适应火山岛上的生活,最后都死去了,而当地蜜蜂对这种外来的植物毫无兴趣。
香子兰的花期短暂,每朵花只开一天。
没有授粉者,就意味着这些花将全部凋谢却结不出一颗果实。
人们(),却只能眼看着花谢而绝望。
一天,一个()的留尼汪人偶然用手捻了一朵香子兰花的花蕊,没想到这一捻竟捻出了奇迹:不久以后,这株香子兰结出了香喷喷的果实。
这
样,岛上的人们才知道,香子兰是雌雄同体的植物,没有长鼻蜂,人工也可以为它授粉。
这个发现,使得香子兰的足迹开始遍及世界。
如今,每当香子兰开花时,人们只要随身带一根长长的针,刺一下花蕊,就完成了授粉任务。
香子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希望与我们只相隔一朵花的距离,有些人因为()、消极等待而与其失之交臂,而有些人只是动了一下手指,奇迹就出现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进文中的括号里。
心有不甘无动于衷心急如焚
2.按短文内容填空。
(1)香子兰香料特别珍贵是因为_________,而且最初只生长在
____________。
(2)留尼汪岛上的香子兰将无法结出果实是因为__________,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
(3)留尼汪人用手捻出奇迹是因为香子兰是_____________的植物,________也可以为它授粉。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香子兰的果实成熟后就是一种散发浓郁香味的香料
B.香子兰香料是世界上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只用于食品调味
C.香子兰在留尼汪岛上结不出果实是因为引进的长鼻蜂都死去了,岛上再也没有蜜蜂了
D.人工授粉的方法让香子兰在墨西哥以外的地方也结出果实
4.画“”部分中的“动了一下手指”在文中指_______,“奇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飞翔”的蜘蛛
有一天黄昏,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
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
带着这个疑问,我把院子里所有的蜘蛛网都搅毁了。
后来,细细地观察,我才发现它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行,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落在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或者说它满意了,再把丝收紧。
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
以后的进程一般比第一根丝的安置要快多了。
尽管它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练,操作起来,仿佛是一种愉快开心的表演。
蜘蛛本不会飞翔,但能够把网结在半空,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忍的小动物。
它的网织得精巧而且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
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半空。
奇迹是执着创造的。
1.短文的第2自然段是作者对自己的()描写。
A.神态B.动作C.心理D.语言
2.题目“‘飞翔’的蜘蛛”中的“飞翔”为什么加引号?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蜘蛛本不会飞翔,但它能凌空结网,让人感觉它好像会飞。
B.因为蜘蛛结网时能飞,但与小鸟的飞翔不一样,所以加上了引号。
C.作者想特别强调蜘蛛是会飞翔的。
D.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会飞翔的蜘蛛。
3.第4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
A.话题转移B.补充说明C.引出下文D.声音延长
4.蜘蛛是怎样把网结在半空中的?我能在短文的第(______)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5.读完短文后,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
金奎叔
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wò( )住了鹅的长脖子。
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
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pínɡ( )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qiā( )住它的脖子,把它shuǎi( )到池塘里去。
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
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
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拼音把生字写在括号里。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顽皮()束缚()答应()欺负()
3.无缘无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金奎叔说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6.理解句子含义。
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
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
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睡—(_____)安静—(_____)丰收—(_____)
2.读短文,补充词语。
色彩(________)颜色(_______)热闹(_______)
生机(________)美不(_______)丰硕(_______)
3.在短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子抄下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的关系是________。
5.短文按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6.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春天:_______ 夏天:_______
秋天:_______ 冬天: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学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们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这里,每人每天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
车一个急刹车戛然
..。
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它都不..而止
肯挪动半步。
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老牛这样倔强。
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
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
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不远处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
着小牛贪婪
..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
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1.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戛然而止:_____________
②贪婪:_____________
2.文中依次写了三个感人的情节,分别是:老牛__________,强忍鞭打执意索水,护犊饮水母子情深。
3.请从文中摘抄最使你感动并且最能表现老牛母子情深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请你谈一点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运水战士,你会甘受处分而给老牛半盆水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希望盼望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谴责批评)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2.给语段中画“”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遭遇是()
A.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因病而死。
B.在中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4.理解语段,选一选,填一填。
(填序号)
A.为虎作伥 B.怒不敢言 C.哭诉无助 D.得意扬扬
周恩来亲眼见到:妇女的(______),洋人的(______),警察的
(______),群众的(______),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华不振”。
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的“中华不振”指的是()
A.中华人民不凶狠。
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欺凌。
C.中国不强势,没有话语权。
D.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石林(节选)
吴然
游人散尽了,夕阳的风吹(拂佛)石林。
此刻,一切都安静了,安静了,石头们呼吸着晚霞里(闪动闪烁)的星光的气息,沉默如石雕的哲学家。
月亮出来的时候,它们扬起的脸庞光(茫芒)四射。
据说月亮上有许多永远冰冷的石头。
是月亮上的石头向地上的石头问好吗?月光冷凉,落在一柱一柱的石头上,弹跳一下,碎了,溅成满地银花。
石林浸在月光里。
(突然悠然)想起一个小姑娘,想起小姑娘这样问妈妈:“夜里,石林睡觉吗?夜里,石林好玩吗?”
