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首部英译本的副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4 2019General No. 190
Vol. 32
2019年第4期 第32卷(总第190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茶经》首部英译本的副文本解读
刘晓萍3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2.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其有效译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进程影响深远。

在现
有的两个《茶经》英译本中,美国学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译本副文本信息占比近半。

杰拉德•热奈特的理论
将副文本作为文本不可分割的研究对象,为译作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对译本副文本的科学、史学价值和意义进 行历史语境解读,旨在重新评估首部英译本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作用,有利于从国际层面加强对中华茶文化丰富内 涵的诠释和体认,以促进畐坟本视角下翻译研究的发展、推进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茶经》;副文本;Francis Ross Carpenter ;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5310(2019)04 - 0117 - 07
—、弓I 言
在浩瀚如烟的茶学典籍长河中,“茶圣”陆羽撰
写的《茶经》必是最为璀璨的那颗明珠。

《茶经》的
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是茶学专著与文学作品的经
典结合,将看似平凡的茶事升华为精神文化的层 面,对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如何
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更好地建立中 国茶文化话语体系,《茶经》翻译质量的优秀与否和
传播效度影响至深。

迄今,《茶经》正式出版的英译本有两个版本。

1974年,时任美中贸易博物馆副馆长的弗朗西斯•
罗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 )受美国政府 委托,将《茶经》译成The Classic of Tea,由波士顿
Little, Brown&Co 出版且后来收录于《英国大百科全
书》(Britannica Encyclopedia , 1982)。

2009 年,大连
理工大学姜欣、姜怡二人合译《茶经续茶经》,作为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
项目,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茶经》的译介是东 西方茶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卡朋特的译本作 为世界首部英译本,更是为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社会
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中国知网以“茶经、翻译”为检索词按主题进 行一次检索,获取331篇文献,其中使用“英译”进 行二次检索,经合并、筛选,共有75篇《茶经》英译
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有关《茶经> Francis Ross Car-
penter 译本(以下称卡译本)的仅有五篇①。

检索结
果表明译界对于《茶经》卡译本的关注与研究严重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茶学典籍英译与茶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 AHSKQ2018D96)。

收稿日期:2019-04-28
作者简介:刘晓萍(1980—),女,安徽利辛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典籍译介与文化传播研究。


知网检索的结果是动态的,每月乃至每天都可能会有更新,文章数据的统计最后时间为2019年5月15日。

五篇文 献中,包括《茶经》研究综述一篇(王宏、刘性峰,2018)—篇。

117
不足,且译本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副文本信息无人问津。

事实上,《茶经》卡译本全书共177页,正文部分仅占93页,占据近半篇幅的副文本在整个译本的研究中颇值得关注。

本文尝试将副文本理论引入《茶经》英译本研究,以卡译本为个案,从译本副文本的不同类别及其功能对卡译本进行解读,以期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卡译本的价值、促进副文本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推动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二、副文本理论及其研究概述
翻译研究中“副文本”(paratext)是与“文本”(text)相对应的概念。

“副文本”这一概念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erard Genette, 1930—)于1979年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中首次提出。

他在论述文本间的“跨文本”关系时提出“副文本性”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相对应(Gerard Genette,1979:53-54)O①1982年,他在《隐迹稿本》中详细地阐述了“文本间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广义文本性”和“承文本性”②五种不同类型的跨文本关系,明确地说明了“副文本”的内涵和功能。

③此后,热内特潜心钻研副文本理论,并且撰写了一系列以副文本为主题的论文,其中广为人知的是1987年在法国出版的SeuilsU门槛》),对副文本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后来较为成熟的副文本理论。

1997年,该书被翻译成英文版Paratext: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副文本:阐释的门槛》)在英国出版,副文本(paratext)—词诞生,由此副文本理论的传播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


翻译研究中文本指译文本身,副文本指伴随译文的描述性材料。

一般说来,这些伴随译文的描述性材料主要包括“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献辞和题词、题记、序言交流情境、原序、其他序言等;内部标题、出版商的内文本、公众外文本和私人内文本等;请予刊登类插页、护封以及其他许多附属标志等五个类型的副文本”⑤。

