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浙江课件: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 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 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 宪法。
史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
论从史出 建国初,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威胁之下,急需巩固国
防、发展经济,但中国的现实却是重工业基础极差,发展重工业已成
为当务之急。
2.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 史料 在国民收入中, 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 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 1%以下。 论从史出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标 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中曲折发展
内容索引
1 排查基础知识
2 细讲核心考点
3 精练真题新题
1
排查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时空观念
数据证史 1.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状况 史料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解读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 20世纪50年
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 集中力量发展 _______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和_______________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改造形式 ①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3.意义: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
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历史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制度的变化 (1)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所有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 有制。 2.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 (1)人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2)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
(3)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 2.开展:1958年,“ 大跃进 ”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 办人民公社。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
易错提醒
“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
目标,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 工业落后局面。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
2
细讲核心考点
主题一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时空观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2.“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特点
解读
上图直观表明“一五”计划集中发展了以国防为中心的交通运
输和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史料实证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
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
4.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
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 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 发展的时期。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 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 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