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美术班,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美术班,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
B.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社会功能增强,政治功能减弱,故排除BC.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知A正确。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如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部分)。

钱穆先生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

”其主要含义是
A. 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B. 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C. 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 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及功臣的同时,也分封了先代及殷商的贵族,如宋国.从地理位置看,周的政治中心在西部,东部又分封了重臣姜尚于齐、宗室伯禽于鲁,对宋形成东西夹击之势.B选项符合题意。

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的说法不合题干主旨,A选项排除。

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的说法明显错误。

D选项排除。

3.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

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
A。

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义务
B。

秦律法严苛
C。

秦律规定有违社会道德
D。

秦律鼓励百姓和睦相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规定意思是说有贼人在大街上杀人伤人,周围的人袖手旁观不救援,距离百步之内的,要罚二甲(罚巨额罚款),这里秦律把金义勇为作为一种义务来规定,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秦律的严苛,B错误;秦律的规定是突出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是违背社会道德,故C项错误。

材料中秦律的规定并不是鼓励百姓和睦相处,D 错误。

4.下面是史籍对秦汉历史的记载。

由此可见,秦汉时
A. 官吏来源十分有限
B. 官僚制度中存在官和吏的区别
C。

地方制度基本相似
D. 贵族政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吏治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反映出,秦汉时期官僚制度中存在官和吏的区别,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吏的来源,故A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贵族政治,故D项排除。

5.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皇权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皇权得到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C 项错误。

根据题干可知分封制制度受到削弱,故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功臣侯不断减少,王子侯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
中央集权.
6。

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材料体现了北宋
A。

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
B. 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C。

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 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宋朝监察官员对皇帝和大臣们提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获罪,说明当时的统治集团有更多的自律和反省意识,故选A项。

B 材料反映了宋朝监察官员的意见得到了君主接受,说明矛盾并不是很尖锐。

C材料与理学的主张无关。

D材料的侧重点是监察官员并没有因此而获罪,并不是说他们监察的效果比较好,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像来分析。

7。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该事件实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本质问题;C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8.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

可后来明代政制最坏时,司礼监便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

这主要是由于司礼监控制了
A。

监督权
B. 内阁
C. 票拟权
D。

批红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称“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常
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故D项正确,C项排除;太监属于皇宫工作人员,故A项排除;内阁掌握票拟权,故B项排除。

9.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C。

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D.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至明朝前的主要朝代丞相的人数较多,体现出历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本质特点;明初
到清朝丞相人数由有到无,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由此可见宰相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答案为C项.元朝时期宰相权势一度膨胀,且明初以后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唐宋时期宰相增多使相权被分割、削弱,减轻了对皇权的威胁,排除B项;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由于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加强,与行政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0.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员。

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C.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D项正确;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故A项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清朝没有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军机处与欧美的民主制度无关,故C项排除。

11。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②公民帕德玛因为与邻里发生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④公民帕德瓦与妻子一起参加公民大会
A. ①②③
B. ②③
C。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只限于本邦成年男性自由民,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公民权,这不可能激发“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故①、③、④不可能发生.雅典公民与邻里发生纠纷,可以向公民大会申述,故②正确,故选C,排除ABD。

12.古代雅典的梭伦为了发展雅典的手工业,允许外邦人获得雅典的公民权;而到了伯利克里时期却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

”这一变化说明古代雅典
A。

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B.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C。

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强化
D。

民主政治走向鼎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梭伦时期“允许外邦人获得雅典的公民权” 到伯利克里时期“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的变化,可以得出获得雅典公民身份需要更多限制,由此推导出古代雅典的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强化,故答案选C项。

A、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析类历史选择题,其在具体解题中首先要精准简约提炼材料信息,其次,将材料信息转化为相关历史学科术语,最后,据此信息推导其结果。

例如:由材料梭伦时期“允许外邦人获得雅典的公民权" 到伯利克里时期“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的变化,可以得出获得雅典公民身份需要更多限制,由此推导出古代雅典的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强化。

13。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涉及到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等内容。

该法的颁布
A。

是广大奴隶积极抗争的结果
B。

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的野蛮性
C。

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
D。

标志着贵族特权的完全消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十二铜表法》”及相关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故C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不是奴隶,故A错误;《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故B错误;
贵族特权并未“完全”消亡,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十二铜表法》”,结合课本《十二铜表法》相关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平民利益得到保护,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14。

古罗马法中的“诚信诉讼"是指在程式书中,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的诉讼.承审员在审理时可按诚信和公
平的原则,根据案情作出衡平的判决,不必拘泥形式。