热内特指出,在界定副文本概念之后,可以通过不同的时代文化、作者以及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等信息进一步探讨其基本特征。

副文本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空间、时间、语域和功能等多个层面上,结合《茶经》卡译本的副文本信息,此处重点探讨副文本的位置特征,即在同一文本空间内跟文本的相关位置关系。

根据热内特的理论,副文本可按其所处位置分为两种类型:在文本内部空间位置确定的副文本类型称为“内畐!]文本”,内副文本是文本内部呈现的信息,包括正文之外的封面、标题、序言、注释、后记、出版信息、插图、题词等;而在文本之外的有关整本书成品的、由译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文本相关信息则称为“外副文本”,包括媒体刊载的访谈和对话,或者作为私人性质交流的翻译笔记、信函、日记,以及与文本相关的评论等。

内副文本的位置又各不相同,有些在正文本之前,如题记和前言;有些处于正文本间隙之中,如某些文内注释和各章节标题;有些则置于正文本之后,如尾注和后记等。

除了这些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副文本信息,热内特还强调了副文本有着其他的存在形式,如译者的年龄、性别、个人求学和任职经历等,认为这些存在的事实也会对文本的接受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类的副文本被称为“事实性副文本”⑥。

“副文本”理论从文本的细节和边缘处完成了文学理论的创新,通过内外整合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鉴于文学和翻译之间自古以来存在相互依托的紧密联系,所以主要用于研究文学文本的“副文本”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翻译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如翻译研究学者伊卡拉•科卡(Iclklar Kocak)博士所说:“副文本研究是翻译研究
①Genette Gerard,tr.by Jane E.Lewin,The Architext:An Introductio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②五种跨文本关系为: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副文本性(Paratextuality),承文本性(Hypertextuality),元文本性(Metatex-tuality),广义文本性(Architextuality)o此处未作展开阐述,详见[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9页。

③G enette Gerard,tr.by Jane E.L ewin,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32.
④Genette Gerard,tr.by Jane E.Lewin,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99^1,p.58.
⑤Genette Gerard,tr.by Jane E.Lewin,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1997,p.9.
⑥Genette Gerard,tr.by Jane E.Lewin,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1997,p.9.
118
的重要领域,因为副文本是将作者、译者、出版商和读者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①
基于以上论述,从副文本视角解读《茶经》卡译本,一方面可以向读者呈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语境,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译者翻译活动的目的性和译者的主体责任感;另一方面能够将《茶经》卡译本对于茶知识的介绍和茶文化的传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进行重新评估。

三、《茶经》卡译本中的副文本表现形式
按照上文所述热内特根据位置对副文本进行的划分,《茶经》卡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可以归于两大类:译本中的译序、前言、注释等内副文本,和卡朋特本人的求学、任职经历等外副文本。

(一)卡译本中的内副文本
在卡译本中体现出来的内副文本信息有很多,其中包括译本中译者自撰的序言、51页的前言、24页的尾注。

这些正文本外的信息,对于整个译本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封面及扉页
封面的设计很有一番韵味,配图是一只淡雅花纹装饰的青花茶碗,正面一个“無”,隐隐道出茶道之天机,传递着道家无为的朴素思想,与冈仓天心《茶之书》中的“一碗见人情”遥相呼应。

此页上译者特别标注"Translated&Introduced by Francis Ross Carpenter",其中"introduce"(引入/引进)的使用颇耐人寻味,似乎在暗示卡朋特本人译者之外的身份,与副文本信息的导入颇为契合。

扉页有一首小诗,摘录如下②:
frontispiece
Silently,silently I steal into my chambers
Deserted.
Deserted and barren is the grand hall.
Waiting.
Waiting for a man who will not return.
Resigned,I go to my tea.
这首诗很有意境,笔者试译如下:“悄然潜入院庭,只见月下影。

