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形式到思维
作者:杨华华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
摘要:平面构成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时代的发展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已明显的滞后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课程枯燥乏味,实用性差,并显现出与后继专业脱节的现象。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要解决平面构成这些问题是应该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导,从构成形式上升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平面构成课中感悟设计、认识设计。
关键词:平面构成;形式;思维模式
平面构成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造型形态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设计、感悟设计、掌握设计的基本词汇,进而开启和拓展思维为设计做必要的铺垫,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领域。
构成理论经历包豪斯时期到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时期,已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时代的发展中,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训练方式等不合时宜,缺乏生机、活力在设计专业中明显滞后,为探寻更好的平面构成教学,现阶段的教育者针对性的谈论了教学的模式化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但未有确定性的系统结论。
平面构成教学依旧是热点话题,研究新的平面构成教学继续着,本文将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现状分析谈从形式到思维的平面构成教学。
1平面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
平面构成主要学习的是构成基本元素、形式法则和构成的其他表现形式等,是设计专业的基础,概括了设计形式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是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把钥匙,但因存在三点问题,使的教学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构成内容抽象化,教师又生搬硬套的讲解,使学生对构成内容的理解囫囵吞枣。
其次,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后继专业的衔接性,导致课程独立与专业脱节,使学生不能主动的把构成理论应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去,这是目前该课程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重视构成理论忽视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及学习构成的实践意义。
(2)教学模式。
平面构成课程惯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讲授课程理论,之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参考教材或者其他资料独立完成作业,最后是教师讲评。
这种教学模式是构成学习时的一般规律,目的是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课程内容,合乎教学的逻辑性,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
其一,构成理论较为抽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内容,趋于表面化,作业基本是对构成原理的图解没有创造性,这样就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学手法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构成理论且缺少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3)教学对象。
平面构成教授对象是大一的学生,首先,他们之前接触和学习的是纯基础绘画,主要培养的是具象思维,熟识的是具象事物,缺乏对抽象形态的认识和理解,而平面构成中“纯粹”抽象形式的点、线、面学生就很难理解了,在长期定向思维的模式下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即点线面的随意涂抹,重复、渐变等形式规律的变相拷贝,不能从构成基本元素和形式规律的本质中深入理解和思考。
其次,学生还没有形式美感的认识,即对比、节奏、韵律等美的形式法则,在作业中难以把握点线面的关系,往往会造成中画面凌乱不整体,没有设计感。
最后,学生要从绘画的思维模式转向艺术设计的思维规律,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在短时间内认识模糊。
因此,使学生觉得学习平面构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忽视对该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将这些设计规律、原则应用到后继的设计专业中去。
2平面构成训练形式到思维的培养
基于平面构成教学现阶段的问题,可以通过其思维的培养方式为主导,改善教学的现状。
学生由直观、再现的思维模式到设计思维的转变是平面构成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构成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并不针对具体的设计项目,而是通过抽象的构成形式的训练,来改变学生的思考模式,正如我们常说平面构成教的是思考的方式,而不是设计。
(1)调整作业训练,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调整平面构成作业是联系后续专业,从形式练习上升到思维的培养,在作业中重视创新图形和有意味的形式训练。
首先,合并相似特征的作业,减少作业的训练量。
如重复、特异的训练,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以基本形的重复为主,我们可以只选择特异训练,而重复可以在课堂理论的讲解中,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来了解和掌握。
其次,调整作业训练的内容。
由抽象的骨骼训练改为具象的图形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灵感,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为学生寻找设计思维的源泉,同时避免了耗时、机械的黑白格子练习,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
如渐变作业,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以图形、形式的趣味感为主,进行作业的训练。
最后,图形创意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图形创意训练包含矛盾图形、图与地、重像等内容,这些图像形式有趣、生动富有感染力,更是创新图形的一种思维模式,掌握图形创意的方式,为设计开辟一个思考的方向。
如重像是将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形象,赋予了新的含义。
(2)设定作业主题,有助于对构成理论的理解。
平面构成研究形式抽象、概括,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构成基本要素及形式规律,对布置的作业无从入手,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路受制于已固有的具象思维,无法理解形式要素的排列、组合,而作业的训练正是对理论理解和认识的必要手段,那么,我们就要针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从具象形式引导到抽象形式,进而转变学生的思维,理解构成理论。
如点线面的综合训练,可以先设定一个主题,即题目,再应用具有点线面特征的具象元素来表达,然后对具象元素进行简化、提炼,最后打破画面各个元素常规的组织排列,凭借自己的感觉重新安排画面各个元素,构成新的画面。
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代表的含义。
(3)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创新灵感。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多种思维的相互碰撞可以激发创新灵感,拓展设计思路。
对于某个需要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的作业,我们可以组织多名学生进行讨论,如3~4人分为一组,对这个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分别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出多种方案,再经过整合呈现最终的
作业。
(4)名作赏析,调动学习兴趣,启发思维。
优秀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审美性、愉悦性、生动性,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的学习构成,而且在名作中得到设计灵感的迸发,开发了设计思维,使学生提高了对物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埃舍尔的作品,具有“横看成林侧成峰”的特点;福田繁熊的作品,具有多面性;中国民间的传统图案六子争头图,巧妙的经营位置,使图像饶有兴趣。
3结语
总之,平面构成教学的关键是通过课程的形式训练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渗透设计意识,逐渐认识设计。
课程内容、模式等应不局限于传统,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更新,依据时代和专业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做好设计专业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杨毅柳,王文权,马云.平面构成[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茜.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