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0期V ol.4, No.20, 2019
94
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徐敏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各85例,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为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较低,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明显改善,且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并落实良肢摆放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护理价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良肢摆放;脑卒中患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0.94.01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危害性较大,患者发生肢体功能障碍可能性较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1]。

如今临床针对脑卒中患者除对症治疗外,还重视康复护理,而为确保肢体功能尽快恢复,需确保护理的早期性,尤其需重视对肢体的护理。

为此,本次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资料,依据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组各85例,均表现出肢体功能性障碍,且经CT、MRI诊断确诊。

对照组男患者52例,女患者33例,年龄在42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3±3.17)岁,包含脑出血44例,脑梗死41例;观察组男患者50例,女患者35例,年龄在42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1±3.88)岁,包含脑出血43例,脑梗死42例;排除感知觉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伴随严重全身性疾病及感染患者等。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包含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护理、床上运动指导、离床运动指导等,并联合家属给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1.2.2 观察组
在上述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落实良肢摆放干预,结合患者则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临时体位,即良肢位,间隔2h变化1次体位。

①健侧卧位良肢摆放,协助其保持舒适体位,并在躯体前后放置软枕维持侧卧姿态,协助其将上肢向前伸出,抬起肩胛骨,控制肩关节为90°,轻度屈曲腕关节和下肢的髋关节,可在足部下方加垫软枕,避免踝关节内翻[3]。

②患侧卧位良肢摆放,患侧肢体位于下方,将上肢伸直,确保肩胛骨向前申扎,维持屈曲肩关节为90°,轻度屈曲膝关节,且可对患侧关节施加一定压力,缓解痉挛。

③仰卧位良肢摆放,上肢位于两侧,协助其将患侧肩关节外旋,尽量伸直手臂,手中握毛巾,避免手指屈曲,协助其将下肢伸直,膝关节略微屈曲,脚下放足托避免出现足下垂内翻[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运动能力(Fugl-Meyer)改善情况,分数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运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将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别以构成比(%)、均数±标准差(±s)表示。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析表1可知,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较低,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明显改善,且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情况分析
(分,x±s)
组别例数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能力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8545.26±8.5280.11±10.3434.76±6.2375.02±7.98对照组8545.73±7.6670.08±10.2235.11±6.8965.43±6.85 t--0.37 6.360.348.40
P-->0.05<0.05>0.05<0.05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轻度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康复治疗,则可能出现重度残疾,因此需重视对患者的有效康复指导,确保尽早改善症状,降低患肢功能障碍。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若肌肉长期处于静止收缩状态,则会影响肌肉功能的恢复,因此需注重给予伸展、拉长等体位护理,利于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4]。

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和康复情况,给予促进肌力的良肢摆放指导,在不同体位下指导其正确摆放肢体。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较低,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明显改善,且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摆放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对促进患者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清兰.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2):117-119.
[2] 张小琴,李瑞芳.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
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1):6240-6240. [3] 李淑媛,马楠.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
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5):147-148.
[4] 邱青青,蔡珍芝,温金凤,等.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
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188-190.
本文编辑:付常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