盼离人归来无望,啜饮杯中茗。

”读者在吟读的同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形单影只的一位茶客,手捧茶盏,独赏清冷月色,寂寂无人,惟以相思寄品茗。

整个意境和茶文化的“清、寂”不谋而合,同时又契合中国古代修身治世的的中庸之道,保留了原作者追求的心灵净化与升华、物我一体的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十分精妙。

2.序言
余光中先生曾说过:“一本译书只要够分量,前面竟然没有译者的序言交代,总令人觉得唐突无凭。

”③与其他畐Q文本要素相比,序言独立性很强,具有宽泛的指涉空间,其内容不仅可以指涉作品本身,还能指涉译者思想、译本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能较全面地展示作者的思想,是译本中非常重要的副文本信息。

它面向读者说话,是读者进入“正文本”之前的一个关键性“门槛”④。

译序通常包括对译本的评价,同时交代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等信息,可以是请别人作序也可以是自己作序。

《茶经》卡译本的序是卡朋特自己撰写的,对译者翻译的心路历程和译作问世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属于典型的原创性序言。

在译序中卡朋特自谦地提示读者,该文本存在着许多问题,指出自己的目标是“努力译出一个能够吸引西方普通读者的译本”,明确说明此译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沟通。

诚然,该译本作为东西方茶文化交流的媒介,为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开辟了_条新途径。

3•前言
前言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阅读正文本之前一种“前理解”的体验,便于读者正确理解译本中出现的涉及历史典故或文化内涵的词语,引导读者理解和领略译本的价值,为译本的接受打下良好基础。


①I clklar Kocak,M,Problematizing Translated Popular Texts on Women*s Sexuality: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ject in Turkey from1931to1959,Ph.D.Thesis,Istanbul:Bogazici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2007,p.63.
②Francis Ross Carpente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 Second Edition,1994)
③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第185页。

④Genette Gerard,translated by Jane E.Lewin,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p.132.
⑤金宏宇等:《文本周边—
—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62页。

119
就《茶经》卡译本而言,达五十页之多的前言部分是卡译本除了正文之外占幅最多的部分,对原作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经历的介绍,包括五个小的专题。

卡朋特在这五篇文章中给目的语读者的“前理解”提供了大量信息,具体如下:第一篇Tea*A Mirror of China5s Soul一文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篇Tea until Lu Yu,s Time:The Evidence of Lan-guage重点介绍了"茶"在唐以前各朝代历史中文字记录的起源以及考证;第三篇Tea from the Tang to the Ming\Its Botany,Culture and Manufacture分别从文化传承、种植采摘和制作技术角度详尽地描述了绿茶、红茶、沱茶、砖茶等各种茶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介绍了茶的各种盛制器皿;第四篇The West comes to Tea简单介绍了各国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以及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后,加Life and Times of Lu Yu则向目的语读者详细地介绍了陆羽的生平和事迹,陆羽姓名字的文化解读,以及《茶经》的创作经历。

①前言中的这些信息都是《茶经》原作中未曾包含的,然而正是这些译者补充的“前理解”文本内容,加强了目的语读者对于《茶经》原作的理解,使读者对原书的内容和写作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茶文化中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更深层的认识。

4•注释
注释是译者介入译本的重要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作品和作家的全方位的史料,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序言和前言。

它会进入作品的所有语言细部,涉及文本内外的所有知识,包括正文本和副文本。

如果说译者在译本中“隐身”,那么在注释中译者则“显身”与读者交流,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原作。

某种意义上说,“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为我们解读译者的翻译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②。

