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梁启超的民主思想:民权思想更加突出(张扬民权和批 判封建专制相结合、“伸民权”和“广民智”相联系); 接受卢梭的启蒙思想。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想 (1)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①形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其中民权主义最能体现他 的民主思想。
②结合中国实际,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形成
“五权分立”方案。 ③民族、民权、民生之间联系密切,主张将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2)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传播革命思想,宋教仁绘制共
(1)早期维新派:超越“中体西用”界限,认为“君民共 主”制度最好。 (2)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①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三世说”、用孔子证
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和合理性。 ③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主张以日 本明治维新为榜样。 ④设立“制度局”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
②内容:国家性质(“主权在民”)、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政体原则(三权分立)。 ③性质和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④意义:否定封建专制;有现实针对性;体现资产阶级施 政原则和宪政意识;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近代
中国民主化进程。
2.维护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专权而进行的斗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
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 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
2.人民民主运动 (1)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 ①和平斗争:同国民党重庆谈判和参加政协会议。 ②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在国统区建立第二条战线,领导学生运动(如“反饥 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
(2)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国民主同盟的 解散和重建,与国民党决裂。 3.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1)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事变”。 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1)内容:民主选举、宪政运动、“三三制”政权。 (2)意义: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
经验。
3.两种命运的抉择
(1)专制、内战、一党独裁的命运: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
运》、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 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2)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批判《中国 之命运》、回击反共高潮、召开中央七大、讨论夺取抗
1.建立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
(1)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 陷入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革 命思想、革命政党、武装起义)。 (2)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为了建立共和制度;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巩固 新生政权;借鉴美国宪法。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主张提高
君权,以此强力推进改革,这与19世纪末严重的民族危
机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有关。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
可知,康有为和谭嗣同都主张宪政改革,但在具体实施
上存在分歧,一个主张渐进实施,一个主张激进实行。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
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 进主张。
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1.背景 (1)国民党借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欺骗人民。
(2)召开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中华
民国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 度。 (3)制造血案(“校场口血案”“一二·一血案”“下关惨 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镇压民主运动。
争,以革命党人的失败而告终。 (2)“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 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 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讨逆运动”: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复辟
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4)护法运动: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 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独裁统治的建立: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 府合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打出 “以党治国”的旗号。
(2)独裁统治的巩固:建立特务组织、制定反动法令、用
宪法形式确立。
(3)抗战时期的独裁统治: ①保甲制度、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相结合。
②抗战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皖南
和蓝图。
5.康有为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
(1)都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 治制度。 (2)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孙中山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
6.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 (1)都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在民权思想方面都比 较突出。 (2)梁启超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而孙中山则明确提 出民主共和主张,比梁启超进步得多。
(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 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 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 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2: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 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1.产生背景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 民主政治的反应。 2.“中体西用”思想 (1)内涵: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伦常名
教”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
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2)指导实践: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