这种诉讼
A.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B。

将法律关系上升为道德关系
C. 为法官判案提供了自由空间
D。

说明法官都能遵守诚信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诚信诉讼”规定大法官对原告请求要批注“依诚信”承审官要依据诚信和公平原则判案,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古代罗马法融入了道德因素,这是依据诚信原则处理法律关系,不是将法律关系上升为道德关系,故B选项错误;法官要依据诚信和公平原则进行审理判决,说明“诚信诉讼”为法官判案提出了新的标准,而不是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故C选项错误;古罗马法将诚信和公平原则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不等于法官都能遵守诚信原则,故D选项错误。

15.1832年,英国工业家佛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的代表,
现在我们需要了。

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

”材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尚未建立民主制
B. 工业资产阶级没有权力
C。

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D。

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1832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弗莱尔的政治要求是议会需要更多的代表工业家利益的议员,希望通过议会更多地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的议会选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故D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中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确立,A错误;B表述太绝对,错误;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

1742年,英国执政的辉格党发生内讧,首相沃波尔因得不到下议院多数议员的支持,内阁全体辞职,从而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集体辞职的先例。

这表明英国实行的是
A. 责任内阁制度
B。

首相任期制度
C。

总统共和制度
D。

比例代表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就必须集体辞职,说明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国王成为不掌握实权的虚位元首,表明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形成首相任期制度,排除B项;英国没有实行总统共和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的产生与存废以议会为基础,国家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君主负责,君主只做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故责任内阁制形成后的英国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17。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体制
C. 邦联体制
D。

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从而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

故答案为B项。

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不能反映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民主共和政体与赋予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无关,排除D项。

【点睛】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

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

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18。

2018年6月2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193票赞成、231票反对,否决了由共和党人提出、并得到特朗普支持的移民议案。

移民法案被否决体现的权力制约关系是
A. 行政权制约立法权
B. 行政权制约司法权
C. 立法权制约行政权
D. 立法权制约司法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国会否决了总统的议案,结合所学可知,国会拥有的是立法权,总统拥有的是行政权,所以这体现的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
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B选项错误,拥有司法权的是联邦法院,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拥有司法权的是联邦法院,材料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普鲁士法学家胡戈·普鲁伊斯说,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但由于帝国议会是普选的,它毕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政治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仍具有
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这造成了德意志帝国:
A。

代议制不完善
B. 经济发展缓慢
C。

政府权力膨胀
D. 走上扩张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专制残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完善的表现之一,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德意志帝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B选项排除。

政府权力膨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德国走上扩张道路的结论,D选项排除。

20.从1876年起,法国共和派开始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他们调动了年轻人、小学教师、医生小企业家等人的热情,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农村选民的选票。

这反映出近代法国
A。

专制独裁开始被打破
B。

权力制约机制得到强化
C。

政治派系复杂且多变
D。

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从1876年起,法国共和派开始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说明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故D正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打破封建专制独裁,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派系复杂且多变,排除C。

21。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

议会至上
B。

和平渐进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88年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王权,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限制,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正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才保证了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进而实现现代化。

A符合题意.和平渐进是代议制确立过程体现出的特点,排除B;17时机是很多人没有选举权,谈不上自由平等,排除C;17世纪时议会颁布法案限制国王权力,议会主权下并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 .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
22。

根据下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A.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

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

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

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BC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

纵观整个宪法摘录的内容,皇帝、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享有极大地权力,邦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受中央
的垂直管理,可见其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故A项错误。

依据宪法条款“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可见在其国家机构中既有议会又有皇帝,说明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故B项为最佳答案。

“帝国议会通过秘密、普选、直接的投票选举产生”说明德意志的帝国议会议员实现了普选制,但其普选是有诸多限制因素,如财产、年龄等,且国王是世袭,因此也不能说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依据宪法的摘录,宪法提到普鲁士的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最高统治者由普鲁士国王出任,可见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一定的优越地位,但又必须考虑其他邦的利益,故C、D项为次佳答案。

故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
23。

1881年日本内务省颁布《劝农局处务条例》规定:除本局业务外,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故称之为临时事业.为此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 殖产兴业
B。

废藩置县
C. 文明开化
D。

大兴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等内容得知该条是明治维新经济方面殖产兴业的内容,故A选项正确;废藩置县是明治维新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社会文化及习惯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大兴教育是明治维新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24.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 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托古改制受到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并非主要体现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特点;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变法运动之前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与传统思想的冲突,并非主要反映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D选项错误,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并非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

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

这反映出
A。

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 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 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光绪帝颁发的上谕就是维新变法的内容,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表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故A错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国情未体现,故B错误;材料未反映光绪帝的变法决心,故C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出现了许多资产阶级的派别,大革命结束后,这些派别的精神继续保留下来,直接影响到以后资产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