从形式上看,卡译本中的注释分为文内注和尾注两种。

陆羽《茶经》原作中有一些文内注,译作为了忠实于原作也保留了文内注,但更具有副文本特征的是附录于译文之后多达二十四页的尾注。

尾注部分不仅对应正文的十个章节,序言和前言部分也都有所覆盖,信息量非常之大。

当译文不能详尽地传达原文背后相对丰富的信息时,注释便派上了用场。

如前言部分第37页提到年份1615,卡朋特便在尾注中作了一个类似编年体的尾注,其中历数了1615年前后乃至17世纪欧洲各国关于“chaw”的认识;第四章The Equipage中第92页多次出现了“bowl”,为了便于读者认识,译者借用了三条尾注和两幅插图来进行解释,类似的尾注在第五章The Brewing of Tea中也多次出现;第七章Nota­tions on Tea中出现各种上古及古代历史人物,卡朋特在此使用了大量的注解以帮助提升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第八章Tea-producing Areas涉及许多中国古代地名,有些在现代中国的版图发生了变化,译者在译文中就采取一一对应的直译策略,而为了使相应的地理位置更加精确直观,卡朋特在尾注中特别加注了各个地区对应的经纬度。


大量尾注的使用不仅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原文本中典型文化负载词和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译本,在避免文化“误读”和解决不可译问题上也起到积极作用。

(二)卡译本中的事实性副文本
卡译本中的外副文本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卡译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具体要结合卡朋特本人的求学和任职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1.译者自身的经历
卡朋特,全名弗朗西斯•罗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地区,早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后随家人移民至马萨诸塞州,在斯坦福大学修读中国语言文学及中国哲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为The peasant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ost­World War II era o毕业后,卡朋特长年任职于美国政府,负责中国相关事务,后进入马萨诸塞州弥尔顿美中贸易博物馆(Museum of the American China Trade,现已更名为福布斯家族博物馆Forbes House Museum)工作,并担任副馆长一职。

《茶经》所蕴含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能够完
①Francis Ross Carpente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Second Edition,1994.)
②肖丽:《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上海翻译》2011年第4期。

③Francis Ross Carpente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Second Edition,1994.) 120
整地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中国的茶文化能够在西方社会被接受认可乃至传播,得益于卡朋特多年从事与中国事务有关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中与中国文化的接触而积累的文化底蕴。

2•译作的时代背景
《茶经》卡译本首版问世于1974年。

回顾历史可知,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一直处于僵持的状态,政治上的对峙导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

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破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同时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长期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的卡朋特此时应时而动,开始了《茶经》的翻译工作,通过对茶文化的译介提供了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了解的一条新途径,也开始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和中美关系以后的进一步改善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茶经》卡译本的副文本解读
文本的意义取决于正文及其之外的许多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副文本。

热奈特曾说过:“副文本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文本的附属品。

没有副文本的文本就像没有象夫的大象,无力可施;没有文本依托的副文本就像无象可驭的象夫,只能是愚蠢的表演。

”①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副文本的补充和注解,一个译本不能算是完整的译本。

作为正文本的有效补充,副文本是正文本研究的重要“门槛”,是翻译文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提供很多译本隐含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译本。

前文所提及的这些副文本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在《茶经》卡译本中所体现出的译者翻译活动的目的性、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感,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与客观地评价卡朋特《茶经》英译本的文本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从副文本解读译者翻译活动的目的性和责任感
如前所述,卡朋特本人并非专门从事翻译的学者,亦非茶学类专家,彼时仅凭借自身有限的知识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就开展了《茶经》这样的译介工作,实属不易。

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明确目标读者群,适当采用改写与删减策略,恰当使用前言和尾注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文本外信息帮助理解,增强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

正如译者在自序中所言,此翻译活动的目标明确,是“努力译出一个能够吸引西方普通读者的译本”②。

由文后的致谢中获知,卡朋特在翻译过程中多次请教多位植物学家和东亚文明史学家,查阅多个博物馆和图书馆馆藏资料,甚至还特别学习拉丁文以保证茶学专业名词的准确翻译,这些工作都充分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和目的语读者的高度责任感。

(二)从副文本解读译本的学术价值
《茶经》的语言洗炼、质朴,问道并茂,在茶道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给予后世很多的启示,文学价值堪称一绝。

除此之外,该著作在科学和史学层面的学术价值亦不可忽视,这一点在卡朋特译本的副文本中得以淋漓体现。

1.译本的科学价值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经》是最早向人们介绍茶科学和茶功能开山之作。

