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解题技巧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解题技巧总结
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
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小明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B.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C.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感觉旁边的列车向相反方向开去了
D.小明选择相同的参照物可以造成先后不同的感觉
答案:C
解析:
ABC.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当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后来以
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做的列车没动,故AB错误;故C正确;
D.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错误。
故选C。
2、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日去”。
词人认为松树动起来要来搀扶喝醉的自己,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地面B.辛弃疾C.松树D.周围其他树木
答案:B
解析:
作者醉酒之中,以自己为参照物,松树好像是运动的,要过来扶自己。
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作者辛弃疾自己。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图像中,相应的物理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A.a图小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对外做功
B.b图小球在地面上方越跳越低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动能
C.c图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d图中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答案:C
解析:
A.汽车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而做功冲程才是利用内能对外做功,故A错误;
B.因小球在弹跳上升的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机械能机械能转化内能,重力势能不能完全转化为动能,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正确;
D.由波形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
高,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5℃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5cm
答案:C
解析:
A.人的正常体温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等于 0. 05kg;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6km/h,约等于1.1m/s;故C符合题意;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2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如图所示,是小红和同学们一起,坐在过山车上沿轨道飞驰而下的惊险瞬间。
小红感觉自己是运动的,而有的同学感觉自己是静止的,他们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过山车和地面B.过山车和轨道
C.地面和过山车D.轨道和地面
答案:C
解析:
A B.小红相对于过山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小红相对于过山车而言是静止的,故AB不符合题意;C.小红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小红是运动的,而有的同学相对于过山车而言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以过山车为参照物,有的同学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小红相对于轨道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轨道作为参照物,小红是运动的,有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地面作为参照物,有的同学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多选题
6、秋季运动会上,“4×100”是一个展现团队合作水平的重要项目,参赛组成员的速度整齐与否是一个影响胜利的重要因素。
我们将模型简化成“2×100”,若第一小组两位同学跑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均为v;而第二小组两位同学跑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和v-a(a>0)。
则跑完全程()
A.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为v−a2
v B.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为v2
a
−a
C.两个小组完成比赛的时间之差与a成正比D.水平整齐的参赛组更容易赢得比赛答案:AD
解析:
第一小组所用时间
t1=s
v
=
200m
v
第二小组所用时间
t2=
1
2s
v+a
+
1
2s
v−a
=
100m
v+a
+
100m
v−a
=
v⋅200m
v2−a2
第二小组的平均速度
v2=s
t2
=
200m
v⋅200m
22
=
v2−a2
v
=v−
a2
v
两个小组所用时间之差
Δt=t1−t2=200m
v
−
v⋅200m
v2−a2
=
200m
v3
a2−v
这不是正比例函数,全组跑完全程的时间
t=t1+t2=200m
v
+
v⋅200m
v2−a2
=
200m
v
+
200m
v−
a2
v
第一组的时间不变,第二组的时间随a的增大会增大,故水平整齐的参赛组更容易赢得比赛,故AD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D。
7、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三个物体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图像c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做曲线运动
B.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
C.在0~5s内,当t=5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D.在0~10s内,物体c的平均速度是1m/s
答案:BCD
解析:
A.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知,a、b、
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故c物体也做直线运动;由于图象c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曲线,说明路程与
时间不成正比,则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s-t图象可知,a、b两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均为10m,即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说明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0~5s内,a沿远离坐标原点方向运动,b沿靠近坐标原点方向运动,当t=5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物体c的平均速度
v=s
t =10m
10s
=1m/s
故D正确。
故选BCD。
8、下列物理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0m/s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6cm
C.人正常行走两步的距离约为1.2mD.做一次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
答案:BCD
解析: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A不符合实际;
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B符合实际;C.人的步幅在60cm左右,正常行走两步的距离约120cm=1.2m,故C符合实际;
D.中小学课间活动一般为10min,做一次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D符合实际。
故选BCD。
计算题
9、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50m跑项目中,取得7s的成绩。
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测得时间为8秒,则小明的实际成绩为多少秒?(已知声速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7.14m/s;(2)8.15s
解析:
解:(1)小明的平均速度
ν=s
t
=
50m
7s
≈7.14m/s
(2)由v=s
t
得
t 声=
s
声
v
声
=
50m
340m/s
≈0.15s
t 实=t
听
+t
声
=8s+0.15s=8.15s
10、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
“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受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米深处,需3小时53分20秒的时间。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求:(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km h
⁄?
答案:(1)10500m;(2)1.8km/h
解析:
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所以
t=1
2
×14s=7s
因为v=s
t
,所以海的深度
s=vt=1500m/s×7s=10500m
(2)“蛟龙号”的下潜时间
t′=3h53min20s=3×3600s+53×60s+20s=14000s “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v′=s
t′
=
7000m
14000s
=0.5m/s=1.8km/h
答:(1)该海域的深度为10500m;(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1.8km/h。