石林忍不住笑了,可爱的小姑娘哟!
这时候,虫儿们出来了。
母蛐蛐叫,公蛐蛐叫。
蜘蛛在月光下织网,蛛网一闪一晃地亮。
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又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石头们痒酥酥地,想笑,月光颤颤如花瓣。
鳞甲绿亮的秤杆蛇游过来了。
青蛙、癞蛤蟆、田鼠、竹鼠和松鼠,还有穿山甲、蛤蚧,还有一只灰兔跑了过去。
噪鹃鸣叫起来,山斑鸠拍着翅膀。
打屁虫、大刀螂、蝎蛉、金龟子们复眼(闪动闪烁),彼此用触须、长足和气味互致晚安。
跳舞的跳舞,弹唱的弹唱,每一块石头,每一茎草叶,都是虫儿们的婚床和乐池。
月光的瀑布(泻泄)在石壁
上。
石头们身披新装,满怀(欢喜喜悦)地让(浸透渗透)月光的木香花、紫藤、皂(夹荚)树、白蜡条、金竹、野玫瑰和洋槐的清香,从自己的缝隙和皱褶里流过。
呵,小姑娘!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你说,夜里,石林好玩吗?
(选自《吴然经典美文洱海大耳朵》)
1.选出括号中正确的字。
2.选出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3.仿写词语。
痒酥酥(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颤颤(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石林好玩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
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
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
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着瓜溜走了。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画出来。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3.我来露一手: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________,眼睛和耳朵________,牙齿________,门牙________。
它们的四条腿________,跑起来很快。
爪子________、________。
浑身长满了
________。
4.选一选: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括号里打“√”。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 )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 )
5.想一想: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炊烟
早晨公鸡们早早的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了。
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
其实最先迎接到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的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着这生活的丝线。
()着热情的双手,()着胳膊的胳膊,()着幸福的衣袖,()着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它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情感。
他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
已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
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
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
我的老家在鄂西子娘园。
,经历过最严酷的饥荒。
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乡村的炊烟。
没有炊烟的乡村。
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
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
最初它们养在各家各户中。
但一到半空他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他们就如同鄂西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
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
家的游戏。
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散了、扣子扯脱了,但是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1.短文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项是()
A.挽拉拽牵画B.拽牵挽拉画
C.牵挽拽拉画D.拽拉挽牵画
2.第二自然段把炊烟比作无骨的动物,还把它比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主要是为了表达炊烟中包含的____________的情感。
3.第三自然段把炊烟比作娃子,是因为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______和牛犊般的______,他们追逐着、_______、嬉闹着,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对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的体会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炊烟活着”指的是乡村里摆脱饥荒人,人们能过上安静富足的日子。
B.“炊烟活着”指的是炊烟是有生命的,它会生出来也会死掉。
C.抓住“生动”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体会到炊烟给山村带来的活力。
D.抓住“图画”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赞美乡村的生活。
5.短文要赞美乡村生活的美,但第二自然段画“”的部分却写了闹饥荒时的情景,你觉得有必要写吗?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爬山虎的脚
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城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捧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③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
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圈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⑤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类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圈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国,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动,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________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绿得很新鲜,非常引人注意。
________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上。
________
④“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意思是说你的手指不用费劲,就可以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观察认真细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细微的变化:先是茎上
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__,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________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后变成的________,颜色开始是
________,后来变成________。
3.你觉得选文第⑤自然段中“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去掉吗?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记叙文阅读。
美丽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