全书三卷十章,寥寥七千多字涵盖了茶学、中药学、水文学和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基本呈现出了“茶学”的雏形。

自神农氏始至唐已日趋完善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至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甚至是世界茶科学的集中体现,是当时的最高水平,科学价值无可估量。

这些种茶、采茶、炒茶、制茶等各种专业的茶制作知识,在《茶经》卡译本中也得以传播,并且在前言也有特别介绍。

前言第三篇Tea from the Tang to the Ming:Its Botany,Culture and Manufacture,卡朋特分别从文化传承、种植采摘和技术制作等角度详尽地记述了绿茶、红茶、沱茶、砖茶等各种茶知识。

这些科学知识的介绍和传播对于后期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译本的史学价值
①Genette Gerard,tr.by Jane E.Lewin,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p.410.
②Francis Ross Carpenter,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Second Edition,1994)
121
《茶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第一部著作,开创了中国茶道“著书立学”的先河,其历史价值至今无可超越。

问世数百年间,《茶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日、韩等国传播尤甚乃至衍生出专门的“茶道”之学。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对陆羽高度赞扬:“夫茶之著书,自羽始。

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①《茶经》的这些历史文化价值以及陆羽在历史上“茶圣”“茶祖”等的美誉,如若只是将正文本进行对等的文字翻译,必然不能淋漓体现。

于是,卡朋特再次巧借“前文本之言",在前言第二篇Tea until Lu Yu's Time:The Evidence of Language对"茶"在唐之前的历代茶事史料句括历史中的文字记录加以考证溯源,收罗宏富、条理清晰;第五篇The Life and Times of Lu Yu中对陆羽字“鸿渐”进行了深度解读,诠释了“鸿”这种鸟类的文化隐喻以及“渐”的儒家本质,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3.从副文本解读译本的社会意义
通过陆羽的有效倡导,饮茶从之前“简单地满足口腹之欲”,演化成“表现自己情趣和心境的一种生活艺术”②。

《茶经》以茶文化“开山之作”著称,它的出现赋予了茶和饮茶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精行俭德”、“清寂平和”等思想,这种思想文化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可谓必需品。

彼时的美国经济方面,虽然自二战之后发展势头迅猛甚至领跑于世界前列,到了20世纪70年代却由于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慢慢滑坡,并且因为海外战场的重创和中东国家的石油计划甚至遭遇危机;社会生活中民众士气低迷,“非主流”“嬉皮士”等愈演愈烈,政府出现信任危机,社会精神文化层面更是危机四伏。

《茶经》中蕴含的茶文化能使人们拥有更平和的心态,有助于弥合当时美国社会日益扩大的裂痕,卡译本的出现可谓“应时而生”。

译本问世之后不久便为《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 Encyclopedia,1982)所收录③,百科全书的普世性无需多言,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之选,对于中国茶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之促进功不可没。

《茶经》中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精湛的,在体现深邃理性的同时,表现出崇高的德性。

自此,人们进一步认识茶性、了解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通过饮茶,明心思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后世士人追求向往的精神文化。

这些陆羽期望通过《茶经》表达的人生愿景和精神追求,在卡朋特的笔下也得以再现和传播,成为西方社会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五、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茶典籍翻译质量的优秀与否影响着中国茶文化话语体系能否被认同,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茶文化传播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并扭转中国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不利格局,从而成为增强中国文化传承及文化创新、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抓手。

卡朋特的The Classic of Tea,开启了《茶经》在他文化背景下、以他民族语言为媒介的传播,为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使得中国茶文化真正“走进英语世界”。

译本中大量丰富的副文本信息,为译者和读者在彼时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沟通提供了一条“曲径”,有利于从国际层面加强对中华茶文化丰富内涵的诠释和体认,值得学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晏洁)
①吴觉农:《茶经述评》,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

②伍萍:《〈茶经述评〉的述评》,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③B ritannica EgycZopediQ,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

1771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版,后于1941年被美国收购版权,现由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出版。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