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每日一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士”阶层受到各诸侯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自的主张。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影响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
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1.【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A、C、D项。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以及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